老少皆可读三国、水浒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观点中,对于一些经典名著,时常是有适读的“年龄范围”之说的。有关“年龄范围”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那句古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据说是金圣叹先生所言,理由言之凿凿:首先,少年人入世未深、血气方刚,最易冲动和受误导,而《水浒》中有太多江湖帮派、打家劫舍的所谓“豪情壮举”,很容易便引得青少年跟风模仿之下误入歧途,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古代有人直接说水浒这本书“妖言惑众,不可使子弟寓目”!至于《三国》呢,处处智谋算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让老年人读后不知不觉变得奸猾、深沉,古人的理论认为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是平心静气,豁达恬淡,而非绞尽脑汁,会损害健康,弄坏身子。孔夫子就说过:“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至老年最忌贪得,要如赤子般活得简单,活得感性。
  经典名著真的应该划定适读年龄阶段吗?我认为不然。一部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为最广大群众所肯定,经典可以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起到深刻的教化和启迪作用。真正的经典在任何时候都会闪烁着人文的精神、人性的光辉,给认真去阅读、思考它的人带来丰富的感悟,只是可能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阅读后领悟的人生道理不同罢了。而所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本就是在当年封建统治背景下对于百姓以安分守己为前提的要求,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句话无疑已经成为了限制經典传播的藩篱。
  我们必须打破的刻板认识就是“统一答案”,似乎读经典都要按照标准答案要求的方向去理解和思考。我们听说过: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多元化感悟是值得肯定的;鲁迅先生也说,阅读某部经典名著的效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淫者见淫”,不同背景的阅读者都可以各有其自我的审美感受,经典名著本身没有问题,会读就会受益,而读出了毛病的,往往是因为你自己本来就有毛病!可见,只有懂得了“用心读书”的真谛,懂得了“辩证思维”的真谛,才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经典,指导自己阅读经典的最优线路和最佳观测点,就会把握好经典,丰富自己的人生。
  比如说,少年人是血气方刚,但读了《水浒》后若是获得了“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正义精神,对贪污腐败的“生辰纲”等现象痛恨入骨,从贪官的丑恶嘴脸和莽夫的悲惨命运里领悟到和谐美好社会建设的重要和诚信社会建设的必须,接受了江湖义气悲剧的教训,自省自律,建立长大建构理想社会和法治社会的远大志向,则是多么大的人生财富呀!
  同样的,老者研读《三国》,曹操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激发起自己的豪情壮志,重新开启人生第二次奋斗;又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让自己看透利弊得失,心胸变得旷达平和,又何尝不是老年人生的一剂良药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诗中蕴含了人世沧桑,折射出经典名著为大众热爱的根本理由。曾有人说,每个人的三国都不同,有人看到的是忠义,有人看到的是权谋,有人看到的是奋斗,有人看到的是兵法战争。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每一个时代人都应该珍惜经典,承传经典。
  经典永远是经过时间长河的萃取而保留下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本身就具有“与时俱进”的文化基因,总能为一代一代人照亮前行的道路。所以应该在全社会上下打造“不论老少皆可读三国、水浒”的经典阅读氛围,邀请学者们全面导读,帮助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能从经典中获得正向、积极的文化滋养,进而在全社会形成“老少皆读三国、水浒”的文化风尚,真正打破年龄限制经典阅读的藩篱,让经典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其他文献
《马太福音》里有这样一句话:“我要你们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这种期盼几乎概括了全人类的性格,即使不信基督,也不免让人会心一笑。  然而这句话的存在前提“我来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而现如今,各种“刀兵”已逐渐隐匿,人们却大都抛弃了驯良的鸽子,只留下灵巧的蛇。一旦如此,则人们失其博爱,再无人敢走鬼火盏盏的夜路。  因此,寻找鸽子便成了头等大事。  那么如何寻找驯良的鸽子?以我看来,一为
期刊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午后闲,无眠意,顺手打开石头记,在和煦的春光中,游离在梦阮潜心营造的意境中。  字里行间看上去碧空丽日,山光湖色,梦阮的内心却风云变化,极度敏感。每一次的语速,每一岁的语调如急管繁弦,使人心缩气紧。或许催赶我的不是时空,也不是命运,而是他那细腻的笔触所展现的另一种血色景象,它总能给我一股力量,使我在荒芜的暗夜中抓住唯一的精神依系,远距离的再一次激
期刊
浅夜,一如昨天,天空还是这般清冷,因为怕黑,风寻找着去年的泪痕,在城市的边缘徘徊已久。那扇窗,几经开启又关闭,靠在窗下的自己,像是一盏旋转的浅蓝色花灯,悄悄地绽放在夜的中央,就这么守望,守望着十月,我的梅城。夜微凉,萤灯暗,暧昧散尽,笙歌婉转,故乡是我的情人,独卧深秋原野,芬芳的泥土气息,有些陌生了,轻吻秋风,唇凉,无恙,故乡与我形同陌路,相遇也是恩泽一场,我用十二年的别离换取了陌路归航。阔别的游
期刊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武帝求茂才异等诏》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意在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十三年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传播。自此,长安窗外响起了骆驼队的声声驼铃。后汉军击败匈奴,深入河西走廊,沟通亚欧的桥已落基最后一
期刊
“什么时候去漫展啊?”“暑假吧!”“什么时候去那谁的演唱会啊?”“下次来成都再去吧。”……“算了,有空再打給你吧!”  细数回忆,才发现我们太不懂珍惜,过去的点滴,萦绕在心底,久久挥之不去。只是“过去”了,只剩“过去”了,没有了“拥有”,终于体会到了“失去”,我能做的,也只有徒劳地“纪念”,纪念那些被“曾经”推到“现在”或“未来”,却都没有实现的“快乐”。是不是只有经历过地狱,才恍然惊觉,你的“曾
期刊
我走在雨后的小路上,伴着脚踩泥泞的清脆声,感受着雨后的微风拂面,不忍赞叹道:“生命多么美好。”我走到一棵树下,弯下腰捡起了两片树叶,仔细揣摩着绿叶的纹路。时而看着树叶,时而望向天空中的云。  它们是那么相似,每片树叶都有它特定形式,每一朵云都能让我看出它是云,它们就是如此相似地在大自然里秩序般地存在着。可是生命的美好却并不在于相似所构成的秩序,正如莱布尼茨所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生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