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三政治课复习,教师在把握教材,指导学生全面复习过程中,要从“细”处操作教材,扎扎实实讲清每一知识点。要从“透”处讲授教材,强化知识的准确含义;要从“高”处驾驭教材,强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要从“活”处活化教材,强化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从“热”处处理教材,强化教材重点和现实热点的结合。
[关键词]高三政治 复习指导 做法与体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66-01
自深化高考政治命题以来,命题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努力贯彻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同时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而面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特点及变化趋向,教师在把握教材,指导学生全面复习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细”、“透”、“高”、“活”、“热”五点。
1.要从“细”处操作教材,扎扎实实讲清每一知识点
高中政治理论内容多,体系庞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时政等国内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高考试题具有基础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必须认真细致地讲清每一知识点,即便是看来很常见,似乎已经清楚了的概念、观点都不应轻易放过。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抱有任何猜题押题的侥幸心里,对认为不重要的知识轻描淡写或大胆舍去,其结果必然既破坏了知识的整体联系,又往往会造成“猜而不中,押而不准”的反向结果。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意讲清那些常见的术语,如“统治地位”、“决定作用”、“影响作用”、“主导作用”、“本质”、“现象”、“原因”、“结果”、“表明”、“体现”等等。如在讲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要让学生搞清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大小是由各个企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决定的,是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波动得到确定和实现的,而不能把此句话中的“决定”与“确定”两术语搞混。由此可见,教师只能把课讲细,才能使学生做到“壶壶都开,愿提哪壶提哪壶”。这是提高学生各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所必需的基础。
2.要从“透”处讲授教材。强化知识的准确含义
“细”和“透”是不可分的,教材上的每一概念和原理都有着严密的科学性,只有在准确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知道它的科学性是什么?为什么科学?离开了准确性就谈不上科学性,更谈不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高考试题中,选择题的迷惑性越来越大,使难度值不断增加,对知识的准确把握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考生在不定向选择题上丢分太多,其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透彻理解所学知识,只是停留在对“条条”的简单记忆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说,强化理论的准确理解,把知识讲清讲透是提高考生答题正确率和准确率的关键。学生也只有透彻理解了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考试中当遇到新情景新命题时仍能得心应手,而不至于束手无策。
3.要从“高”处驾驭教材,强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材本身有着较严密的逻辑性和结构性。但由于知识点多,其关系复杂,再加上教学过程中授课时间存在间隔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所学到的内容看成机械的知识拼盘,这是和高考试题强调综合性,强调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要求相悖的,从高考试题中不难看出,不论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特别突出了对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而学生想答好这些题非得彻底搞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可。这就要求教师要从“高”处驾驭教材,既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结构,运用教材内部的逻辑性和结构性,来强化知识联系,又要打破教材上的局限性,强化相关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网络,达到系统化、立体化的目的,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把孤立的知识放在一定的网络中,通过对比、定位来增强对知识的准确记忆与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使学生能从整体联系上掌握知识,增强知识的整体效应,提高运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强化知识间的联系,教师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强化“课际间”的联系,使每课间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强化“节际间、框际间”的联系。一般地说节际问或框际间的联系比较明显,但并不一定容易理解,也需要教师经常强调和透彻分析。三是强化“专题知识”的联系。就是要打破教材的局限,把知识用“专题”系列起来,它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某一专门性的问题,达到专题化、立体化的目的。这样,通过强化知识间的联系,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从“活”处活化教材,强化知识与实际的结合
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都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尽管教材中运用很多实例进行了说明,但往往由于做例证的材料已比较过时,其说服力明显下降,更因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背“条条”而是为了应用,再加上高考试题灵活多样,取材新颖的特点,所以教师更不能只讲理论而不联系实际,教师要多联系现实中的典型事例和身边的问题,力求把枯燥概念生动化,抽象原理通俗化,防止单纯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法,上复习课也同样要联系大量的新教材、新热点或成语、典故、身边的故事,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把课上“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各种能力。
5.从“热”处处理教材,强化教材重点和现实热点的结合
复习的重点要和国内外的热点相结合,和改革开放的现实相结合,和党的方针、政策相结合,是政治课教学的特有属性,又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要求。众所周知,教材的重点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的交叉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从最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很多试题都与热点有关,众多的热点问题又基本上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反映在高考试题中。所以在复习中,教师必须把教材重点和现实热点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复习重点知识时要联系热点问题,如:在复习到通货膨胀时,要联系近年来的保增长、控通膨的调控政策;在复习到价值规律时,要联系国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转变以及资源配置,控制物价等问题。另一方面,在进行热点专题复习时,又必须结合教材中重要知识点。在复习市场经济的弱点缺陷,要联系三鹿奶粉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再复习宏观调控。这样,才能使教材重点与现实热点达到具体的、现实的统一。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五点做法是相互滲透、相互统一的,教师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或片面使用,但在不同复习阶段要有所侧重,要做到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要配合进行适当的习题训练与小测试。
[关键词]高三政治 复习指导 做法与体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66-01
自深化高考政治命题以来,命题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努力贯彻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同时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而面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特点及变化趋向,教师在把握教材,指导学生全面复习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细”、“透”、“高”、“活”、“热”五点。
1.要从“细”处操作教材,扎扎实实讲清每一知识点
高中政治理论内容多,体系庞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时政等国内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高考试题具有基础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必须认真细致地讲清每一知识点,即便是看来很常见,似乎已经清楚了的概念、观点都不应轻易放过。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抱有任何猜题押题的侥幸心里,对认为不重要的知识轻描淡写或大胆舍去,其结果必然既破坏了知识的整体联系,又往往会造成“猜而不中,押而不准”的反向结果。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意讲清那些常见的术语,如“统治地位”、“决定作用”、“影响作用”、“主导作用”、“本质”、“现象”、“原因”、“结果”、“表明”、“体现”等等。如在讲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要让学生搞清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大小是由各个企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决定的,是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波动得到确定和实现的,而不能把此句话中的“决定”与“确定”两术语搞混。由此可见,教师只能把课讲细,才能使学生做到“壶壶都开,愿提哪壶提哪壶”。这是提高学生各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所必需的基础。
2.要从“透”处讲授教材。强化知识的准确含义
“细”和“透”是不可分的,教材上的每一概念和原理都有着严密的科学性,只有在准确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知道它的科学性是什么?为什么科学?离开了准确性就谈不上科学性,更谈不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高考试题中,选择题的迷惑性越来越大,使难度值不断增加,对知识的准确把握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考生在不定向选择题上丢分太多,其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透彻理解所学知识,只是停留在对“条条”的简单记忆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说,强化理论的准确理解,把知识讲清讲透是提高考生答题正确率和准确率的关键。学生也只有透彻理解了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考试中当遇到新情景新命题时仍能得心应手,而不至于束手无策。
3.要从“高”处驾驭教材,强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材本身有着较严密的逻辑性和结构性。但由于知识点多,其关系复杂,再加上教学过程中授课时间存在间隔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所学到的内容看成机械的知识拼盘,这是和高考试题强调综合性,强调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要求相悖的,从高考试题中不难看出,不论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特别突出了对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而学生想答好这些题非得彻底搞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可。这就要求教师要从“高”处驾驭教材,既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结构,运用教材内部的逻辑性和结构性,来强化知识联系,又要打破教材上的局限性,强化相关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网络,达到系统化、立体化的目的,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把孤立的知识放在一定的网络中,通过对比、定位来增强对知识的准确记忆与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使学生能从整体联系上掌握知识,增强知识的整体效应,提高运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强化知识间的联系,教师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强化“课际间”的联系,使每课间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强化“节际间、框际间”的联系。一般地说节际问或框际间的联系比较明显,但并不一定容易理解,也需要教师经常强调和透彻分析。三是强化“专题知识”的联系。就是要打破教材的局限,把知识用“专题”系列起来,它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某一专门性的问题,达到专题化、立体化的目的。这样,通过强化知识间的联系,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从“活”处活化教材,强化知识与实际的结合
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都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尽管教材中运用很多实例进行了说明,但往往由于做例证的材料已比较过时,其说服力明显下降,更因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背“条条”而是为了应用,再加上高考试题灵活多样,取材新颖的特点,所以教师更不能只讲理论而不联系实际,教师要多联系现实中的典型事例和身边的问题,力求把枯燥概念生动化,抽象原理通俗化,防止单纯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法,上复习课也同样要联系大量的新教材、新热点或成语、典故、身边的故事,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把课上“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各种能力。
5.从“热”处处理教材,强化教材重点和现实热点的结合
复习的重点要和国内外的热点相结合,和改革开放的现实相结合,和党的方针、政策相结合,是政治课教学的特有属性,又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要求。众所周知,教材的重点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的交叉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从最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很多试题都与热点有关,众多的热点问题又基本上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反映在高考试题中。所以在复习中,教师必须把教材重点和现实热点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复习重点知识时要联系热点问题,如:在复习到通货膨胀时,要联系近年来的保增长、控通膨的调控政策;在复习到价值规律时,要联系国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转变以及资源配置,控制物价等问题。另一方面,在进行热点专题复习时,又必须结合教材中重要知识点。在复习市场经济的弱点缺陷,要联系三鹿奶粉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再复习宏观调控。这样,才能使教材重点与现实热点达到具体的、现实的统一。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五点做法是相互滲透、相互统一的,教师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或片面使用,但在不同复习阶段要有所侧重,要做到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要配合进行适当的习题训练与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