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今后一个时期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着重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办学宗旨、市场竞争规律、个人自我发展的实现等五个方面,论述了高职院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客观必然性。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面向基层就业 客观必然性
[作者简介]何学军(1966- ),男,浙江诸暨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处处长,助理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浙江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5-0039-01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由于人才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部分毕业生“无业可就”;另一方面,虽然广大基层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人才,但是由于长期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和分配制度的影响,基层吸引人才的物质条件相对不足,部分毕业生“有业不就”。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集中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才需求相对饱和,就业压力大。而基层天地广阔,人才需求巨大,必然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已经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充分认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大意义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保证,更是推进实施人才强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一、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与之相应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也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在“精英教育”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是政府机关、外企、高科技企业等,而随着“大众化就业”时代的来临,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必然要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大众化”工作。事实上,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国家,大学毕业生干的也往往是很基层的工作。
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国家以“三改一补”的方式,增办了一批高等职业技术专科学校,并要求普通大学开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近十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全日制培养的毕业生累计超过800万人,目前在校的学生也已经接近800万人。因此,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二、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十五大”以后,中国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飞速发展亟需高等教育为其提供充分的智力和人力支持。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已占全国的60%和40%,在近几年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约占60%。同时,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
1995~2001年,国企与集体企业减少了近5000万个就业岗位,但民营企业和其他单位增加了3000多万个工作岗位,2003年以后新增的工作岗位基本上都在民营企业中。今后真正能新增就业机会的,是在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的中小企业。大学生如果还抱着原来的就业观念去找工作,路就会越走越窄。
三、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高职院校办学宗旨的本质要求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是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共“十六大”指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高等学校既要培养研究型的科学人才,更要培养应用型的工程人才,还要培养更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的技术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坚持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责任。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尤其是地方经济、区域经济服务的,其目标定位就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四、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实现个人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
个人的发展必然是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的,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机会实际上是在目前的中小企业里,因此,对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来说,未来发展的最大机会毫无疑问也是在中小企业。到小地方、进民营中小企业,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因为在大地方、大企业肯定是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发展机会相对较少;进一个大型企业打工,只是一个“螺丝钉”,也许一辈子也只能是一个小角色;而到小地方、到一个中小企业,锻炼的机会更多,重新谋划自己未来的机会也就更多,也许很快就能崭露头角,很快能成就一番事业。转换一个思路,以一个新视角看问题,展现在大学生面前的将完全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现在应该说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好时机。如果这个时候到了中小企业,也就是走到了社会发展的最前沿,不但能给自己增加了知识和本领,而且事业上会有大的发展。在大城市、行政机关提供的就业机会日趋饱和的情况下,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天地为高校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了条件。高校毕业生和家长要认清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将自己在社会中合理定位,杜绝过期望值过高的想法,摒弃传统落后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能力。要认识到就业并不完全是个人的事,要把奉献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结合起来,要排除自私自利、目光狭隘的择业动机和倾向,树立目标远大、动机高尚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五、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市场竞争规律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都是由国家来统一分配的,如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企业被推向市场,企业用人不再由国家来安排,而是单位自主用人,靠市场来配置人才资源。无论你是否愿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就业已经处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大背景之下了,此时,人也是商品,也需要面对市场竞争。大学生的就业实际上就是与已工作的人、同时找工作的大学生进行竞争。因此,企业的一些竞争策略也适合大学生就业的竞争。企业战略选择无非是以下几类:或者找到核心技术、创新模式走高端市场,或者价格竞争成本领先,或者开辟新地区市场。像彩电业从饱和的城市进军农村市场,甚至走向越南、中亚等地,这些都是应对激烈竞争的必然举措。中国多数企业尚无核心技术、创新模式,只能以差异化战略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来生存。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其实也是同样的,论基础理论知识比不过同期近500万大学生中的普通高校本科生、研究生,而论实践动手能力我们的高职毕业生就有优势了。根据差异化理论,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市场需求的差异化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目标市场就在基层,市场需要的大量人才都集中在一些基层岗位上。正如前面提到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就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所以,到基层去、到中小企业去寻找自己生存的立足之地,是高职毕业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正常选择。
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不仅是响应祖国召唤、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面向基层就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立波.影响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2]马义荣.对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
[3]汤敏.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样难[EB/OL].http://finance.sina.com.cn,2006-
02-09.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面向基层就业 客观必然性
[作者简介]何学军(1966- ),男,浙江诸暨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处处长,助理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浙江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5-0039-01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由于人才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部分毕业生“无业可就”;另一方面,虽然广大基层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人才,但是由于长期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和分配制度的影响,基层吸引人才的物质条件相对不足,部分毕业生“有业不就”。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集中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才需求相对饱和,就业压力大。而基层天地广阔,人才需求巨大,必然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已经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充分认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大意义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保证,更是推进实施人才强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一、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与之相应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也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在“精英教育”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是政府机关、外企、高科技企业等,而随着“大众化就业”时代的来临,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必然要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大众化”工作。事实上,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国家,大学毕业生干的也往往是很基层的工作。
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国家以“三改一补”的方式,增办了一批高等职业技术专科学校,并要求普通大学开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近十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全日制培养的毕业生累计超过800万人,目前在校的学生也已经接近800万人。因此,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二、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十五大”以后,中国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飞速发展亟需高等教育为其提供充分的智力和人力支持。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已占全国的60%和40%,在近几年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约占60%。同时,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
1995~2001年,国企与集体企业减少了近5000万个就业岗位,但民营企业和其他单位增加了3000多万个工作岗位,2003年以后新增的工作岗位基本上都在民营企业中。今后真正能新增就业机会的,是在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的中小企业。大学生如果还抱着原来的就业观念去找工作,路就会越走越窄。
三、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高职院校办学宗旨的本质要求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是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共“十六大”指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高等学校既要培养研究型的科学人才,更要培养应用型的工程人才,还要培养更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的技术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坚持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责任。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尤其是地方经济、区域经济服务的,其目标定位就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四、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实现个人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
个人的发展必然是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的,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机会实际上是在目前的中小企业里,因此,对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来说,未来发展的最大机会毫无疑问也是在中小企业。到小地方、进民营中小企业,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因为在大地方、大企业肯定是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发展机会相对较少;进一个大型企业打工,只是一个“螺丝钉”,也许一辈子也只能是一个小角色;而到小地方、到一个中小企业,锻炼的机会更多,重新谋划自己未来的机会也就更多,也许很快就能崭露头角,很快能成就一番事业。转换一个思路,以一个新视角看问题,展现在大学生面前的将完全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现在应该说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好时机。如果这个时候到了中小企业,也就是走到了社会发展的最前沿,不但能给自己增加了知识和本领,而且事业上会有大的发展。在大城市、行政机关提供的就业机会日趋饱和的情况下,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天地为高校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了条件。高校毕业生和家长要认清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将自己在社会中合理定位,杜绝过期望值过高的想法,摒弃传统落后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能力。要认识到就业并不完全是个人的事,要把奉献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结合起来,要排除自私自利、目光狭隘的择业动机和倾向,树立目标远大、动机高尚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五、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市场竞争规律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都是由国家来统一分配的,如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企业被推向市场,企业用人不再由国家来安排,而是单位自主用人,靠市场来配置人才资源。无论你是否愿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就业已经处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大背景之下了,此时,人也是商品,也需要面对市场竞争。大学生的就业实际上就是与已工作的人、同时找工作的大学生进行竞争。因此,企业的一些竞争策略也适合大学生就业的竞争。企业战略选择无非是以下几类:或者找到核心技术、创新模式走高端市场,或者价格竞争成本领先,或者开辟新地区市场。像彩电业从饱和的城市进军农村市场,甚至走向越南、中亚等地,这些都是应对激烈竞争的必然举措。中国多数企业尚无核心技术、创新模式,只能以差异化战略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来生存。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其实也是同样的,论基础理论知识比不过同期近500万大学生中的普通高校本科生、研究生,而论实践动手能力我们的高职毕业生就有优势了。根据差异化理论,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市场需求的差异化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目标市场就在基层,市场需要的大量人才都集中在一些基层岗位上。正如前面提到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就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所以,到基层去、到中小企业去寻找自己生存的立足之地,是高职毕业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正常选择。
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不仅是响应祖国召唤、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面向基层就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立波.影响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2]马义荣.对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
[3]汤敏.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样难[EB/OL].http://finance.sina.com.cn,2006-
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