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苦练基本功、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思考教法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化学知识的教学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指导好学生实验操作和培养观察能力。化学实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学生基本上都喜好化学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其体会和感受比教师讲实验、演示实验好许多倍。但在实验中怎样引导好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呢?首先,应当明确各类化学实验的观察的侧重点。只有学生明白各类实验中观察对象目标和侧重点,才能在实验中发挥主体作用,主动而有效地对化学实验中的现象通过准确而详细的观察得出结论。其次,处理好整体和细节的关系。一个实验是一系列操作步骤的综合。产生的实验现象是一连串现象的演进。而教材中的实验,往往都是为了突出说明某一化学现象或化学结论而设置的。所以,实验现象对教材内容也有主要和次要之分。在实验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要现象上,以保证实验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调动学生实验热情与兴趣
教师该如何来调动学生的实验热情与兴趣呢?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好奇,从而产生热情与兴趣,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问题实质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创设情境可采用故事、实物、实验等手段去设置“悬念”“疑问”“障碍”,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触发学生弄清事理的迫切需要。创设情境之后提出假设。努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化学原理比较复杂或综合性比较强的实验,可以上课前进行布置,请学生先查阅资料,并组织各小组进行讨论。接着对实验进行探索,把学生提出的各种假设进行实验,记录有关的数据资料和实验现象,根据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三)思考学生能否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教师在实验教学备课中应该思考学生能否学以致用、触类旁通?要求学生事先认真预习,思考各步操作的先后用意。在实验中仔细操作证实,思考现实生活和考试中会出现各种情况,要求学生好好总结“实验目的”,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实验的目的性,减少了盲目性,从而“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从根本上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为培养能力提供了基础。
二、因实制宜,运用出奇制胜的授课艺术
(一)精心设计富有趣味
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过分强调“学科中心”的化学教科书,使化学实验的“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国内外的各种调查显示,很多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正在明显降低,甚至一些学生放弃了化学学习。化学实验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因此,如何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成了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所谓趣味实验是指以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来引发学生兴趣的一类实验。有些实验,只要教师略加设计,就变得饶有趣味,富有艺术感和美感。
(二)引导和启发相结合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初中化学教学中,某些抽象的概念难于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应该仅仅是“怎样讲”,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导”,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才符合现代教学论强调培养能力的观点。教师除了引导,还要把引导与启发完美的结合起来。完整的实验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介绍主要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及装置原理,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启发学生把各种感知转化为积极的思维活动,并通过分析综合,揭示出蕴含在现象后面的实质。如果在教学中教师知道如何引导与启发,对实验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要素,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知识深入浅出、变难为易,这样的教学效果就能够事半功倍。
(三)简洁明了、内容精炼
简洁明了就是要求实验事实有利于直接说明问题。因此,某些伴随有其它副反应的实验就不宜作演示实验。
三、探究学习、开拓创新的实验设计
(一)转换角色,作學生实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中学生学习化学不仅应该从化学实验入门,更应该在化学实验中,消化知识,升华知识,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亲经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开展探究性实验时,从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果处理进行指导。使实验内容和所学知识问题化、具体化、条理化,与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合拍,引起教与学双方的同步互动。
(二)变“验证”为“探究”,在“发现”中获得知识享受乐趣
通过几年的探究实践证明,对传统实验的改进和创新,更有助于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它能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由原来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态度,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化学实验能力,提高了化学实验的教学效率。
(三)学习创新理论,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
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实际上是“重走人类探索化学的历程。虽然这些知识早已被前人探索清楚了,但对于初学者却是他的未知领域。我们力图把教学过程设计成这样的模式:或以逻辑分析的方法或从化学表象出发,在已有知识的背景下,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怎么解决?设计一个相应的实验:想象出这个实验的“画面”,甚至感觉到实验进行中的种种变化,也会产生一些疑点。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把这个实验结果以视觉表象或者还有嗅觉表象等。以这种非语言的方式得到新的发展,产生直觉论——再把化学实验用画图或言语的方式表达出来,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分析验证找到结论,最后和已有的化学知识构联成一体。这种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本能,绝大多数人都有开拓创新的禀赋,只不过有些人表现突出,有些人不善于表现。因此,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行动中,教师要积极诱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进而达到开拓创新。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正真牢固的掌握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化学知识的教学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指导好学生实验操作和培养观察能力。化学实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学生基本上都喜好化学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其体会和感受比教师讲实验、演示实验好许多倍。但在实验中怎样引导好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呢?首先,应当明确各类化学实验的观察的侧重点。只有学生明白各类实验中观察对象目标和侧重点,才能在实验中发挥主体作用,主动而有效地对化学实验中的现象通过准确而详细的观察得出结论。其次,处理好整体和细节的关系。一个实验是一系列操作步骤的综合。产生的实验现象是一连串现象的演进。而教材中的实验,往往都是为了突出说明某一化学现象或化学结论而设置的。所以,实验现象对教材内容也有主要和次要之分。在实验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要现象上,以保证实验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调动学生实验热情与兴趣
教师该如何来调动学生的实验热情与兴趣呢?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好奇,从而产生热情与兴趣,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问题实质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创设情境可采用故事、实物、实验等手段去设置“悬念”“疑问”“障碍”,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触发学生弄清事理的迫切需要。创设情境之后提出假设。努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化学原理比较复杂或综合性比较强的实验,可以上课前进行布置,请学生先查阅资料,并组织各小组进行讨论。接着对实验进行探索,把学生提出的各种假设进行实验,记录有关的数据资料和实验现象,根据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三)思考学生能否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教师在实验教学备课中应该思考学生能否学以致用、触类旁通?要求学生事先认真预习,思考各步操作的先后用意。在实验中仔细操作证实,思考现实生活和考试中会出现各种情况,要求学生好好总结“实验目的”,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实验的目的性,减少了盲目性,从而“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从根本上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为培养能力提供了基础。
二、因实制宜,运用出奇制胜的授课艺术
(一)精心设计富有趣味
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过分强调“学科中心”的化学教科书,使化学实验的“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国内外的各种调查显示,很多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正在明显降低,甚至一些学生放弃了化学学习。化学实验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因此,如何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成了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所谓趣味实验是指以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来引发学生兴趣的一类实验。有些实验,只要教师略加设计,就变得饶有趣味,富有艺术感和美感。
(二)引导和启发相结合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初中化学教学中,某些抽象的概念难于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应该仅仅是“怎样讲”,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导”,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才符合现代教学论强调培养能力的观点。教师除了引导,还要把引导与启发完美的结合起来。完整的实验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介绍主要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及装置原理,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启发学生把各种感知转化为积极的思维活动,并通过分析综合,揭示出蕴含在现象后面的实质。如果在教学中教师知道如何引导与启发,对实验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要素,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知识深入浅出、变难为易,这样的教学效果就能够事半功倍。
(三)简洁明了、内容精炼
简洁明了就是要求实验事实有利于直接说明问题。因此,某些伴随有其它副反应的实验就不宜作演示实验。
三、探究学习、开拓创新的实验设计
(一)转换角色,作學生实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中学生学习化学不仅应该从化学实验入门,更应该在化学实验中,消化知识,升华知识,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亲经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开展探究性实验时,从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果处理进行指导。使实验内容和所学知识问题化、具体化、条理化,与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合拍,引起教与学双方的同步互动。
(二)变“验证”为“探究”,在“发现”中获得知识享受乐趣
通过几年的探究实践证明,对传统实验的改进和创新,更有助于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它能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由原来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态度,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化学实验能力,提高了化学实验的教学效率。
(三)学习创新理论,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
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实际上是“重走人类探索化学的历程。虽然这些知识早已被前人探索清楚了,但对于初学者却是他的未知领域。我们力图把教学过程设计成这样的模式:或以逻辑分析的方法或从化学表象出发,在已有知识的背景下,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怎么解决?设计一个相应的实验:想象出这个实验的“画面”,甚至感觉到实验进行中的种种变化,也会产生一些疑点。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把这个实验结果以视觉表象或者还有嗅觉表象等。以这种非语言的方式得到新的发展,产生直觉论——再把化学实验用画图或言语的方式表达出来,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分析验证找到结论,最后和已有的化学知识构联成一体。这种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本能,绝大多数人都有开拓创新的禀赋,只不过有些人表现突出,有些人不善于表现。因此,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行动中,教师要积极诱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进而达到开拓创新。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正真牢固的掌握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