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较具代表性的邵雍易学、《周易参同契》与《周易禅解》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儒释道三教对易学的诠释,指出这种诠释表面上是借助易学象数模式诠释易学义理,实则藉此阐述和建构儒释道三家各自教理,并对各家的诠释特色展开探讨,指出传统易学诠释中,儒、道二教藉由易象推演天道,进而由天道诠释、指引人道,最终借助义理易学来建构自身理论。诠释幅度与深度最具规模的当属儒家对传统易学的诠释,尤其借重象数易学模式,最终引申出义理易学来建构自身理论体系的学术特色。相比而言,儒家对易学的诠释更具理论创发性。传统易学诠释中,对象数易学模式诠释最为详尽的当属以《参同契》为代表的道教易学,基于对道教中幽微玄妙的丹道炼养理论的清晰阐述这一目的,易象的形象性及其系统性被用来诠释天地、人体、鼎炉及其间的阴阳转换之理,并藉由象数易学对天道运行规律的模拟,来阐述道教丹道炼养的理论基础、行持方法及火候问题。因此,以《参同契》为代表的道教易学诠释特色,即沿着传统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这一点与儒家一致),借重系统的象数易学模式而详尽地阐发道教丹道理论。而且这种诠释,因为传统易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想空间。不同于儒、道对传统易学的诠释,佛教对易学的诠释,既不成规模,亦欠缺深度,更缺乏系统性。因此,以《周易禅解》为代表的佛教对易学的诠释特色,即以易学象数模式与义理思想来比附佛教理论展开阐发,在这一诠释过程中,传统易学成为了佛教教理的注脚与佐证。一方面,佛教这种易学诠释确实起到了引导儒门知佛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这种诠释很难为易学发展再开辟新的空间。同时,这种对易学的佛理化诠释不必环环相扣于传统的天人合一这一思维模式。因此,佛教对易理、易数的诠释在取其需要的选择性诠释过程中,直接越过了对天人合一的论证,基于佛性的遍满常住直接展开乾元即佛性、易道即佛理的佛教化诠释。三教的易学诠释,表面上看似同象数而别义理。实则遵循了易学自身的诠释模式,即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推演路向。只是各家因应自身理论需要对传统易学象数有所取舍,并藉由易学诠释来建构自身教内理论体系。在此意义上看,传统易学的诠释,既是其自身的一种思想资源的发挥,又是基于某种教理的一种理论建构。而在这一理论建构与阐发中,易学自身独具的兼具形象与抽象的表述方法与认识模式,加之自身兼具言、象、意的表述特色,使各家在诠释中均可由形下而形上,贯通天道与人道,从而使得易学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儒释道三教的诠释中成为必须借重的理论工具与思想资源。易学诠释因而也在传统的经典诠释中成为一种较具代表性的理论表述模式,而这种贯通形下世界与形上世界、言象意三者一体的论说模式,也是传统文化中较为典型的一种认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