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有效的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科教学,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情境、主体地位、学科优化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求迫切,那么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严重阻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为此,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现就改进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注重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
兴趣是学知识的前提,有了兴趣就有可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就有可能获得很大的成绩。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在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我们也知道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但始终缺少必要的手段,不能创设较好的情境,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非常重视新课的引入,教师不应再简单的重复模式化的“导言”,不再一般地就知识而引出知识,不再枯燥地用单一载体营造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主要因素,思维活动与深刻性直接决定学习的效果。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中,要明确发展能力的基本内容,不论哪一部分教学内容,都要考虑如何结合所学的内容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基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借助相应的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直接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的训练等。另一方面,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在智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是新理念下教学的重要环节。成功地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应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设出更好的问题情境,为每一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的内化才能养成。而要养成,就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单纯地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使得学生不会学习,不会独立地获得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缺乏学习自信心,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不再用“讲”占据课堂,不再武断地裁判学生的发言,要适当变换教学方法,增加新鲜感,要杜绝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让学生多讲,多思考,多练习,要鼓励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尽量集中在课堂上,力求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善于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充分展示自己。
三、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必然在教育中发挥其独特、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各种信息,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种教学信息,把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起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在这里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当恰当的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对概念的理解。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可以达到克服某些与教学无关的干扰的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保持,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深入研究教材,实现教材的二次开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把教学局限于以往的书本世界,教师不再把教学内容圈定在教材中,不再简单的对教材照本宣科,不再满足于以以往的教学目标教教材,要敢于拓展,大胆的优化,提炼教材中的精华。教师还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巧妙灵活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能迅速地在自己原有认识结构中找到有关材料,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头脑中的财富,同时,还要避免学生出现消极的定势现象。
2、加强认识方法的教学,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
重知识讲述,轻方法传授,是教学中突出的问题。课堂教学要加强方法的教学,教师不能只传授知识,应采取探究式教学、问题化教学、情境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把获得知识的方法、程序、思考问题的策略也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通过教学获得知识,也获得认识问题的方法。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信任学生的潜在能力,不再漠视学生的经验,不再单纯的追求既定的任务与传统的效率,而应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从而使他们能够对自己进行教育,为他们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创造条件。
3、深入学科优化问题的研究,学生学习负担适度
要减轻学生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深入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问题。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其次要确定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优化教学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认真研究影响教学优化的因素。切实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教学中要增强情感意识,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正确处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正确把握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4、正确积极的学习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是促使学生学习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它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正确的学习评价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正确积极的学习评价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功感,从而增强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心。正确的学习评价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长处和潜力,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积极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课堂教学技巧,精心钻研业务,适当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守臣主编《心理学教程新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王凤秋主编《教师职业能力》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教学情境、主体地位、学科优化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求迫切,那么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严重阻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为此,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现就改进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注重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
兴趣是学知识的前提,有了兴趣就有可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就有可能获得很大的成绩。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在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我们也知道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但始终缺少必要的手段,不能创设较好的情境,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非常重视新课的引入,教师不应再简单的重复模式化的“导言”,不再一般地就知识而引出知识,不再枯燥地用单一载体营造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主要因素,思维活动与深刻性直接决定学习的效果。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中,要明确发展能力的基本内容,不论哪一部分教学内容,都要考虑如何结合所学的内容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基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借助相应的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直接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的训练等。另一方面,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在智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是新理念下教学的重要环节。成功地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应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设出更好的问题情境,为每一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的内化才能养成。而要养成,就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单纯地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使得学生不会学习,不会独立地获得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缺乏学习自信心,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不再用“讲”占据课堂,不再武断地裁判学生的发言,要适当变换教学方法,增加新鲜感,要杜绝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让学生多讲,多思考,多练习,要鼓励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尽量集中在课堂上,力求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善于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充分展示自己。
三、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必然在教育中发挥其独特、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各种信息,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种教学信息,把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起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在这里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当恰当的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对概念的理解。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可以达到克服某些与教学无关的干扰的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保持,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深入研究教材,实现教材的二次开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把教学局限于以往的书本世界,教师不再把教学内容圈定在教材中,不再简单的对教材照本宣科,不再满足于以以往的教学目标教教材,要敢于拓展,大胆的优化,提炼教材中的精华。教师还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巧妙灵活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能迅速地在自己原有认识结构中找到有关材料,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头脑中的财富,同时,还要避免学生出现消极的定势现象。
2、加强认识方法的教学,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
重知识讲述,轻方法传授,是教学中突出的问题。课堂教学要加强方法的教学,教师不能只传授知识,应采取探究式教学、问题化教学、情境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把获得知识的方法、程序、思考问题的策略也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通过教学获得知识,也获得认识问题的方法。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信任学生的潜在能力,不再漠视学生的经验,不再单纯的追求既定的任务与传统的效率,而应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从而使他们能够对自己进行教育,为他们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创造条件。
3、深入学科优化问题的研究,学生学习负担适度
要减轻学生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深入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问题。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其次要确定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优化教学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认真研究影响教学优化的因素。切实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教学中要增强情感意识,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正确处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正确把握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4、正确积极的学习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是促使学生学习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它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正确的学习评价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正确积极的学习评价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功感,从而增强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心。正确的学习评价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长处和潜力,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积极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课堂教学技巧,精心钻研业务,适当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守臣主编《心理学教程新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王凤秋主编《教师职业能力》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