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吉利根(C.Gilligan)认为,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取向的伦理道德观,这就是公正伦理和关怀伦理[1]。它们是完整道德所不可或缺的两翼,它们共同建构完善的道德体系。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常常陷入伦理困境,其原因就是只偏重于公正伦理而缺乏关怀伦理,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视遵守思想道德原则是功利的驱使而不是自觉的要求。因此我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该注重学生通过参与“关怀”实践,促进发现目标和意义这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围绕“关怀主题”进行组织,而不是传统的惩罚和规训。
一、注重伦理关怀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生理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注重伦理关怀,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也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
1.注重伦理关怀是大学教育伦理本性的再现
大学教育是一种具有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道德共同体。这种道德共同体一方面以伦理关系为基础,以一定伦理价值为行为取向;另一方面以社会价值导向和道德主流为合理性依据。伦理关怀的性善理念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起点和逻辑归宿。大学教育是人性至善的实现场地,要贯彻对人性至善的执著追求,就必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处处体现和贯彻伦理关怀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
2.注重伦理关怀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趋势
关怀伦理学以伦理关怀为己任,是现代社会对道德的呼唤。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强调了其本质功能是追求个体理想人格,实现人类德行之完美境界。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命题的提出,就是要防止思想政治教育的非人化倾向,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来面目,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上科学性与人文性并举的道路。
3.注重伦理关怀是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实际状况的需要
社会的转型与开放,使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呈现出开放化、社会化、复杂化、功利化、庸俗化的趋势。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互相关爱、相互帮助、充满人间真情的伦理关怀品格和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和优良品质的形成,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伦理关怀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意识越来越淡了,思想越来越发散、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难度也越来越大。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处处从关怀出发,使学生所感受到是“关怀”“爱心”“关爱”,这时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教育反馈。
1.注重伦理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大学生主体需要,引发大学生道德升华的教育
哲学家弗兰克纳说:“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2]思想道德行为不是简单地源于对强加的社会准则的依附,也不是单纯地服从和盲目地接受,而是大学生根据需要选择的产物。它表现出一个人能够把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和给予当作是一种崇高的义务和责任,并能够在履行这种义务和责任时感到愉快,在内心中产生一种欣喜愉悦之情。鉴于此,为了满足大学生主体从一般的需要升华到崇高的思想政治需要必须发挥伦理关怀的功能。要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来设置课程、选择教学方式,而不是自说自话、强制灌输、严格管束,否则就会陷入于不道德的境地。
2.注重伦理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一方面包括了“目的合理性价值”,即通过塑造伦理精神,培养完美人格,改善人们的思想道德,实现思想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和提高;另一方面也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政权服务、稳定社会的“工具合理性价值”,即重视其即时的、显性的泛政治功效,忽视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对健全人格、完美人性与素质发展的作用,忽视其长期的、本质的塑造人的功效,表现出明显的工具理性倾向。同时,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沿用的是“应试教育”的模式,自觉不自觉地以所谓“成才”教育取代了“成人”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仅当做理论课来灌输给学生,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被冷落的情况。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的灵魂,而伦理关怀则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大学生充分感受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标的平台。
3.注重伦理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伦理关怀提升到自然关怀成为可能
伦理关怀的本质因素在于关怀与被关怀方的关系。一般来说关怀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自然关怀。它是原始的、最初的感觉,无需作出伦理努力的关怀。如母亲关怀孩子是完全出于自然的,是一种自然的“我想要”。第二种是伦理关怀。它是根源于第一种感觉的记忆而产生的“我应当”。自然关怀与伦理关怀是不同的,后者必须作出前者并不需要作出的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首先要成为关怀者,而且要从“我应当”变成为“我想要”。要让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自己被关怀的感觉,产生“我应当”对他人的痛苦作出反应的感觉,进而学会对他人的关怀。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能从伦理关怀提升到自然关怀,那么,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出现理想的效果。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伦理关怀的原则及有效途径
1.伦理关怀应注意两个基本原则
(1)民主关怀原则
把民主的关怀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必须高扬大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个性特点和主体地位。其次必须遵循平等原则,这种平等不仅指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间的平等,比如对等的话语权、平等的人格和价值取向等。贯彻民主的关怀可以带来三个直接的结果:一是强制灌输的退位。二是自主参与自我教育的实现,这一点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因为无论哪一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都要转化为自我教育才有意义。三是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民主,即学会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倾听他人的意见、主动参与。
(2)终级关怀原则
终极关怀强调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幸福的本质是精神愉悦,核心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因为大学生会在有意无意之间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目的,尤其是在面临困境与苦难之时,更需要精神依托和心灵慰藉。思想政治教育应成为大学生幸福人生健康人生之必需。终极关怀贯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价值——不断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和价值的确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途径、媒介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创新指明了方向。
2.充分发挥伦理关怀的特殊功能,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伦理关怀要从尽量满足主体的一般发展需要出发,引发主体基本需要的道德情感。当代大学生有自身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精神方面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对真善美和自我完善的追求。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是在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中,他们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为个人想得太多。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关怀他们的发展需要出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实现”不能偏离社会的需要,只有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道德是他们的个体需要时,感受到人格魅力是他们在社会的立足之本时,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出现良性循环。
伦理关怀要从努力满足主体的高层次发展需要出发,激发主体高尚的道德情感。思想道德在本质上要求大学生必须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自尊、自重、自爱、自信、自强;具备较高的适应能力与发展自我的能力;能够理性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实力与潜力;有事业心,热爱专业、安心本职,确立恰当的自我发展目标;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经受往各种压力,积极寻求成功之路;要从爱自己发展到爱社会、爱国家、爱自然、爱人类。
根据以上原则和途径,具体伦理关怀的方式可以采取以下五种:
(1)以身作则
教师必须是一个关怀者,是一个以非教育者身份出现的关怀者进入一种特殊的关怀关系之中。教师不是在“讲”道德。不是在履行什么准则,而是在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特有的关怀关系中,率先垂范地提示这些准则。
(2)对话
对话是一种精神上的沟通,是建立和保持对他人关怀关系的基础。教育领域是完全对话性的,在对话的交互关系中,更深入地了解对方,并借着这种了解,进一步去学习做个关怀者。通过对话,可以以对方的反馈来评估我们付出关怀的成效,帮助我们以更恰当的方式去照顾关怀对方。
(3)实践
经验会改变大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所以应该多让大学生参与学习及反省如何关怀他人的实践。大学生可以运用智力、知识、技能、体力等方式参加志愿者等社会服务活动,为需要关怀的人们提供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认识和研究协会,提高大学生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不单是要训练学生的思想政治推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关怀能力。
(4)肯定
指对他人的确认和鼓励,即确认别人的好的本质,并鼓励这一本质继续发展。如我们身边一些优秀的大学生,他们已经将先进的社会主导性道德要求与自己的内在价值追求,与自己的主体特性相结合,构成了自我身心的统一,自我与社会的统一。对他们“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的优秀事迹我们要充分发掘和提倡。
(5)心理辅导
作为大学生的关怀机构,可以在大学生的学习方面、人际方面、恋爱方面、发展方面的问题提供相应的关怀,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健全人格,提高人的独立性,从而为社会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美]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常常陷入伦理困境,其原因就是只偏重于公正伦理而缺乏关怀伦理,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视遵守思想道德原则是功利的驱使而不是自觉的要求。因此我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该注重学生通过参与“关怀”实践,促进发现目标和意义这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围绕“关怀主题”进行组织,而不是传统的惩罚和规训。
一、注重伦理关怀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生理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注重伦理关怀,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也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
1.注重伦理关怀是大学教育伦理本性的再现
大学教育是一种具有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道德共同体。这种道德共同体一方面以伦理关系为基础,以一定伦理价值为行为取向;另一方面以社会价值导向和道德主流为合理性依据。伦理关怀的性善理念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起点和逻辑归宿。大学教育是人性至善的实现场地,要贯彻对人性至善的执著追求,就必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处处体现和贯彻伦理关怀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
2.注重伦理关怀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趋势
关怀伦理学以伦理关怀为己任,是现代社会对道德的呼唤。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强调了其本质功能是追求个体理想人格,实现人类德行之完美境界。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命题的提出,就是要防止思想政治教育的非人化倾向,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来面目,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上科学性与人文性并举的道路。
3.注重伦理关怀是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实际状况的需要
社会的转型与开放,使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呈现出开放化、社会化、复杂化、功利化、庸俗化的趋势。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互相关爱、相互帮助、充满人间真情的伦理关怀品格和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和优良品质的形成,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伦理关怀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意识越来越淡了,思想越来越发散、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难度也越来越大。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处处从关怀出发,使学生所感受到是“关怀”“爱心”“关爱”,这时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教育反馈。
1.注重伦理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大学生主体需要,引发大学生道德升华的教育
哲学家弗兰克纳说:“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2]思想道德行为不是简单地源于对强加的社会准则的依附,也不是单纯地服从和盲目地接受,而是大学生根据需要选择的产物。它表现出一个人能够把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和给予当作是一种崇高的义务和责任,并能够在履行这种义务和责任时感到愉快,在内心中产生一种欣喜愉悦之情。鉴于此,为了满足大学生主体从一般的需要升华到崇高的思想政治需要必须发挥伦理关怀的功能。要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来设置课程、选择教学方式,而不是自说自话、强制灌输、严格管束,否则就会陷入于不道德的境地。
2.注重伦理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一方面包括了“目的合理性价值”,即通过塑造伦理精神,培养完美人格,改善人们的思想道德,实现思想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和提高;另一方面也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政权服务、稳定社会的“工具合理性价值”,即重视其即时的、显性的泛政治功效,忽视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对健全人格、完美人性与素质发展的作用,忽视其长期的、本质的塑造人的功效,表现出明显的工具理性倾向。同时,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沿用的是“应试教育”的模式,自觉不自觉地以所谓“成才”教育取代了“成人”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仅当做理论课来灌输给学生,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被冷落的情况。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的灵魂,而伦理关怀则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大学生充分感受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标的平台。
3.注重伦理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伦理关怀提升到自然关怀成为可能
伦理关怀的本质因素在于关怀与被关怀方的关系。一般来说关怀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自然关怀。它是原始的、最初的感觉,无需作出伦理努力的关怀。如母亲关怀孩子是完全出于自然的,是一种自然的“我想要”。第二种是伦理关怀。它是根源于第一种感觉的记忆而产生的“我应当”。自然关怀与伦理关怀是不同的,后者必须作出前者并不需要作出的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首先要成为关怀者,而且要从“我应当”变成为“我想要”。要让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自己被关怀的感觉,产生“我应当”对他人的痛苦作出反应的感觉,进而学会对他人的关怀。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能从伦理关怀提升到自然关怀,那么,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出现理想的效果。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伦理关怀的原则及有效途径
1.伦理关怀应注意两个基本原则
(1)民主关怀原则
把民主的关怀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必须高扬大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个性特点和主体地位。其次必须遵循平等原则,这种平等不仅指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间的平等,比如对等的话语权、平等的人格和价值取向等。贯彻民主的关怀可以带来三个直接的结果:一是强制灌输的退位。二是自主参与自我教育的实现,这一点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因为无论哪一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都要转化为自我教育才有意义。三是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民主,即学会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倾听他人的意见、主动参与。
(2)终级关怀原则
终极关怀强调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幸福的本质是精神愉悦,核心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因为大学生会在有意无意之间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目的,尤其是在面临困境与苦难之时,更需要精神依托和心灵慰藉。思想政治教育应成为大学生幸福人生健康人生之必需。终极关怀贯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价值——不断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和价值的确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途径、媒介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创新指明了方向。
2.充分发挥伦理关怀的特殊功能,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伦理关怀要从尽量满足主体的一般发展需要出发,引发主体基本需要的道德情感。当代大学生有自身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精神方面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对真善美和自我完善的追求。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是在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中,他们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为个人想得太多。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关怀他们的发展需要出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实现”不能偏离社会的需要,只有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道德是他们的个体需要时,感受到人格魅力是他们在社会的立足之本时,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出现良性循环。
伦理关怀要从努力满足主体的高层次发展需要出发,激发主体高尚的道德情感。思想道德在本质上要求大学生必须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自尊、自重、自爱、自信、自强;具备较高的适应能力与发展自我的能力;能够理性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实力与潜力;有事业心,热爱专业、安心本职,确立恰当的自我发展目标;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经受往各种压力,积极寻求成功之路;要从爱自己发展到爱社会、爱国家、爱自然、爱人类。
根据以上原则和途径,具体伦理关怀的方式可以采取以下五种:
(1)以身作则
教师必须是一个关怀者,是一个以非教育者身份出现的关怀者进入一种特殊的关怀关系之中。教师不是在“讲”道德。不是在履行什么准则,而是在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特有的关怀关系中,率先垂范地提示这些准则。
(2)对话
对话是一种精神上的沟通,是建立和保持对他人关怀关系的基础。教育领域是完全对话性的,在对话的交互关系中,更深入地了解对方,并借着这种了解,进一步去学习做个关怀者。通过对话,可以以对方的反馈来评估我们付出关怀的成效,帮助我们以更恰当的方式去照顾关怀对方。
(3)实践
经验会改变大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所以应该多让大学生参与学习及反省如何关怀他人的实践。大学生可以运用智力、知识、技能、体力等方式参加志愿者等社会服务活动,为需要关怀的人们提供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认识和研究协会,提高大学生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不单是要训练学生的思想政治推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关怀能力。
(4)肯定
指对他人的确认和鼓励,即确认别人的好的本质,并鼓励这一本质继续发展。如我们身边一些优秀的大学生,他们已经将先进的社会主导性道德要求与自己的内在价值追求,与自己的主体特性相结合,构成了自我身心的统一,自我与社会的统一。对他们“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的优秀事迹我们要充分发掘和提倡。
(5)心理辅导
作为大学生的关怀机构,可以在大学生的学习方面、人际方面、恋爱方面、发展方面的问题提供相应的关怀,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健全人格,提高人的独立性,从而为社会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美]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