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回顾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射凝血酶治疗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 经超声引导,采用PTC 22G细针对9例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内注射凝血酶,在高频探头彩色多普勒超声监视下观察瘤体内血栓形成的全过程,注入凝血酶量与瘤体大小成正比例关系,一般不超过500U,当瘤体内血栓完全填塞后抽针,并监测病变动脉远端血供情况。 结果 9例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均一次治疗成功,并于术后1d、7d、30d三次复查,瘤体无再充血增大,病变动脉远端无栓塞。 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射凝血酶治疗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已成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超声;假性动脉瘤;凝血酶
[中图分类号] R54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1-118-02
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其破裂的危险性较大,因此及时的积极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超声引导下的加压治疗法及腔内导管治疗等。外科手术及腔内导管治疗对血管具有重复破坏性,超声引导下加压治疗法往往成功率较低。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射凝血酶(ultra-guided percutaneous thrombin injectin,UGTI)因其操作简便,治疗安全,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已成为治疗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今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射凝血酶治疗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9例成功病例做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例患者中,男6例,女3例,年龄25~65岁,平均(44.5±13.8)岁,发生于股动脉6例,桡动脉2例,肱动脉1例,其中5例与心导管术治疗有关,2例为脏器占位性病变经肢体动脉血管介入治疗所致,2例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通道反复穿刺破裂所致,假性动脉瘤瘤体直径2.2~5.3cm,距体表深度0.3~3.3cm。
1.2 仪器与方法
Acuson 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用高频线阵探头扫查,探头频率5~10MHz,运用血管超声模式。注意观察瘤体部位及大小,瘤颈与动脉关系、瘤颈宽度及血流速度,瘤体形态及周围组织有无渗漏,相应病变动脉管腔是否受压,远端血流是否通畅。治疗时患者处平卧位,充分暴露假性动脉瘤体部位并消毒铺巾,探头充分消毒处理。
2 结果
运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细致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瘤体内血流呈“阴-阳”征(图1)。治疗时首先在超声监视下徒手将PTC 22G穿刺针精确穿刺入假性动脉瘤体内、针尖置于瘤体1/2~2/3处(若位置太浅,早期形成的血栓会阻塞针孔,影响继续注射凝血酶;若位置太深,会造成凝血酶外流,进入正常血管腔),将配制好的凝血酶(150U/mL)与穿刺针相连接,运用彩色多普勒监视,要把瘤颈位置显示出来,且与声束平行,随后向瘤体内注射凝血酶,开始稍快,后来缓慢,当观察到瘤体内再无经瘤颈进入瘤腔血流信号时即停止注射(图2),若一次注射药量不够,应快速再次配药注射(事先应根据瘤体大小估测配制药量,一次总凝血酶用量应不超过500U),当瘤腔完全栓塞后抽出穿刺针。让患者平卧休息10min,复查彩超,观察瘤腔内血栓情况,是否有残腔及分流,病变动脉血流是否通畅,远端有无血栓形成。
9例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经UGTI治疗均一次性成功,术后1d、7d、30d复查,假性动脉瘤腔内均无残余分流,病变血管血流通畅,无血栓形成,7d复查时瘤体无明显变化,30d复查时瘤体均明显缩小。住院期间,临床医生均密切关注患者病变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情况,2例患者24h内出现发热,经对症处理均好转,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肢感觉,活动情况均良好,随访期间均无复发。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经肢体动脉血管对疾病介入治疗数量的增加,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发病数量也在增加[1]。有学者认为假性动脉瘤体在3.5cm以下的可以进行观察,无需处理,而瘤体一旦破裂可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对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进行积极治疗是必要的。很多学者对该病做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外科手术切除瘤体重建血管的方法虽然成功率较高,但因其对血管具有重复破坏性,且后遗症多,已不作为首选。Fellmeth等[2]在1991年提出超声引导下直接压迫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后,该方案一段时期内成为治疗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首选,但该方法存在治疗时间长,患者疼痛较剧烈,失败率高,且术后复发率也较高[3]。有学者认为当瘤颈较大,流速>150cm/s时已不再考虑此治疗方法[4]。Kang等[5]在1998年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获得成功,该方法目前已成为治疗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方案[6],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在超声监视下直观显示瘤体栓塞全过程,并能对病变血管血流进行监测,防止血管远端栓塞发生。近来有学者对该方法提出了改进,一种方法是探头加压瘤体的同时向瘤腔内注射凝血酶[7],另一种方法是对发生假性动脉瘤近心端动脉加压,以减少或阻断进出假性动脉瘤内的血流[8]。上述两种方法的改进,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UGTI对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成功治疗与术前充分准备及术中精细操作有很大关系。术前经超声对瘤体大小的测量为凝血酶的用量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往往因凝血酶配制量不足而要重复注射。术中穿刺针的位置最好在瘤体前后经线1/2~2/3处,以防止凝血块阻塞针孔或凝血酶误入正常血管腔,开始进药稍快些,可加快凝血块的形成,后期有少量残腔时进药要慢,以防止药物外流对血管造成栓塞,一旦超声监测无经瘤颈进入瘤腔血流信号,即停止进药,所以穿刺时充分显示瘤颈部位很重要。经UGTI治疗术后对病变血管的监测同样重要,有报道注射凝血酶误入正常动脉血管导致血栓形成[9],因此,最好24h内做彩超复查,一旦发现病变血管远端有血栓,要及时溶栓处理。同时临床医生也要做好监测病变患肢远端动脉血管搏动情况。本组病例中2例患者24h内出现发热,为机体对凝血酶的免疫反应,及时处理后均好转。
[关键词] 超声;假性动脉瘤;凝血酶
[中图分类号] R54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1-118-02
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其破裂的危险性较大,因此及时的积极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超声引导下的加压治疗法及腔内导管治疗等。外科手术及腔内导管治疗对血管具有重复破坏性,超声引导下加压治疗法往往成功率较低。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射凝血酶(ultra-guided percutaneous thrombin injectin,UGTI)因其操作简便,治疗安全,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已成为治疗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今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射凝血酶治疗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9例成功病例做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例患者中,男6例,女3例,年龄25~65岁,平均(44.5±13.8)岁,发生于股动脉6例,桡动脉2例,肱动脉1例,其中5例与心导管术治疗有关,2例为脏器占位性病变经肢体动脉血管介入治疗所致,2例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通道反复穿刺破裂所致,假性动脉瘤瘤体直径2.2~5.3cm,距体表深度0.3~3.3cm。
1.2 仪器与方法
Acuson 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用高频线阵探头扫查,探头频率5~10MHz,运用血管超声模式。注意观察瘤体部位及大小,瘤颈与动脉关系、瘤颈宽度及血流速度,瘤体形态及周围组织有无渗漏,相应病变动脉管腔是否受压,远端血流是否通畅。治疗时患者处平卧位,充分暴露假性动脉瘤体部位并消毒铺巾,探头充分消毒处理。
2 结果
运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细致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瘤体内血流呈“阴-阳”征(图1)。治疗时首先在超声监视下徒手将PTC 22G穿刺针精确穿刺入假性动脉瘤体内、针尖置于瘤体1/2~2/3处(若位置太浅,早期形成的血栓会阻塞针孔,影响继续注射凝血酶;若位置太深,会造成凝血酶外流,进入正常血管腔),将配制好的凝血酶(150U/mL)与穿刺针相连接,运用彩色多普勒监视,要把瘤颈位置显示出来,且与声束平行,随后向瘤体内注射凝血酶,开始稍快,后来缓慢,当观察到瘤体内再无经瘤颈进入瘤腔血流信号时即停止注射(图2),若一次注射药量不够,应快速再次配药注射(事先应根据瘤体大小估测配制药量,一次总凝血酶用量应不超过500U),当瘤腔完全栓塞后抽出穿刺针。让患者平卧休息10min,复查彩超,观察瘤腔内血栓情况,是否有残腔及分流,病变动脉血流是否通畅,远端有无血栓形成。
9例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经UGTI治疗均一次性成功,术后1d、7d、30d复查,假性动脉瘤腔内均无残余分流,病变血管血流通畅,无血栓形成,7d复查时瘤体无明显变化,30d复查时瘤体均明显缩小。住院期间,临床医生均密切关注患者病变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情况,2例患者24h内出现发热,经对症处理均好转,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肢感觉,活动情况均良好,随访期间均无复发。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经肢体动脉血管对疾病介入治疗数量的增加,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发病数量也在增加[1]。有学者认为假性动脉瘤体在3.5cm以下的可以进行观察,无需处理,而瘤体一旦破裂可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对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进行积极治疗是必要的。很多学者对该病做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外科手术切除瘤体重建血管的方法虽然成功率较高,但因其对血管具有重复破坏性,且后遗症多,已不作为首选。Fellmeth等[2]在1991年提出超声引导下直接压迫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后,该方案一段时期内成为治疗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首选,但该方法存在治疗时间长,患者疼痛较剧烈,失败率高,且术后复发率也较高[3]。有学者认为当瘤颈较大,流速>150cm/s时已不再考虑此治疗方法[4]。Kang等[5]在1998年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获得成功,该方法目前已成为治疗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方案[6],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在超声监视下直观显示瘤体栓塞全过程,并能对病变血管血流进行监测,防止血管远端栓塞发生。近来有学者对该方法提出了改进,一种方法是探头加压瘤体的同时向瘤腔内注射凝血酶[7],另一种方法是对发生假性动脉瘤近心端动脉加压,以减少或阻断进出假性动脉瘤内的血流[8]。上述两种方法的改进,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UGTI对肢体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成功治疗与术前充分准备及术中精细操作有很大关系。术前经超声对瘤体大小的测量为凝血酶的用量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往往因凝血酶配制量不足而要重复注射。术中穿刺针的位置最好在瘤体前后经线1/2~2/3处,以防止凝血块阻塞针孔或凝血酶误入正常血管腔,开始进药稍快些,可加快凝血块的形成,后期有少量残腔时进药要慢,以防止药物外流对血管造成栓塞,一旦超声监测无经瘤颈进入瘤腔血流信号,即停止进药,所以穿刺时充分显示瘤颈部位很重要。经UGTI治疗术后对病变血管的监测同样重要,有报道注射凝血酶误入正常动脉血管导致血栓形成[9],因此,最好24h内做彩超复查,一旦发现病变血管远端有血栓,要及时溶栓处理。同时临床医生也要做好监测病变患肢远端动脉血管搏动情况。本组病例中2例患者24h内出现发热,为机体对凝血酶的免疫反应,及时处理后均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