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说法提出已经有很多年了,债券市场近年来方兴未艾,固定收益类产品日渐受到投资者青睐。
金融改革利器
而资产证券化,这个曾露出苗头就被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吓退回去的融资利器,不仅成为金融资本界的热门话题,2014年明显加速。并且,国务院和监管机构也多次发文推动国内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现在,这个被誉为炼金术的融资利器——资产证券化,再度成为热门。
20多年前,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可能行不通。当时的法律并没有明确允许资产买卖。
但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政府在扶持资产证券化方面展示出了相当大的决心。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华融、信达、长城和东方)来收购和消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让准证券化成为可能。
2001年,中国颁布了《信托法》,为投资者和证券化的公司从事美国式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2003年,中国证监会颁布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使这方面的法律实现了系统化。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的框架下对资产证券化系统进行了试点。此后的四年时间里,贷款或按揭支持证券的发行规模达到667.85亿元,同时初步形成了回购市场。
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这项试点工作搁置了下来。
201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重启了资产证券化试点。
2013年3月,中国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颁布了这方面的最终条例。2013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要求有序推进资产证券化工作,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全面回归。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曾经呼吁,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突破点”。如果证券化只是债务融资,那有什么了不起的?了不起的一点是模式的转变。
国企改革引子
证券化正在慢慢促成不仅仅是金融方面的改革,或许也在悄然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向新方向发展。就在记者发稿的前两天,我国已有省份拓土国有资产证券化。
5月28日,浙江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省属国有资产证券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鼓励更多的省属企业改制上市,加快推进省属国有资产证券化。
意见共包括多渠道推进企业上市、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推进资产重组整合、提高中介机构服务效率、积极解决遗留问题、多形式实现资产证券化、形成推进资产证券化工作合力等七个大项。意见鼓励企业首发,以及并购上市并重、推进省属企业存量资产股份制改造、企业集团整体改制上市、核心业务资产分板块上市或资产注入等。意见还鼓励进一步发挥现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资源整合优势,推动省属企业未上市资产与上市公司对接整合。
在此之前,人们还在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过快增长,并为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担忧,而这则消息或改变人们对金融风险的认识,并将重新评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2014年,混合所有制一度被市场广泛解读为主要的国企改革方向,现在看来,除了保持混合所有制这种形式外,资产证券化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各省国企改革的另一大突破方向。
对于地方国企来说,过去的十年间,地方政府少不了对所属企业有特殊的关照,其技术、资金实力较同类民企强,但由于疏于管理以及腐败,国企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些甚至还成为了累赘。
今年5月19日,国务院下发《中国制造2025》白皮书以后,特别是在“互联网 ”盛行的当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一些老旧的国企则面临挑战,所谓老旧,即思想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再加上技术和资金匮乏,其生存尚且困难。
职业投资人、和讯评论特约研究员陈维君评论到,“在这种情况下,就特别需要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并购重组来救助这些濒临倒闭的企业,所以,资产证券化,不但解决了地方债务问题,实际上,还救活了许多即将倒闭的企业,同时,由于上市公司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得到融资,未来资产负债表将越来越靓丽,实在不失为一条通往康庄的大道。”
风险防范
目前,资产证券化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银行信贷资源的日益紧缺,股权投资和退出渠道尚未解决堰塞湖现象,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个重点领域就是结构化融资和资产证券化。这一领域在欧美已经相当成熟,而我国在借鉴过程中也充分意识到了风险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预计资产证券化将会在国内稳健快速推进。
多数业内人士认为,为避免重蹈“次贷危机”的覆辙,未来资产证券化发展必须加强监管与风险防范、提高信息透明度已成行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