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想取悦谁?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m7411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成人的心态去解读孩子的内心是件非常糟糕的事,因为这样做总是能草木皆兵地发现一大堆问题,也总是能自寻烦恼地感觉到教育的沉重和复杂,使得父母失去了平和的心境,孩子也失去了自由、快乐成长的空间……
  渴望被表扬的两岁男孩
  前几年,中国教育界曾掀起过一股赏识教育的热潮,震撼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使千百万父母意识到,尊重孩子是教育的前提,肯定孩子是教育的出发点。但是,我认为赏识教育的理念精髓是全面、深入地认识孩子,否则,一味地表扬孩子,或者纠结于怎样表扬才适度,都是舍本求末的行为,更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新烦恼。
  一位年轻的母亲在来信中写道:
  星期天,我带着两岁的儿子在小区的广场上玩滑梯。只有我们两个人的时候,他玩得好好的。后来,有一位老奶奶从这里经过,他就坐在滑梯的最高处不动了,扭过头去看着老奶奶,好像在等什么。当老奶奶注意到他的时候,他立刻“噌”的一下就滑下来了,动作比刚才利索了许多。老奶奶表扬他:“这个小家伙是谁家的孩子呀,真棒!又勇敢又灵活,将来一定是个奥运冠军!”儿子马上显得特别高兴,冲老奶奶呵呵地笑,然后迅速爬上滑梯,要求再表演一次。
  从那以后,我发现每次玩滑梯,儿子都会观察周围有没有观众,如果有的话,他就赖在那里不下来,一定要等别人注意到他的时候才滑下来,然后笑着等别人的表扬。起初,我认为是孩子的天性,谁不喜欢听好听话呢?可是,后来我发现他在意得有些过分了,好像是在刻意取悦别人。从楼道里出来,和叔叔阿姨打招呼,他也是那样呵呵地笑,可是那种笑我感觉好像不是发自内心的,显得有些低三下四。倘若对方没有注意到他,或者干脆不答理他,他就会显得特别失望,好长时间不开心。
  两岁的孩子似乎每天都在进步,所以我每天都有意识地表扬他、鼓励他,希望他能在这种表扬与鼓励当中增长本事。可是现在他的表现是不是太不自然了?一方面,我担心过于在意别人的表扬会对他的成长不利,害怕他将来性格软弱,变成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那种人;另一方面,他得不到表扬时的那种失望表情,让我这个当妈的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我不知道他如此渴望被表扬,是不是我平时对他表扬过多的缘故。我需要改变教育方法吗?
  幼儿的聪明与成人的逻辑
  从来信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心细如发的母亲,儿子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她很爱儿子,唯恐孩子的成长出现一点不好的迹象,因此还有些焦虑。在大多数成人看来,她儿子的表现不足为奇,犯不着大惊小怪,用不着写信向专业人士求助,但她要防微杜渐。问题可能正出在这里。这位母亲写了很多儿子的举动,以及她对儿子心理的揣测,却只字未提自己,说明她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儿子身上,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其实,这个看上去很平常的案例,母子双方的心理都非常典型,也非常值得玩味。
  先来说说儿子。
  我推测,两岁的男孩渴望别人的关注和表扬,是母亲无意识的多次鼓励与强化的结果。其实母亲的密切关注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暗示,让孩子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同样的关注。但是,不管孩子多么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表扬,最终的指向还是父母,即:孩子真正要取悦的是父母,而不是别人。当孩子在滑梯上等待老奶奶关注的时候,如果母亲故意走开,多数孩子马上就不再对老奶奶感兴趣了。当孩子为得不到别人的关注和表扬而沮丧时,实际上是因为他的举动没有得到父母的及时肯定。
  俗话说“人小鬼大”,指的是小孩子鬼点子多,心思缜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人小鬼大,内心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成人的想象。成人总是习惯于轻视孩子,自以为能掌控孩子的一切,原因是成人处于强势地位,经常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孩子,逼迫孩子放弃天赋中的能力,努力学习成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以便与成人相处。可笑的是,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教育。也许,孩子凭直觉知道,如果自己不按照父母的意愿接受这种带有强权意味的所谓教育,自己就不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于是妥协,于是变着花样取悦父母。既然是取悦,当然不仅是顺从,还要有独创性,否则就少了点真诚,所以孩子的很多取悦方式都是自发行为,又需要父母及时回应以证实取悦的效果。
  没错,孩子天生就这么聪明。如果父母用成人逻辑对孩子实施强权教育,孩子就会顺理成章地成为对父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那种人”,用不着等到长大。
  不要认为孩子是阴谋家,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出于切身利益的考虑,他们把父母当做参照物,用来学习成人的行为规则,并以此谋求在成人的世界里生存,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其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两岁前,孩子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由感觉主导,2~4岁由感觉和直觉混合主导。这两个阶段,孩子与他人接触时,往往采用类似于与父母接触的方式,因为当他关注母亲的表情并与之互动时,曾得到许多他想得到的东西。一般来说,4岁以前的孩子是比较乖的,陌生的叔叔阿姨让他唱歌或跳舞,得到母亲的首肯后,大多可以来一段激情表演。5岁以上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听话了,因为他已经具有判断能力与交际经验,知道不配合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是孩子对成人世界的第一次尝试性反抗,等到了青春期,孩子就要大举反攻了。
  再来说说母亲。
  如果我们假定孩子对来自陌生人的表扬需求是即兴的,那么母亲对孩子关注别人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让母亲的内心不是滋味就很值得分析。母亲密切关注儿子,其心理动因是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或害怕失去孩子。当孩子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时,母亲会产生一种失落情绪,她会想:“你那么在乎别人,为什么不在乎妈妈?”精神上的失去同样是一种失去,尤其是对心细如发的母亲来说。
  如果我们假定孩子根本不是在刻意取悦别人,那么母亲的一切心理反应就只是针对她自己的,即母亲本人有取悦他人的潜意识,或渴望自己的儿子得到别人赞赏的精神需求。她把自己的情绪不假思索地投射给了孩子,并通过行为与语言来强化,可能最终还要让孩子被迫认同。这是一个糟糕的过程,不仅挫败了孩子对世界旺盛的好奇心,也会使孩子失去对自己的信任。需要说明的是,母亲这样做不是在故意伤害孩子,她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对幼小的孩子可能会产生怎样的恶劣后果。
  这位母亲在信中两次提到孩子的笑,并用成人的逻辑来推断那不是发自内心的,会影响其性格形成,等等。她多虑了。想想看,成人在交际中的笑,又有多少是发自内心而不是取悦别人的呢?和成人一样,孩子的笑多少带有些工具性,因为哭和笑是孩子能够熟练驾驭的信息技术,他就是这样来操控父母的,他当然可以以父母为参照物,把他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别人身上。
  为什么母亲觉得儿子的笑并非发自内心呢?我想,这仅仅是母亲的主观猜测。母亲觉得儿子对自己的笑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母子血脉相连,相亲相依,对别人的笑是勉强的,因为对方是陌生人。实际上,两岁的幼儿对陌生人的笑与对母亲的笑,没有本质的差别。要知道,他只会这么多信息技术,只好拿来反复使用,哪有母亲想象的那么多心机。
  读这封信时我深切地感受到,用成人的心态去解读孩子的内心是件非常糟糕的事,因为这样做总是能草木皆兵地发现一大堆问题,也总是自寻烦恼地感觉到教育的沉重和复杂,使得父母失去了平和的心境,孩子也失去了自由、快乐成长的空间。父母在苦苦寻觅孩子的心理问题,并想方设法教化、拯救孩子的时候,可怜的孩子可能正在慢慢地失去对世界的好奇心和珍贵的创造力,变得顺从、平庸。因此,提醒各位年轻的父母:对5岁以前的孩子来说,任何看似有问题的行为对他的成长都非常重要,制止他的一些奇思妙想和古怪行为,可能会阻碍孩子的身心成长。要想有效地帮助孩子,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学习幼儿心理知识,切不可盲目用成人的逻辑揣测幼儿的心理。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髓外硬膜内肿瘤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蒋学祥,邹英华,高玉洁由于MR影像能够直接显示椎管病变的位置、形态、结构等特征,因而对椎管内各种肿瘤的定位与鉴别诊断,MR检查明显优于脊髓造影及造
近年来头痛研究吸引着神经科学家们的注意,并正经历着空前的进步,已开发了许多研究头痛的新模式,5-HT1D激动剂已经成功地用于偏头痛的治疗。本文介绍了这方面的进展,着重讨论了各
前一段时间颁布实施的《杭州市市区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购置助力车应先向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购置,并领取牌证。鉴于目前交通拥挤状况一时未能改变,
宋先生,我刊自1999年开辟“中青年专家网页”专栏,对部分中青年专家就治学道路、治学成就与治学体悟等方面进行访谈,至今已连续进行了二年多。在您之前,我们历史学科访谈的对象都是上
2013年7月28~30日,由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工程院LED产业化及应用国际高层研讨会”于山西太原举行。此次会议由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现点出发分析了社会发展代价的客观必然性,并从发展代价产生的社会根源的角度将代价分为必然发展代价和人为发展代价两大类,在此基础上,提出必须掌握发展与
只有温馨的家庭给孩子带来了踏实的安全感,才会令他产生对父母的信任感和依靠感。清晨,辣妈洗漱完毕,走进卧室,看见慈爸坐在床边睡眼惺忪,突然母性大发,张开双臂说:“来,我的
与和国几乎同龄的我,在短缺的相依相伴中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现在要与它分手,内心深处还真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这是如今20多岁年轻人所未曾体会到,也难以想象出的一种感觉,是我这
彩兰晚上下班回家,把挎包儿往沙发上一扔,乐颠地颤儿地跑向卧室,“树生,报告你一个‘特大喜事儿”’。“啥喜事J[啊?还够得上个‘特大”’。“嘿儿,你猜好了。”“中大奖啦?”“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