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露滋润白花开

来源 :金沙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_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雨露,有阳光陪伴。雨露,白族花开的地方。这是个草叶上跳舞的乡镇。古老的白族歌舞仿佛村庄的炊烟,袅袅升起在这乡愁弥漫的土地上。
  从南诏国立国的公元738年,到大理国灭国的公元1253年,西南地区都是以独立的政权存在。南诏国(738年—902年),共经营164年;大理国(937年—1253年),共经营316年。对应到中原政权是唐初到南宋末。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和彝族的关系事关国家前途。南诏的皇室是彝族,而大臣们大多是白族,两个民族是统治南诏的主要民族。后来,大理国皇室更迭,白族主政。从唐代姚州疆域图可以看出,镇南(南华)被标注的名称是古欠舍地及沙却地。也就是说,镇南(南华)属南诏大理国领地。
  南华现有汉、彝、白、回、苗5个世居民族,4个世居少数民族,彝族和白族是最早的原住民。
  白族,自称白子,白伙,意为白人,他称“民家”。1956年11月,国务院正式以“白族”作为本民族的统一族称。
  白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不断追求进步的民族。千百年来,白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积累具有本民族鲜明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雨露白族乡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四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唯一的一个白族乡。雨露白族的根脉在大理段氏,传承发展在杨氏、何氏,有历史典籍可依。
  镇南(南华)旧时为大理平章段氏属地,子孙世领镇南,世袭同知,故而到明初第一任土官段良,先世乃是平章段氏的裔孙。也就是说,段姓乃大理国皇族姓氏,南华段氏土司为大理国皇族后裔。段氏世為阀门贵族,到了明初洪武年间,大军克复云南,因军功仍授前职,这是明初中央王朝对各地土司任用的贯一制度。据旧志载:镇南州土州同,段良,楚雄府镇南州僰人(白族)。前元任本州土同知。洪武十六年四月总兵官札取复任,二十四年赴京朝觐,二十五年实授本州流官同知。段氏土司署衙设在州署左,原西街县委会内,后因兵乱移至东街重建(原工交局旁),再后至清代移建徐营镇景村,现镇景村仍有段土司后人居住。《新纂云南通志》载:段氏土司管辖领地,东至吕合石人哨交楚雄县界二十五里、南至马龙河交楚雄河南界三十里、西至索厂交大松林交本州西界十五里、北至罗平关交定远县南界三十里。由此可见,段土司管辖的属地相当于进南华县龙川镇徐营东部、雨露全部、文笔村南部、沙桥东南等,下辖属民成为“免户”无须再给朝廷纳税,只需对段土司服役即可。段氏土司康熙年间修建的镇川桥至今还在造福南华人民。雨露,民国末期属玉泉乡。新中国成立后属徐营乡、徐营区。1973年1月18日,分设雨露公社。1988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复,设立雨露白族乡。
  明清两代,布防这里镇南关土官为世袭杨氏,第一代为杨昌,乃明初设置。《四库全书?土官底簿》载:“杨昌,僰人(白族),由本府土官高政下把事洪武十五年归附,十六年总兵官委署本司巡检,十七年实授,武职从九品土官,世袭。
  《四库全书?土官底薄》载:第一世杨均,僰人(白族),洪武十五年归附,充沙桥驿马户,十六年五月总兵官答充本驿驿丞,十七年实授,未入流文职土官,世袭。
  白族何氏,原籍庐江郡河南开封府祥符县,自明时,始祖何清公,宦游来滇,升授大理府事,连及三任,颇著循声,嗣以年老告退,喜镇南山川秀丽、风俗纯朴,遂居。其一生深受白族文化影响,已然融入其中。
  家谱寻宗、碑文溯源的南京说、河南说、山东说,走到雨露,冥冥之中仿佛有一种声音在呼唤白族的族群回归。历史发展中,雨露白族族群的形成,共同的土主是灵魂,而纽带是极富活力的灯班文化。
  雨露白族节日有春节、正月初八赶庙会、元宵节、二月八、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中元节、中秋节、尝新节、十月招、冬至、除夕等。
  白族多信佛,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盛行,大理国国君多有出家为僧的,祥云水目山就是例证。雨露境内有龙顶寺、宝吉寺、光明寺、玉泉寺、河尾寺等佛教寺院。
  雨露白族自古流传英雄崇拜,将兵戈战乱中,保护一方平安的“钱三老爷”奉为“土主”,并立庙祭拜。土主有四子一女,四个儿子英勇善战,分东、西、南、北把住四个关口,土主坐镇中央,统领五丛;女儿嫁给楚雄东华土主,称为钱氏娘娘,以联姻方式避免纷争,两地百姓过上太平日子。钱氏土主百归终,丛主要员共商不再设土主,顺民意在雨露村对面回龙山建盖土主庙供乡民祭祀。大庙两次被毁,目前雨露五丛土主庙已在原址恢复建成,作为民间信仰,乡民在此祭拜土主。
  “雨露白族灯会“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灯会,雨露白族人称“神灯”,其表演的霸王鞭、大刀舞有宫廷献艺的历史渊源。灯会至今还保留着跪迎高亲和接姑奶奶习俗。这朵极具生命力,充满地域特色的民族之花,潜移默化的孝廉文化深入人心,带给雨露白族恒久的和谐魅力。一种祖先崇拜,正所谓崇祖认宗闹大年。让我们看看清朝著名军旅作家黄大琮描写雨露白族灯会盛况的诗:
  不知土主是何神,
  雨露村头岁祀新;
  笑煞痴狂众男女,
  会场百戏沸如尘。
  雨露的白族,无论服饰或是语言,都与大理州剑川和鹤庆极近,有同根同脉之感。看看下面这段文字,字里行间能看见金花和阿鹏的身影。康熙《镇南州志》“风俗”篇中说:“镇南,汉夷杂居,风俗亦异”。对少数民族的记述:“夷种不一,一为僰人,尚佛信鬼,乐喜赶集。男子以帕为冠,妇女出辄帕覆顶面。另有乡语。居食器用与汉人同。勤于耕种。有习诗书业儒为生员者,举贡亦间之。这“夷种”中的“僰人”显然就是今天的白族。
  雨露“龙神石”(俗称“胎盘石”)、“罗摩石”(俗称“罗摩娘娘”)、“天阳石”在康熙《镇南州志》中有记载。古迹中说:“州治南三十五里,在力戈村,元初龙现于巨石中,化为婴孩,时土人经过,闻啼声,觅之得孩,欲抱归抚育,行一里许,风雨交作,遂化为石,土人立庙化为神,今石胎形尚存”称为“龙神石”。如果与大理州剑川石宝山南诏国(唐代)石刻“阿央白”联系起来,隐隐有原始性崇拜痕迹,值得民族学家研究。这是雨露白族神秘之所在。
  责任编辑:李军学
其他文献
桥  跨过独木桥  生活是否带点摇滚的味道  不管站在岸边彷徨的背影  还是潺潺流水找不到理由咆哮  我只是横躺在你脚下的一条道  昔日的潮无论多高  如今与风一起赛跑  田野交出最后一根稻草  撐起老骆驼压弯的脊梁  炊烟也没有后撤的必要  弯曲也好  笔直也罢  我总是感觉那么渺小  一砖一石垒起的彩虹  瞬间化作雪花拥抱  蒲公英  离岸最远的  不是拉响的鸣笛  是漂泊的帆  双桨将我送上
期刊
乡愁  乡愁太重,被霜风拦截  电话声音太轻,无论如何努力  却始终摸不到母亲的皱纹  日出  父亲手中的镰刀  在麦地里,喘息  几声咳嗽,天就亮了  桃花落时  这一生,我  对谎言记忆深刻  话音刚落,西山的乌鸦  又假哭了一声  夜无寐  今夜我听风说  桃花落满了你的窗台  昨夜的殘梦  我又复习了一遍
期刊
昨天夜里  我再次梦到了那个  和你一起夜观星斗、晨踏朝露的地方  我决定天一亮就奔赴  只带少许的水和干粮  我知道  我要路过鸣鹫、阿舍和鲁都克  直奔那个叫黑巴的地方  那里有久违了的  蓝天、白云、绿草和小池塘  在那里  草地连着天空  天空连着远方  群山连着群山  成群的黄牛、矮马和灰色山羊  在咀嚼着连绵的群山  铁丝网把那片瘦弱的苹果树团团围住  那挂满枝头的红苹果  艳得像彝族
期刊
游到山顶的鱼  在九天湿地  看到一群小蝌蚪  它们摆出鱼的姿态  在山顶摇尾巴  我要把它们唤作鱼  因为在九天湿地  在哀牢山之巅  需要一群鱼  倾诉游过哀牢山的痛苦和幸福  它们游出查姆湖  一览众山小  它们游上哀牢山  游到九天湿地  俯瞰哀牢山脉的雄壮和苍凉  在九天湿地  我看到一群游上山顶的鱼  它们摆动七彩尾巴  只想让哀牢山  为它们喝彩  在九天湿地  我想我也是一条游鱼 
期刊
古镇,托不起更古老的梦  它的真身是现代混凝土构建  只是穿了彝族的外衣,只是仿古的容颜定了妆  可就这样  我们仍然喜欢它  毕摩广场位居中央  毕摩打出节拍  燃烧的火焰,烧红了人脸,烧红了斗篷,也烧红了人心  直到火把高高舉起时  涌动的人群狂舞  今夜未眠  小桥流水  流淌的寂静沉在四周  冷静的护城河,灯火通明  一座不夜城  岸边的灯笼  像彝族少女的唇  火辣辣的情  若要追溯,在
期刊
小草有梦,去原野做自己  按照炊烟的意愿生活  不必擔心因为低头,触碰焦灼  不需要高举仰视的盾牌,攀比灌木  与同伴并肩  供羊群轻吻,咀嚼  然而……  我的家乡没有草原  梦里的草原  长空拥有海的蔚蓝  昼夜与星空俘获同等深邃  猎人也需要写诗  蚂蚁终将成为最终赢家  清风托着日子,从朝阳到落日  炊烟依旧做梦,尽管  家乡没有草原  三月碎语  是蜜蜂让春天更加形态饱满  流水依托落花
期刊
彩云竹溪  以彩云命名一个乡镇  再以竹溪命名一个村庄  诗与诗在天空相遇  句与句在溪水中汇聚  远道而来的人  以竹为友,化己为竹  在竹篱下把盏人生  斗茶,饮酒,长啸  让生命和竹一样拔节  于彩云下撑一杆竹桨  竹筏沿清溪而下  两岸的翠竹隔断炊烟  尘世与天堂握手言欢  青山的倒影在水中渐行渐远  煉象关拾遗  一头象卧成一座山  轻吐历史的火焰  被风雨打磨过的身躯  蜿蜒赶马人的目
期刊
名家與楚雄
期刊
一步之外,我目击一株小草  撕裂春天深藏的锋芒  期待一场播种的春雨,沿着目光  植入内心,绿过多少惊叹  剪刀似的春风中,身首异处的雪  在一副挽联上精神失常  一株小草唯我独尊,雪  纯情处女,再也称不出生命的重量  不能告诉你,一年一度的音准  将一株没有经典的小草奉为重生  飞翔的姿势  夜,水一樣的凉,林间小径  孤独的向前延伸  夜色包围的风景中  我们走走停停,没头没尾  深爱的林间
期刊
在哀牢大地久了,才知道大地的厚度  是慈悲的厚度。你才会知道  生活在这里的人,混杂在不同的作物中  舉着各异的面孔,别着植物  的标签,在土地上行走  他们散发独特的气息,哪怕混杂在一起  土地也容易分辨出他们  像蜜蜂精准识别每一种花朵。  在哀牢大地久了,你才会知道  日在中天,不是炫目,适合劳作  适合把皱纹平移成地垄  适合把掌纹还原成植物交错的根系  适合把汗珠淬炼成古朴的星辰。  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