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师资培养和场地建设取得一定进步,同时在课程设置、项目创新和教师知识结构方面存在发展瓶颈。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期抛砖引玉,促进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
关键词:拓展训练 体育教学 拓展教师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8(c)-0000-00
从2002年拓展训练根植北京大学开始,全国各地众多高校陆续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截止今年已经走到第15个年头。15年来,拓展训练在高校的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为高校人才培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随着拓展训练开展的深入,也暴露出发展的瓶颈。本文基于对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取得的进步和发展的瓶颈进行梳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期抛砖引玉,促進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
1 高校拓展训练发展取得的进步
1.1 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从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来看,高校拓展训练科研论文的收录记录是从2004年开始的。2004年至2007年主要是以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为主,2008年后以高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实践研究为主。截止目前,论文题目中同时含有“拓展训练”和“高校”两个词频有716篇。
在拓展训练教材和专著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2004年毛振明、王长权编著的《学校心理拓展训练》,和2006年钱永健编著的《拓展训练》,之后又有多为学者和专家出版了多部教材或专著。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对拓展训练的实践起到了良好的总结和指导作用。
1.2 师资培训培养不断跟进
拓展教师是拓展训练课程具体的策划者和实施者,教师对拓展训练课程的认知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效果。在高校拓展训练兴起的最初几年,体育院校也没有开设拓展训练课程,因此也没有拓展训练专业方向的毕业生。此时拓展教师的培养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社会培养,二是自学。
2004年前后,拓展训练已经在社会上开展的如火如荼,社会对拓展教师的需求量很大,且收入较高,这就吸引了一批批体育院校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进入这个行业,社会上的拓展训练公司承担了最初的培养任务,之后这批学生毕业后应聘进入高校,成为高校拓展训练早期的推动者。第二个途径是一些承担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工作的高校体育教师,他们认识到拓展训练这种新事物的教育价值后,积极自学,转型成为拓展训练教师。
因此,最初的拓展教师由于缺少了拓展训练知识的系统学习,大多数拓展教师在对课程的认知上存在很强的局限性,影响了拓展训练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近年来,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很多高校意识到师资培训的重要性,开始通过拓展训练研讨会、认证班和高峰论坛等形式开展拓展教师培训,为拓展教师的培养作出了贡献。
1.3 场地器材不断完善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的最初几年,拓展训练课程的开设主要以不依赖器材项目和依赖简单器材的项目为主。近年来,随着拓展训练在高校的不断发展,众多高校建设了自己的专业拓展训练场地,主要包括拓展训练高空组合架和攀岩墙。同时随之发展起来的还有场地器材承建商和场地器材行业标准的制定与推广。
2 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发展的瓶颈
2.1 课程设置上的“水土不服”
拓展训练是从社会上率先发展起来,之后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而高校对课程的设置有具体的要求,那么拓展训练引入高校自然面临很多“水土不服”的地方。首先,在教学时间上,社会上开展的拓展训练活动是以一天或两天为主,这种时间设置有利于“高峰体验”产生。而高校体育教学中,基本上是每周一次课,这种安排不利于形成连续的心理能量积累,因而不利于“高峰体验”的产生。其次,在教学班级人数上,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班级人数一般在30—40之间。而研究表明:15人左右是拓展训练中比较理想的团队规模,有利于拓展项目的操作和团队成员协作,从而有利于团队成员形成有价值体验。而15人的团队规模是高校体育教学班无法企及的。
2.2 项目创新面临压力
拓展训练进入中国后,经过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拓展项目创新面临的压力就已经开始凸显。而近十年恰逢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期,互联网上拓展训练的信息量快速增长,这使拓展项目的创新面临更大压力。高校大学生可以轻松的通过互联网了解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拓展项目,使拓展项目本身失去了新鲜感,同时也增加了教师项目操作的难度。这因为拓展训练是通过一系列的“任务”或“难题”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完成任务或解决难题的过程中体会拓展训练的魅力,网络上拓展项目信息的传播,以及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拓展训练课程信息的传播,使学生在上课前已经知晓“任务”或“难题”的答案。这就教师要不断的引进新的拓展项目或对原有项目进行改编,而每个优秀的拓展项目的产生无不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而这种创新的压力也将时刻伴随着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开展。
2.3 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性
拓展训练的教育价值不局限于运动技能提升,更主要的体现在融合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师虽然在本科和研究生学习阶段学习过此类的课程,但这种学习经历相对于高质量拓展训练课程开展的要求还是略显不足,而且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这对体育教师的相关知识储备提出更高的要求。
3 对策与建议
3.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要科学合理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要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因素。首先是教学时间安排,大学体育教学每次课的课堂教学时间为90分钟,每次课所安排的拓展项目最好能够在9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授课,如果是两次课(每周一次课)完成,就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其次是拓展项目的可重复性,有些拓展项目是可以重复体验,每次体验会产生不同的体验效果,如信任背摔,而有些项目再次体验时,会很大程度上失去体验的价值,此类项目主要是考察创新型思维的项目,如数字传递,作为教学内容尽量选择可以重复体验的拓展项目。
3.2 教学设计上强化体能训练
拓展训练是outward bound中国化的产物,outward bound在诞生伊始对参与者的体能要求是较高的,而随着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项目,很多项目对参与者的体能要求较低,拓展训练亦是如此。就目前我国已经出版的拓展训练教材和专著所记录的拓展项目,大多数的项目对参与者的体能要求是较低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要有意识的安排强化体能训练的环节,以使体育课完成其最基本的教学目标。
3.3 加强拓展教师培训与认证工作
鉴于体育教师在拓展训练理论基础上的欠缺,急需加强拓展教师的培训工作。目前国内在拓展教师培训方面主要是北京大学的拓展训练高峰论坛和认证班,然而受制于培训时间短和受训群体教育水平差异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培训很难到达一定的深度。认证工作则更为突出,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始终没有建立起拓展教师培训的认证体系,因而政府出面,多方努力,建立起国家拓展教师培训认证体系是高校拓展训练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2005(2)-1.
[2] 钱永健.拓展训练[M].2012(2)-1.
[3] 高明阳.拓展训练在院校体育选项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1):72-73.
关键词:拓展训练 体育教学 拓展教师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8(c)-0000-00
从2002年拓展训练根植北京大学开始,全国各地众多高校陆续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截止今年已经走到第15个年头。15年来,拓展训练在高校的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为高校人才培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随着拓展训练开展的深入,也暴露出发展的瓶颈。本文基于对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取得的进步和发展的瓶颈进行梳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期抛砖引玉,促進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
1 高校拓展训练发展取得的进步
1.1 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从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来看,高校拓展训练科研论文的收录记录是从2004年开始的。2004年至2007年主要是以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为主,2008年后以高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实践研究为主。截止目前,论文题目中同时含有“拓展训练”和“高校”两个词频有716篇。
在拓展训练教材和专著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2004年毛振明、王长权编著的《学校心理拓展训练》,和2006年钱永健编著的《拓展训练》,之后又有多为学者和专家出版了多部教材或专著。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对拓展训练的实践起到了良好的总结和指导作用。
1.2 师资培训培养不断跟进
拓展教师是拓展训练课程具体的策划者和实施者,教师对拓展训练课程的认知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效果。在高校拓展训练兴起的最初几年,体育院校也没有开设拓展训练课程,因此也没有拓展训练专业方向的毕业生。此时拓展教师的培养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社会培养,二是自学。
2004年前后,拓展训练已经在社会上开展的如火如荼,社会对拓展教师的需求量很大,且收入较高,这就吸引了一批批体育院校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进入这个行业,社会上的拓展训练公司承担了最初的培养任务,之后这批学生毕业后应聘进入高校,成为高校拓展训练早期的推动者。第二个途径是一些承担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工作的高校体育教师,他们认识到拓展训练这种新事物的教育价值后,积极自学,转型成为拓展训练教师。
因此,最初的拓展教师由于缺少了拓展训练知识的系统学习,大多数拓展教师在对课程的认知上存在很强的局限性,影响了拓展训练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近年来,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很多高校意识到师资培训的重要性,开始通过拓展训练研讨会、认证班和高峰论坛等形式开展拓展教师培训,为拓展教师的培养作出了贡献。
1.3 场地器材不断完善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的最初几年,拓展训练课程的开设主要以不依赖器材项目和依赖简单器材的项目为主。近年来,随着拓展训练在高校的不断发展,众多高校建设了自己的专业拓展训练场地,主要包括拓展训练高空组合架和攀岩墙。同时随之发展起来的还有场地器材承建商和场地器材行业标准的制定与推广。
2 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发展的瓶颈
2.1 课程设置上的“水土不服”
拓展训练是从社会上率先发展起来,之后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而高校对课程的设置有具体的要求,那么拓展训练引入高校自然面临很多“水土不服”的地方。首先,在教学时间上,社会上开展的拓展训练活动是以一天或两天为主,这种时间设置有利于“高峰体验”产生。而高校体育教学中,基本上是每周一次课,这种安排不利于形成连续的心理能量积累,因而不利于“高峰体验”的产生。其次,在教学班级人数上,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班级人数一般在30—40之间。而研究表明:15人左右是拓展训练中比较理想的团队规模,有利于拓展项目的操作和团队成员协作,从而有利于团队成员形成有价值体验。而15人的团队规模是高校体育教学班无法企及的。
2.2 项目创新面临压力
拓展训练进入中国后,经过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拓展项目创新面临的压力就已经开始凸显。而近十年恰逢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期,互联网上拓展训练的信息量快速增长,这使拓展项目的创新面临更大压力。高校大学生可以轻松的通过互联网了解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拓展项目,使拓展项目本身失去了新鲜感,同时也增加了教师项目操作的难度。这因为拓展训练是通过一系列的“任务”或“难题”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完成任务或解决难题的过程中体会拓展训练的魅力,网络上拓展项目信息的传播,以及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拓展训练课程信息的传播,使学生在上课前已经知晓“任务”或“难题”的答案。这就教师要不断的引进新的拓展项目或对原有项目进行改编,而每个优秀的拓展项目的产生无不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而这种创新的压力也将时刻伴随着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开展。
2.3 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性
拓展训练的教育价值不局限于运动技能提升,更主要的体现在融合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师虽然在本科和研究生学习阶段学习过此类的课程,但这种学习经历相对于高质量拓展训练课程开展的要求还是略显不足,而且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这对体育教师的相关知识储备提出更高的要求。
3 对策与建议
3.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要科学合理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置要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因素。首先是教学时间安排,大学体育教学每次课的课堂教学时间为90分钟,每次课所安排的拓展项目最好能够在9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授课,如果是两次课(每周一次课)完成,就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其次是拓展项目的可重复性,有些拓展项目是可以重复体验,每次体验会产生不同的体验效果,如信任背摔,而有些项目再次体验时,会很大程度上失去体验的价值,此类项目主要是考察创新型思维的项目,如数字传递,作为教学内容尽量选择可以重复体验的拓展项目。
3.2 教学设计上强化体能训练
拓展训练是outward bound中国化的产物,outward bound在诞生伊始对参与者的体能要求是较高的,而随着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项目,很多项目对参与者的体能要求较低,拓展训练亦是如此。就目前我国已经出版的拓展训练教材和专著所记录的拓展项目,大多数的项目对参与者的体能要求是较低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要有意识的安排强化体能训练的环节,以使体育课完成其最基本的教学目标。
3.3 加强拓展教师培训与认证工作
鉴于体育教师在拓展训练理论基础上的欠缺,急需加强拓展教师的培训工作。目前国内在拓展教师培训方面主要是北京大学的拓展训练高峰论坛和认证班,然而受制于培训时间短和受训群体教育水平差异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培训很难到达一定的深度。认证工作则更为突出,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始终没有建立起拓展教师培训的认证体系,因而政府出面,多方努力,建立起国家拓展教师培训认证体系是高校拓展训练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2005(2)-1.
[2] 钱永健.拓展训练[M].2012(2)-1.
[3] 高明阳.拓展训练在院校体育选项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