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MPAcc(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迅猛发展,人才培养的模式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本文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青海民族大学为例,针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西部民族院校MPAcc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MPAcc;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模式及我国MPAcc发展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它具体包括四层含义:(1)培养目标和规格;(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和评估制度;(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MPAcc是我国教育部、学位办于2003年12月批准设立,以专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人才为目标,将我国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由传统的精英型、学术型教育向复合型、大众化教育转变。至今,全国招生院校已由最初的21所增至近200所。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向会计职业,培养较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了解,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根据财政部2010年制定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至2020年,会计行业的发展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人才队伍。十几年的培养经验看,复合型创新人才既是未来人才需求的主流,也是我国MPAcc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青海民族大学MPAcc发展现状
青海民族大学是青藏高原建立最早的高校,是新中国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14年5月MPAcc申报成功,成为青藏高原首家会计专业学位授权点,并于2015年9月开始招生授课,截至2017年底,该专业在校学生达186人。三年来,积累了一些教学和培养经验,但由于学校专业设立时间较晚,MPAcc的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模糊,缺乏自己的特色
青海民族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以及信息化背景下从事复杂的会计、审计、财务等管理工作,自主工作能力强,具备会计综合管理及财务决策能力,具有较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
这个培养目标是按照MPAcc教指委的要求写的,总体没有大问题,但缺乏青海民族大学培养学生的特色,没有立足青藏高原的地域特色和青海民族大学实际,内容空泛而又缺乏竞争力。
(二)课程设置拘谨,与工作需求脱钩
MPAcc的课程设置是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课程设置应当本着适量而精的原则,且注重多样、实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结合民族院校的师资状况,构造有民族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但青海民族大学课程设置按要求分为必修课(公共课,基础课)、选修课(专业选修、任意选修)以及实践课三个模块。但课程的设置中规中矩,而且大都偏会计理论知识,没有设置校内会计实验课、跟进会计实务的进阶训练,也没有深化和提炼当地的区域特色,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
(三)招生规模增长迅猛,办学条件不充裕
为保证MPAcc培养质量,缓解研究生就业压力,招生规模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质量。青海民族大学2015年开始招生,全日制班60名,在职班13名,2016年招生全日制63名,2017年增长到128名,2018年计划招生100名。在学校有限的办学条件下,这种规模增长过快,從学员的授课、多种教学方式的开展、毕业论文的指导等方面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教学方式单一
MPAcc教学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实践教学,还应当辅以开展学科前沿理论与实务的讲座,促进院校之间先进经验的交流,体验不同的培养方式,拓宽视野。有效教学方式不限于课堂讲授、课堂交流,还应该包括参观考察、实践教学、调研实习、境外交流、转移讨论等。青海民族大学在培养过程中还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大量软技能培养,缺乏体验式、实践式教学。
(五)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校外实践导师比例严重不平衡
师资队伍是MPAcc培养的核心和关键,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导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更应当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青海民族大学MPAcc无专职教师,教师同时承担本科和学术研究生以及MBA的教学任务,高职称、高学历的会计专业教学人才尤其匮乏。校外导师严重不足,导致MPAcc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不足,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不均衡,难以达到培养目标。
三、西部民族院校MPAcc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学方法等诸多环节,MPAcc教育的培养目标应面向会计职业。不少培养单位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制定了特色鲜明的培养目标。青海民族大学位于多民族聚居地的青海省,教育资源匮乏,生源专业基础薄弱,所以MPAcc的培养目标应具有特殊性,即不仅能够为民族地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而且能够为民族地区解决涉及精准扶贫和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现实难题,系统地研究现有政策框架、风险和基础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民族地区干部干事创业提供智力保障,使培养方向明确指向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服务。
(二)课程设置提供多样选修,促进学科交叉
MPAcc课程设置是针对培养对象选定的各类课程进行教学安排,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将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的实现。以青海民族大学为例,在课程设置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根据学校自身优势和区域特点设置特色课
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民族知识背景,应当让学生学习掌握一些民族类知识。如,民族地区的政策、文化、经济和社会风俗习惯等,建议开设青海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先行区的理论和实践、三江源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青海省精准扶贫现状、政策及创新路径、“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省际合作等专题教学课程。
2.重构课程体系,突出培养方向特色
将会计硕士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细分为基础课、核心课、方向课和实习课。
基础课,学生具备一些基础知识,如,管理研究方法、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会计英语等。
核心课,设置较为紧密地与就业相关的课程,如: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等。
方向课,按照会计相关职业就业方向设置课程,如:以注册会计师为导向的课程,以财务总监为导向的课程,以资本市场为导向的课程等。每个方向的课程又可以分必修和选修两类,以提升教学特色和教学质量。
实习课,让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实践,实践时间最好不低于6个月。
3.突出培养方向特色
目前,国内高校的培养方向大致分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硕士培养、以具体学科分类为导向的会计硕士培养、以结合就业和学科分类的会计硕士培养三类。笔者认为,以结合就业和学科分类的会计硕士培养较符合青海民族大学的实际,既注重学生的学术培养,同时又考虑到未来的职业定位和就业方向。
(三)尽快建立和完善双导师制
MPAcc强调对学生实用型能力的培养,而在校的教师多数缺少在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任职经历,授课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为弥补其在实践中的不足,应采用双导师制更为合理。以一位由学术专业方面的专业教师担任导师,主要负责学生最终的毕业论文设计和课程知识的教授,另一位由相关领域的实践导师担任,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工作技能,并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双导师制不能只流于形式,因为有些院校虽然也采用了双导师制,但是,由于高校管理体制和学历限制,有些资深的企业财务人员不能成为硕士生导师。即使有些院校将其外聘为导师,但因他们自身精力、工作时间以及教学方法等原因,导致授课体系不健全、授课形式不规范、授课内容与理论严重脱轨等问题突出,很难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可以考虑将学生安排在事务所或企业,就近实践指导,让学生接触最前沿的第一手资料,积累实践能力。同时,在对导师的考评上,不应仅注重科研成果,实践领域的新成就、实践教学新探索、案例开发、培养方案的优化等内容也应一并作为考评的重要方面。
(四)建立稳定深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是MPAcc实践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修课程。提倡实践教学,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能力,而且带着问题学习能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所以应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教学基地可以选择在会计师事务所、各类企事业单位,专业实践由导师组和基地统一协调、管理和监督。实习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参加实习实践的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制定实践计划,一般包括实践地点与单位、实践目的与任务、实践内容与要求、实践时间与进度、实践总结报告撰写等。
(五)持续推进教学方法革新
培养方式直接影响着MPAcc教育质量,也是其成功的关键环节。MPAcc招收的大多是应届本科生,没有工作经验,加之授课教师仍习惯以传授知识和课堂讲授为主,还没有普遍采取案例教學。关于案例教学法,目前主要有导师讲授+案例分析模式、导师讲授+案例讨论模式和案例分析+导师总结模式三种,这三种模式的运用都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案例和模型进行分析和理解。每个院校可根据师资优势和学缘结构自主选择。其中,“导师讲授+案例讨论”,适合我国大多数MPAcc院校的教学模式,可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吸纳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际中可考虑每讲授完一个原理或概念,就提出一个实务案例,一个案例蕴含3-5个知识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点拨问题分析切入点,引导学生就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式上可以通过代表口头发言,或要求小组成员做成PPT,派代表做演示报告等。
会计专业发展MPAcc教育是一种国际趋势,对促进我国的多元化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和长远意义。我国目前关于MPAcc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体系并没有统一,西部民族院校在培养MPAcc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综合考虑生源素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行业特征,构建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西部民族地区MPAcc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多更快地培养出高质量会计人才,这是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当前世界各国培养会计人才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况玉书.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务与会计. 2015.8:1-10
[2]曲海红.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8:64-65
[3]白君贵.基于目标取向的全日制MPAcc教育的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
[4]刘晓红.民族院校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于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C].2017年民族院校会计硕士教育发展暨财会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关键词:MPAcc;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模式及我国MPAcc发展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它具体包括四层含义:(1)培养目标和规格;(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和评估制度;(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MPAcc是我国教育部、学位办于2003年12月批准设立,以专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人才为目标,将我国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由传统的精英型、学术型教育向复合型、大众化教育转变。至今,全国招生院校已由最初的21所增至近200所。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向会计职业,培养较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了解,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根据财政部2010年制定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至2020年,会计行业的发展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人才队伍。十几年的培养经验看,复合型创新人才既是未来人才需求的主流,也是我国MPAcc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青海民族大学MPAcc发展现状
青海民族大学是青藏高原建立最早的高校,是新中国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14年5月MPAcc申报成功,成为青藏高原首家会计专业学位授权点,并于2015年9月开始招生授课,截至2017年底,该专业在校学生达186人。三年来,积累了一些教学和培养经验,但由于学校专业设立时间较晚,MPAcc的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模糊,缺乏自己的特色
青海民族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以及信息化背景下从事复杂的会计、审计、财务等管理工作,自主工作能力强,具备会计综合管理及财务决策能力,具有较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
这个培养目标是按照MPAcc教指委的要求写的,总体没有大问题,但缺乏青海民族大学培养学生的特色,没有立足青藏高原的地域特色和青海民族大学实际,内容空泛而又缺乏竞争力。
(二)课程设置拘谨,与工作需求脱钩
MPAcc的课程设置是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课程设置应当本着适量而精的原则,且注重多样、实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结合民族院校的师资状况,构造有民族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但青海民族大学课程设置按要求分为必修课(公共课,基础课)、选修课(专业选修、任意选修)以及实践课三个模块。但课程的设置中规中矩,而且大都偏会计理论知识,没有设置校内会计实验课、跟进会计实务的进阶训练,也没有深化和提炼当地的区域特色,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
(三)招生规模增长迅猛,办学条件不充裕
为保证MPAcc培养质量,缓解研究生就业压力,招生规模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质量。青海民族大学2015年开始招生,全日制班60名,在职班13名,2016年招生全日制63名,2017年增长到128名,2018年计划招生100名。在学校有限的办学条件下,这种规模增长过快,從学员的授课、多种教学方式的开展、毕业论文的指导等方面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教学方式单一
MPAcc教学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实践教学,还应当辅以开展学科前沿理论与实务的讲座,促进院校之间先进经验的交流,体验不同的培养方式,拓宽视野。有效教学方式不限于课堂讲授、课堂交流,还应该包括参观考察、实践教学、调研实习、境外交流、转移讨论等。青海民族大学在培养过程中还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大量软技能培养,缺乏体验式、实践式教学。
(五)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校外实践导师比例严重不平衡
师资队伍是MPAcc培养的核心和关键,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导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更应当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青海民族大学MPAcc无专职教师,教师同时承担本科和学术研究生以及MBA的教学任务,高职称、高学历的会计专业教学人才尤其匮乏。校外导师严重不足,导致MPAcc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不足,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不均衡,难以达到培养目标。
三、西部民族院校MPAcc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学方法等诸多环节,MPAcc教育的培养目标应面向会计职业。不少培养单位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制定了特色鲜明的培养目标。青海民族大学位于多民族聚居地的青海省,教育资源匮乏,生源专业基础薄弱,所以MPAcc的培养目标应具有特殊性,即不仅能够为民族地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而且能够为民族地区解决涉及精准扶贫和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现实难题,系统地研究现有政策框架、风险和基础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民族地区干部干事创业提供智力保障,使培养方向明确指向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服务。
(二)课程设置提供多样选修,促进学科交叉
MPAcc课程设置是针对培养对象选定的各类课程进行教学安排,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将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的实现。以青海民族大学为例,在课程设置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根据学校自身优势和区域特点设置特色课
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民族知识背景,应当让学生学习掌握一些民族类知识。如,民族地区的政策、文化、经济和社会风俗习惯等,建议开设青海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先行区的理论和实践、三江源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青海省精准扶贫现状、政策及创新路径、“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省际合作等专题教学课程。
2.重构课程体系,突出培养方向特色
将会计硕士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细分为基础课、核心课、方向课和实习课。
基础课,学生具备一些基础知识,如,管理研究方法、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会计英语等。
核心课,设置较为紧密地与就业相关的课程,如: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等。
方向课,按照会计相关职业就业方向设置课程,如:以注册会计师为导向的课程,以财务总监为导向的课程,以资本市场为导向的课程等。每个方向的课程又可以分必修和选修两类,以提升教学特色和教学质量。
实习课,让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实践,实践时间最好不低于6个月。
3.突出培养方向特色
目前,国内高校的培养方向大致分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硕士培养、以具体学科分类为导向的会计硕士培养、以结合就业和学科分类的会计硕士培养三类。笔者认为,以结合就业和学科分类的会计硕士培养较符合青海民族大学的实际,既注重学生的学术培养,同时又考虑到未来的职业定位和就业方向。
(三)尽快建立和完善双导师制
MPAcc强调对学生实用型能力的培养,而在校的教师多数缺少在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任职经历,授课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为弥补其在实践中的不足,应采用双导师制更为合理。以一位由学术专业方面的专业教师担任导师,主要负责学生最终的毕业论文设计和课程知识的教授,另一位由相关领域的实践导师担任,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工作技能,并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双导师制不能只流于形式,因为有些院校虽然也采用了双导师制,但是,由于高校管理体制和学历限制,有些资深的企业财务人员不能成为硕士生导师。即使有些院校将其外聘为导师,但因他们自身精力、工作时间以及教学方法等原因,导致授课体系不健全、授课形式不规范、授课内容与理论严重脱轨等问题突出,很难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可以考虑将学生安排在事务所或企业,就近实践指导,让学生接触最前沿的第一手资料,积累实践能力。同时,在对导师的考评上,不应仅注重科研成果,实践领域的新成就、实践教学新探索、案例开发、培养方案的优化等内容也应一并作为考评的重要方面。
(四)建立稳定深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是MPAcc实践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修课程。提倡实践教学,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能力,而且带着问题学习能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所以应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教学基地可以选择在会计师事务所、各类企事业单位,专业实践由导师组和基地统一协调、管理和监督。实习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参加实习实践的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制定实践计划,一般包括实践地点与单位、实践目的与任务、实践内容与要求、实践时间与进度、实践总结报告撰写等。
(五)持续推进教学方法革新
培养方式直接影响着MPAcc教育质量,也是其成功的关键环节。MPAcc招收的大多是应届本科生,没有工作经验,加之授课教师仍习惯以传授知识和课堂讲授为主,还没有普遍采取案例教學。关于案例教学法,目前主要有导师讲授+案例分析模式、导师讲授+案例讨论模式和案例分析+导师总结模式三种,这三种模式的运用都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案例和模型进行分析和理解。每个院校可根据师资优势和学缘结构自主选择。其中,“导师讲授+案例讨论”,适合我国大多数MPAcc院校的教学模式,可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吸纳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际中可考虑每讲授完一个原理或概念,就提出一个实务案例,一个案例蕴含3-5个知识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点拨问题分析切入点,引导学生就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式上可以通过代表口头发言,或要求小组成员做成PPT,派代表做演示报告等。
会计专业发展MPAcc教育是一种国际趋势,对促进我国的多元化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和长远意义。我国目前关于MPAcc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体系并没有统一,西部民族院校在培养MPAcc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综合考虑生源素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行业特征,构建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西部民族地区MPAcc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多更快地培养出高质量会计人才,这是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当前世界各国培养会计人才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况玉书.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务与会计. 2015.8:1-10
[2]曲海红.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8:64-65
[3]白君贵.基于目标取向的全日制MPAcc教育的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
[4]刘晓红.民族院校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于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C].2017年民族院校会计硕士教育发展暨财会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