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风险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对其内在生成机理、属性特征、演变逻辑开展系统性、学理性研究是规避生态经济系统耦合风险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其中,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和社会子系统能动性是系统耦合风险生成的根本动因,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组成和系统开放性、交互性使得系统耦合风险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由此形成了生态经济系统耦合风险不同周期的演进过程.
【机 构】
: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西宁810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风险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对其内在生成机理、属性特征、演变逻辑开展系统性、学理性研究是规避生态经济系统耦合风险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其中,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和社会子系统能动性是系统耦合风险生成的根本动因,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组成和系统开放性、交互性使得系统耦合风险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由此形成了生态经济系统耦合风险不同周期的演进过程.
其他文献
目前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大多只关注城镇化的作用,却普遍忽视了城镇化在区域经济空间的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本文在不同区域经济空间回波效应叠加的基础上,基于青海涉藏地区经济增长的回应能力探索发现:青海涉藏地区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在兰西城市群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两种效应叠加形成的经济集聚力明显.正是地区经济集聚能力差异引发城镇化的经济增长异质性后果,青海涉藏地区更易通过资源集聚和消费提升扩大城镇化影响,集聚能力甚至显著抑制东中部地区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同时将青海涉藏地区作为与兰西城市群联系紧密且具有一定
中国是典型的关系型市场,相同的籍贯为身份认同提供了天然的情感纽带.本文以2007-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立足于中国人重视乡土情结的文化基础,深入考察同籍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身份认同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结果发现,当董事长和总经理来自同一个城市时,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代理成本更小.相比于国有企业,同籍董事长和总经理对公司治理的积极影响在民营企业中更为明显;此外,当同籍董事长和总经理在家乡地经营企业,或者有海外工作和学习经历时,身份认同将不再发挥作用;而当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时,同籍董事长和总经理对改善公司治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内驱力,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繁荣昌盛的基石,也是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启蒙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育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达事半功倍之效.本研究从小学生认知的直观性、形象性、互动性切入,以具身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为理论分析框架,探索培育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特征——学生身体的可感知性、学习情境的可体认性、教学组织主体间性的互动生成,并以此为基础寻求小学教育
2021年6月18日至21日,由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井冈山大学共同主办,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组承办的“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研究”高层学术论坛在井冈山召开.rn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鲜明地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阶级不平等是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的传统路径.嘉日姆几的新著《鸡鸣之年》把安置家奴的“农场”置于文本中心,以云南小凉山通过民主改革获得自由的家奴为主体,基于历史文献和口述访谈研究“农场人”的历史心性,开了凉山彝族奴隶研究的新章.嘉日姆几并未完全遵从先辈学人关于阶级研究的群体导向进路,在他的笔下,凉山彝族阶级关系的陈释更多转向了农场彝人单位个体的生活真实.他认为时势和实力始终是塑造凉山彝人身份等级的核心力量,民主改革前后不同“势力”的进出场,小凉山彝区最终出现一个“蛋心”游动的蛋形社会结构.
中国经济人类学相对于西方起步较晚,但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中国国情的需要,中国经济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以费孝通、施正一等为代表的先驱者,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从本土特点出发,创造性地运用经济人类学的研究范式,来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完成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本文主要从文本研究的视角出发,梳理中国经济人类学先驱者的学术贡献,重点梳理施正一教授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切入点,对中国经济人类学发展的理论贡献及其现实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演变成全球性风险事件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受地理特征、行政体系、民族冲突、国家财力、医疗卫生条件、病毒核酸检测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缅甸疫情发展的不可预知性较大,无形中加大了云南边境疫情输入的风险.鉴于缅甸疫情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以及中缅边境地区的特殊性,我国各级政府应严格落实中央“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部署,科学研判缅甸疫情形势;前移疫情防控战线,主动支援缅甸疫情防控;在已开展的边境防控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动员力量、完善机制、创新方法,扎牢边境人口流动口岸和通道,制定预案以防止因疫情影
“仪式是由某种由文化建构出来的象征性交流系统.”土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纳顿”仪式展演不仅内蕴了自身的文化表征,而且呈现了中华民族社会实践的象征性焦点.在现实性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仪式象征、主题和行为,构成了“纳顿”仪式展演价值传导的呈现、释义之维;仪式叙事价值表达、文化交流沉淀影像、群体推崇行为倡导、社会化推进共识凝聚、集体团结力量强化,构成了“纳顿”仪式展演的社会功能;把握嵌入主题的仪式叙事、坚持文化认同的仪式沉淀、强化责任担当的仪式倡导、观照“动机”加“情绪”释放仪式功能、
“民族互嵌”是当前民族工作的顶层设计之一,但是不少学者简单地认为“民族互嵌”就是少数民族进城或者是城镇化的过程.这种认识已偏离中央提出的“民族互嵌”的要义.从中国移民史的经验看,中国历史上人口流动方向是“中心”与“边缘”的双向流动,而当前人口快速向“胡焕庸线”东南聚集,是明显的“嵌”而不“互”,长此以往必将造成边疆的虚化.本文从历史教训中指出,“民族互嵌”应该是多中心化与多方向化,旨在区域发展与民族融合的双赢,这是符合中央提出的“民族互嵌”的基本内涵的.
嫦娥神话自产生以来,人物形象及主题、情节处于不断变化中.其变化过程与历史叙事、地理景观、民俗、传播媒介等因素紧密相关.文章通过对嫦娥神话的溯源及其文本流变的梳理,阐述了中国古代历法、占卜、道教、儒家伦理等文化思想与女性解放、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等对嫦娥神话主题、嫦娥形象、故事情节的建构,同时关注技术发展引发的传播媒介变革在神话资源转化中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