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一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遇到学生对某一知识点貌似学过却不甚其解的情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可能出在初中课堂教学上,高一地理老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作者利用现任高一地理教师的机会,根据本地区初高中地理部分知识的不同要求作了四个层面的比较,并总结出了相关信息,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服务和参考。
关键词: 合科 分科 地理教学 自然地理
一、引言
在高一新生的地理课堂上,很多地理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当讲授到某一知识点时,学生的反应不一,老师可能会以询问的口吻:这个知识点初中时学过?而此时班级上的同学有些会点头,有些会摇头,老师因此很迷惑,到底怎么回事?同区的学生在初中时所用教材是统一的,怎么会出现如此差异?初中时到底有没有讲?如讲过,讲到怎样的程度?如没有讲,又是为什么?面对这些现状,高一地理老师需要深入解学生的学情,才能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为学生的高中地理学习和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杭州地区所用教材中的初中地理知识部分分散在《科学》和《历史与社会》两门学科中,即地理知识在初中的讲授是合科教学,而高中却是分科教学。因此,有必要对两种背景下的地理教学作一比较,做到真正了解学情,正确把握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联系,做到有的放矢、提纲挈领。只有教师“心中有学生”后,才能“手中有方法”,更好地在课堂上落实课程教学目标,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意义所在。
二、具体比较
1.学情层面——有调查才知“真相”
笔者利用现任高一地理教师的机会,深入调查本校2015级高一新生(经过中考后,学生已经分层,各所高中的生源有所差异)地理学习状况。据初步统计,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初中时期有就读城区学校的,也有农村学校的(来自不同的初中,各校地理教学不一,学生的地理素养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一定的代表性。
笔者进行了两次课堂口头调查,并做好必要的记录。
第一次:9月初,新生军训时,调查班级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印象(此时学生没有接触高一地理,对地理学科的印象完全是初中时期的,可信度较高)。当笔者在第一个班级调查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声音最高的就是“初中老师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中考不考地理,简单了解就行了,没必要深入……”。其次就是“中考地理分值低,没必要认真学”、“老师上课无味,还不如理化学科做做实验来得有意思呢”、“老师说他自己对这个知识不专业,就略讲了……略着略着也就省略了”、“《历史与社会》里背的东西太多,记不住,还好是开卷考试”……在接下来的几个班级中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同。
第二次:11月初,期中检测前,问第一次同样的问题。或许是和老师已经接触比较熟悉了,学生的回答含蓄了很多,对地理的印象主要表现为“太难了,学不会”、“有了点感觉,知道它是一门怎样的科目了,但了解还不深”、“有了一定的逻辑性,不杂乱无章了”、“如果能做一些实验就好了”、“上课听懂了,但为什么做练习作业时就会错很多”、“初中没有好好学,听课时底气有些不足”……
比较同批学生的两次回答,初中时期的地理课堂要求不高,尤其是在一个以分数论英雄以考促教的年代,师生的功利性都很强,为考而教,不考的略讲甚至不讲,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进入高中,拿到了独本的地理教材,且听了两个月的课后,偏理科的同学会学得相对轻松一些,因为前期侧重自然地理,逻辑理解能力要求较高;而偏文科的同学学得就相对累一点,但都改变了对地理学科固有的印象。
2.课标层面——有对比才知“差异”
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中自然地理知识在“内容标准”上的差异(以高一必修1目录为序)。
从初中《科学》的内容标准上看,它的地理知识侧重于对地理现象的直接描述,多以“关注”、“说出”、“知道”、“了解”等浅显层次要求,让学生知道有这样的知识存在。
而高中的内容标准,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抽象性和概括总结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多以“阐释”、运用……说明”、“绘制图示”、“举例说明”等一些复杂层次要求,对知识点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符合高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3.考纲要求和试题层面——有“考”“题”才知实情
(1)高中必修《地理Ⅰ》中的知识在初中《科学》中的分布及高中招生考试目标(中考要求)
在《科学》学科的考试目标中,几乎看不到“掌握”、“理解”等字眼,基本上以“了解”为主,涉及面虽广,但难度较低。从考试要求上看,初中的要求仍然是“关注”、“了解”、“说出”等为主;而高中的学考要求除“识记”内容和初中要求相同外,其他层次的要求显然高出很多,用词方面主要表现为“阐述”“阐释”“分析”“归纳”等,要求学生能将某一方面地理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在复杂情境中对多元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但是,针对相同内容的地理知识,中考试题与高中试题是如何演绎的呢?
(2)中考试题与高中学考试题对比
从考试题目上看,初中试题中的设问非常简洁,以“下列是什么”、“说法正确的是”、“符合某某知识是的”等为主,直来直去,侧重考查教材中提及过的名词只需学生记住就可以作答。而纵观本次高中学考试题,思维能力的要求就要高很多,首先要记住教材提及的名称(如各种岩石以及它的分类),并且从表格中解读出相关信息,知道岩浆岩(花岗岩)的形成是岩浆活动(岩浆上升冷凝)的结果,上升过程中与其交界的岩石就会受到变质作用的影响,再利用课堂所学头脑所记知识去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答案。这也符合高中地理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的先在题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4.教学层面——有课堂才知“差别”
教学片断展示
初中教学片段来自城区一《科学》老师的课堂(用时约10分钟) 环节1教师活动展示教材P77图2-53“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直观感受并说出图中冬、夏季风的风向。
环节2教师活动追问这两个风向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自主思考1分钟)再布置“思考与讨论”中的第一问:“同一纬度的中国大陆与太平洋,冬季和夏季的气温是哪个高?”
学生活动利用先前学过的物理知识中的因比热差异而导致的热容量的不同,得出结论。
环节3教师活动布置“思考与讨论”中的第二问”用空气对流运动原理分析这种气温变化对风向的影响”。
学生活动利用物理学科热胀冷缩原理分析空气运动形式,直接得出季风的形成机理。
这是初中的一节《科学》课关于季风知识的片断,内容少,形式简单,基本在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中完成,用时较短,且初中《科学》课程老师绝大多数并非地理科班出身,没有能力深入讲解。从上述片断上看,有三个明显的“初中特色”,即轻化过程,重结果;简化操作,重讲授;弱化思维,重记忆。
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在初中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求上,初中只为“了解,理解”,教材内容表述比较简单、直白,只要说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即可。从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前5节内容来看,学生只需知道大气层、气温、大气的压强、风和降水,以及简易天气预报和影响气候的因素,对于三圈环流所形成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都不作要求,而后续季风知识的呈现则显得有些突兀也不涉及成因分析,从而减少了学生动手操作,增加了教师讲授和学生记忆的环节。
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初中内容的地理知识开展高中课堂实践(用时约25分钟)如下:
环节1教师活动给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一地理专业术语。
学生活动利用初中已有知识和常识,将这一术语与书本相关解释进行关联解读并理解。
环节2教师活动展示理想状态下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和1月、7月海平面气压中心分布图,提问:“这些大气活动中心的成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在世界气候类型图中找出季风气候典型的分布情况。
环节3教师活动介绍1月、7月北太平洋及欧亚大陆的大气活动中心。
学生活动动手在图上画出具体风向。
环节4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活动列表比较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性质,进行对比。
环节5教师活动图文引导分析南亚季风,并得出季风的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看地图查找,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和南亚夏季风的形成原因相同?
(注:环节4和环节5初中不作要求)
高中教学目标的设定为“掌握并分析……原因”。高中教材的文字表述较深奥,理论性增强,前后有联系,对知识的概括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很高。如何让学生利用初中所学来解释分析高中课堂内容,是笔者最关注的问题。
课堂伊始,直截了当地抛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专业术语,就是让学生从白话文的“知道”上升到理论术语的理解。再结合大气运动原理、全球性大气环流等知识的铺垫,让学生理解季风环流是三圈环流基础上的另一种大气环流形式。最后列表比较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区别与内在联系,从而形成知识体系,并分析季风的形成原因,以此锻炼学生识图读图能力和语言概况表述能力。相比“初中特色”,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作图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季风知识所要掌握的内容(结论)也就易懂好记了。
三、总结
通过以上四点的比较,总结如下:
第一,初中的地理知识是分散的,属分科教学。中考时,《科学》试卷中只有2道选择题,在180总分中记6分。《历史与社会》中虽有大量的区域地理知识内容,但属于开卷考试记50分。如此考核要求,正是不少初中生对地理学习采取消极态度的主要原因,感觉学与不学一个样。这样的考试要求和试题分布,足以让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在中考复习时放低对地理知识的重视度,甚至不排除有经验的老师在上课时就浅尝辄止。进入高中后,地理学科独立了,变成必修课目,一些学生感觉不适应,缺乏相应的基础,心里没底,高一期中考试内容又是地理学科中偏理的部分,很多同学学得吃力。于是就出现了初入高中和期中考前两种不一样的心态,甚至会影响到地理在“7选3”中到底要不要选的问题。
第二,通过比较相同内容的课标标准,可以直观看出:初中地理是“有地无理”,高中地理是“落地有理”。初中《科学》课标要求浅显,教材内容较少,属于平铺直叙型易于理解,更多的是感性教育。而高中课标要求复杂,教材内容较多,虽不跌宕起伏,但更具抽象性、逻辑性且有系统化的特征,更多的是理性教育,因此需要更强的理解能力。
第三,初中阶段,地理的主要任务只是了解地理的基本概况,只需大开脑洞扩大容积,逐年积累地理表象特点,告诉学生“是什么”“在哪里”“有什么”,基本不涉及地理原理的成因类问题分析,侧重于记忆力的表达。
高中阶段,地理考核的目标要求有了很大提高,学生除了识记地理知识,要逐渐学会还用,即应用实例图文说明地理原理;也要逐渐学会析,即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生应能够回答“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解决”类的问题,根据高中地理课标要求,“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6]
第四,基于目标要求的差异,在课堂实施中的表现也大有不同。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多媒体、地图甚至实物教具等),让学生能够获得感性认识,既有对教材插图和思考问题的分析和处理,又有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跨学科间的知识联系的教学。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形象化表达教学内容,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与学双方更加生动和谐,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感悟
高一地理老师要存有一颗平常的心。尽管学生在初中学过一些地理知识,但那是合科教学背景下所完成的教学任务,高一学生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地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地理学习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降低重心、追求高效,立足于学情,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高一地理老师要怀有一颗研究的心。教师要细心研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中必修教材,同时积极主动地了解初中地理课程要求,知己知彼,精准地处理好教师、课标、教材、学生之间的关系。
高一地理老师要装有一颗关注的心。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高考改革目标各地都在深化教学改革,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又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表示要“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所以高中教师要及时关注政策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积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活动,结合实际,把握学生学习所需,努力打造和谐美丽课堂。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4-13.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10.
[3]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8.
[4]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2015:75-80.
[5]浙江考试2015版地理考试标准.《浙江考试》编辑部,2015(1):97-99.
[6]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30-44.
关键词: 合科 分科 地理教学 自然地理
一、引言
在高一新生的地理课堂上,很多地理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当讲授到某一知识点时,学生的反应不一,老师可能会以询问的口吻:这个知识点初中时学过?而此时班级上的同学有些会点头,有些会摇头,老师因此很迷惑,到底怎么回事?同区的学生在初中时所用教材是统一的,怎么会出现如此差异?初中时到底有没有讲?如讲过,讲到怎样的程度?如没有讲,又是为什么?面对这些现状,高一地理老师需要深入解学生的学情,才能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为学生的高中地理学习和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杭州地区所用教材中的初中地理知识部分分散在《科学》和《历史与社会》两门学科中,即地理知识在初中的讲授是合科教学,而高中却是分科教学。因此,有必要对两种背景下的地理教学作一比较,做到真正了解学情,正确把握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联系,做到有的放矢、提纲挈领。只有教师“心中有学生”后,才能“手中有方法”,更好地在课堂上落实课程教学目标,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意义所在。
二、具体比较
1.学情层面——有调查才知“真相”
笔者利用现任高一地理教师的机会,深入调查本校2015级高一新生(经过中考后,学生已经分层,各所高中的生源有所差异)地理学习状况。据初步统计,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初中时期有就读城区学校的,也有农村学校的(来自不同的初中,各校地理教学不一,学生的地理素养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一定的代表性。
笔者进行了两次课堂口头调查,并做好必要的记录。
第一次:9月初,新生军训时,调查班级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印象(此时学生没有接触高一地理,对地理学科的印象完全是初中时期的,可信度较高)。当笔者在第一个班级调查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声音最高的就是“初中老师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中考不考地理,简单了解就行了,没必要深入……”。其次就是“中考地理分值低,没必要认真学”、“老师上课无味,还不如理化学科做做实验来得有意思呢”、“老师说他自己对这个知识不专业,就略讲了……略着略着也就省略了”、“《历史与社会》里背的东西太多,记不住,还好是开卷考试”……在接下来的几个班级中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同。
第二次:11月初,期中检测前,问第一次同样的问题。或许是和老师已经接触比较熟悉了,学生的回答含蓄了很多,对地理的印象主要表现为“太难了,学不会”、“有了点感觉,知道它是一门怎样的科目了,但了解还不深”、“有了一定的逻辑性,不杂乱无章了”、“如果能做一些实验就好了”、“上课听懂了,但为什么做练习作业时就会错很多”、“初中没有好好学,听课时底气有些不足”……
比较同批学生的两次回答,初中时期的地理课堂要求不高,尤其是在一个以分数论英雄以考促教的年代,师生的功利性都很强,为考而教,不考的略讲甚至不讲,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进入高中,拿到了独本的地理教材,且听了两个月的课后,偏理科的同学会学得相对轻松一些,因为前期侧重自然地理,逻辑理解能力要求较高;而偏文科的同学学得就相对累一点,但都改变了对地理学科固有的印象。
2.课标层面——有对比才知“差异”
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中自然地理知识在“内容标准”上的差异(以高一必修1目录为序)。
从初中《科学》的内容标准上看,它的地理知识侧重于对地理现象的直接描述,多以“关注”、“说出”、“知道”、“了解”等浅显层次要求,让学生知道有这样的知识存在。
而高中的内容标准,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抽象性和概括总结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多以“阐释”、运用……说明”、“绘制图示”、“举例说明”等一些复杂层次要求,对知识点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符合高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3.考纲要求和试题层面——有“考”“题”才知实情
(1)高中必修《地理Ⅰ》中的知识在初中《科学》中的分布及高中招生考试目标(中考要求)
在《科学》学科的考试目标中,几乎看不到“掌握”、“理解”等字眼,基本上以“了解”为主,涉及面虽广,但难度较低。从考试要求上看,初中的要求仍然是“关注”、“了解”、“说出”等为主;而高中的学考要求除“识记”内容和初中要求相同外,其他层次的要求显然高出很多,用词方面主要表现为“阐述”“阐释”“分析”“归纳”等,要求学生能将某一方面地理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在复杂情境中对多元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但是,针对相同内容的地理知识,中考试题与高中试题是如何演绎的呢?
(2)中考试题与高中学考试题对比
从考试题目上看,初中试题中的设问非常简洁,以“下列是什么”、“说法正确的是”、“符合某某知识是的”等为主,直来直去,侧重考查教材中提及过的名词只需学生记住就可以作答。而纵观本次高中学考试题,思维能力的要求就要高很多,首先要记住教材提及的名称(如各种岩石以及它的分类),并且从表格中解读出相关信息,知道岩浆岩(花岗岩)的形成是岩浆活动(岩浆上升冷凝)的结果,上升过程中与其交界的岩石就会受到变质作用的影响,再利用课堂所学头脑所记知识去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答案。这也符合高中地理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的先在题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4.教学层面——有课堂才知“差别”
教学片断展示
初中教学片段来自城区一《科学》老师的课堂(用时约10分钟) 环节1教师活动展示教材P77图2-53“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直观感受并说出图中冬、夏季风的风向。
环节2教师活动追问这两个风向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自主思考1分钟)再布置“思考与讨论”中的第一问:“同一纬度的中国大陆与太平洋,冬季和夏季的气温是哪个高?”
学生活动利用先前学过的物理知识中的因比热差异而导致的热容量的不同,得出结论。
环节3教师活动布置“思考与讨论”中的第二问”用空气对流运动原理分析这种气温变化对风向的影响”。
学生活动利用物理学科热胀冷缩原理分析空气运动形式,直接得出季风的形成机理。
这是初中的一节《科学》课关于季风知识的片断,内容少,形式简单,基本在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中完成,用时较短,且初中《科学》课程老师绝大多数并非地理科班出身,没有能力深入讲解。从上述片断上看,有三个明显的“初中特色”,即轻化过程,重结果;简化操作,重讲授;弱化思维,重记忆。
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在初中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求上,初中只为“了解,理解”,教材内容表述比较简单、直白,只要说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即可。从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前5节内容来看,学生只需知道大气层、气温、大气的压强、风和降水,以及简易天气预报和影响气候的因素,对于三圈环流所形成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都不作要求,而后续季风知识的呈现则显得有些突兀也不涉及成因分析,从而减少了学生动手操作,增加了教师讲授和学生记忆的环节。
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初中内容的地理知识开展高中课堂实践(用时约25分钟)如下:
环节1教师活动给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一地理专业术语。
学生活动利用初中已有知识和常识,将这一术语与书本相关解释进行关联解读并理解。
环节2教师活动展示理想状态下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和1月、7月海平面气压中心分布图,提问:“这些大气活动中心的成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在世界气候类型图中找出季风气候典型的分布情况。
环节3教师活动介绍1月、7月北太平洋及欧亚大陆的大气活动中心。
学生活动动手在图上画出具体风向。
环节4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活动列表比较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性质,进行对比。
环节5教师活动图文引导分析南亚季风,并得出季风的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看地图查找,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和南亚夏季风的形成原因相同?
(注:环节4和环节5初中不作要求)
高中教学目标的设定为“掌握并分析……原因”。高中教材的文字表述较深奥,理论性增强,前后有联系,对知识的概括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很高。如何让学生利用初中所学来解释分析高中课堂内容,是笔者最关注的问题。
课堂伊始,直截了当地抛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专业术语,就是让学生从白话文的“知道”上升到理论术语的理解。再结合大气运动原理、全球性大气环流等知识的铺垫,让学生理解季风环流是三圈环流基础上的另一种大气环流形式。最后列表比较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区别与内在联系,从而形成知识体系,并分析季风的形成原因,以此锻炼学生识图读图能力和语言概况表述能力。相比“初中特色”,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作图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季风知识所要掌握的内容(结论)也就易懂好记了。
三、总结
通过以上四点的比较,总结如下:
第一,初中的地理知识是分散的,属分科教学。中考时,《科学》试卷中只有2道选择题,在180总分中记6分。《历史与社会》中虽有大量的区域地理知识内容,但属于开卷考试记50分。如此考核要求,正是不少初中生对地理学习采取消极态度的主要原因,感觉学与不学一个样。这样的考试要求和试题分布,足以让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在中考复习时放低对地理知识的重视度,甚至不排除有经验的老师在上课时就浅尝辄止。进入高中后,地理学科独立了,变成必修课目,一些学生感觉不适应,缺乏相应的基础,心里没底,高一期中考试内容又是地理学科中偏理的部分,很多同学学得吃力。于是就出现了初入高中和期中考前两种不一样的心态,甚至会影响到地理在“7选3”中到底要不要选的问题。
第二,通过比较相同内容的课标标准,可以直观看出:初中地理是“有地无理”,高中地理是“落地有理”。初中《科学》课标要求浅显,教材内容较少,属于平铺直叙型易于理解,更多的是感性教育。而高中课标要求复杂,教材内容较多,虽不跌宕起伏,但更具抽象性、逻辑性且有系统化的特征,更多的是理性教育,因此需要更强的理解能力。
第三,初中阶段,地理的主要任务只是了解地理的基本概况,只需大开脑洞扩大容积,逐年积累地理表象特点,告诉学生“是什么”“在哪里”“有什么”,基本不涉及地理原理的成因类问题分析,侧重于记忆力的表达。
高中阶段,地理考核的目标要求有了很大提高,学生除了识记地理知识,要逐渐学会还用,即应用实例图文说明地理原理;也要逐渐学会析,即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生应能够回答“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解决”类的问题,根据高中地理课标要求,“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6]
第四,基于目标要求的差异,在课堂实施中的表现也大有不同。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多媒体、地图甚至实物教具等),让学生能够获得感性认识,既有对教材插图和思考问题的分析和处理,又有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跨学科间的知识联系的教学。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形象化表达教学内容,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与学双方更加生动和谐,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感悟
高一地理老师要存有一颗平常的心。尽管学生在初中学过一些地理知识,但那是合科教学背景下所完成的教学任务,高一学生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地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地理学习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降低重心、追求高效,立足于学情,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高一地理老师要怀有一颗研究的心。教师要细心研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中必修教材,同时积极主动地了解初中地理课程要求,知己知彼,精准地处理好教师、课标、教材、学生之间的关系。
高一地理老师要装有一颗关注的心。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高考改革目标各地都在深化教学改革,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又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表示要“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所以高中教师要及时关注政策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积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活动,结合实际,把握学生学习所需,努力打造和谐美丽课堂。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4-13.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10.
[3]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8.
[4]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2015:75-80.
[5]浙江考试2015版地理考试标准.《浙江考试》编辑部,2015(1):97-99.
[6]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