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要结合实际,充分发掘本地资源,围绕科学探究活动做好资源开发和课题设计。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活动 资源开发 亲历体验
我国农村地区虽然当前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地域因素部分地区经济仍较落后,从而导致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但是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地域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因地制宜,让科学课程资源贴近生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社会,更加热爱科学。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意味深长地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只有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扶植、巩固和实现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才能最终带给学生以欢乐。”在苏教版科学课程教学中,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资源开发研究,其中可做到以下几点:
一、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这里的“地”指的是地理。
科学课程要求学生认识地球,学生往往在这个内容上认识比较困难,因为我们置身在地球中,不能够像生活中的常见物体随时拿在手中的把玩,为此我们可从地理入手,解决学生的认识之困。而每个地区的农村地理概况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地区的特殊的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等,教师在教学中可对学校所在地的地理概况进行认真调查,了解土壤分布、水系水质等水文、地质地形等后,可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有针对性的设计。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这一章节教学中,我就结合学校所在地位于巢湖之滨的特殊地理位置,水系众多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做好探究活动。首先通过组织学生成立科学小组进行实地考察,来到小河(池塘)边,亲身感受水文情况。再要求学生针对考察写科学调查报告,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好关于水的相关的课题,如:认识我家门前的小河(池塘);为啥水变“绿”了等课题。教师在引导时注意调整调查报告的难度,可以让学生多写一些直观的认识,报告的形式要求不需要过分拘泥。在这其中还可以将地下水与地表径流水进行比较,并且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情感价值的培养,加强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学会节约用水。
二、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这里的“时”指的是时节,气候,物候。
农村地区对时节、气候、物候等的变换非常敏感,因为农业生产需要根据农时安排农事。如果一个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对这一重要因素不做深入的了解的话,可能会闹笑话的。农村地区有着特别的“科学语言”,那就是农谚,农谚对时节、气候、物候都有着很好的总结和记录,而且通俗易懂。为此我们就要求学生自主对农谚进行收集和整理,并结合实际进行修正,将整理后的农谚在班级黑板报和手抄报中出现。这一举措既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又可以使学生能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三、因“农”制宜。
因“农”制宜,这里的“农”指的是农村,农民。
我国是农业国家,农村、农民永远是说不尽的话题。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科学教育与农村科技的紧密结合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特点,苏教版科学教材,与农村相关的课程,占总课时数的50%以上,这充分体现了对农村教学的重视。如果在科学活动中增加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用的内容,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农为本,为“土专家”的成长打好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热爱家乡、愿当一代新农民的思想感情,同时,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科学种田、发展当地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其中开发探究活动资源时要做到:探究活动与家庭养殖相结合,探究活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探究活动与农事安排相结合,探究活动与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通过几个结合,使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四、因“工”制宜。
因“工”制宜,这里的“工”指的是工业,机械,新科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越来越汹涌,工业反哺农业,也在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科学课程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工业是科学技术的体现,是科学产生的生产力,学生在校园之中对发达的工业往往非常陌生,但对工业化的产品却非常熟悉,在探究活动中可以“顺藤摸瓜”,研究产品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
教师在开发探究活动资源时,以教材为本,既要从最简单的机械原理、基本实验知识入手,又要适当介绍现代高新科学技术,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不能低估也不能高估学生接受能力,不能花里胡哨的让学生眼花缭乱,否则会适得其反。在对物质的性质、运动,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探究中要以亲历体验为主要的探究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分析、动手制作等方式方法完成探究课题,因此在设计探究课题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小学生学习科学,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教师不能用现代教育技术代替学生的亲历体验。
所以,我们教师无论何时都要心中有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有利于他们的发展。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结合实际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注重评价激励,全程指导,相信科学探究活动能更快走向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习得的蔚蓝天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肥西县志》,黄山书社。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活动 资源开发 亲历体验
我国农村地区虽然当前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地域因素部分地区经济仍较落后,从而导致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但是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地域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因地制宜,让科学课程资源贴近生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社会,更加热爱科学。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意味深长地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只有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扶植、巩固和实现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才能最终带给学生以欢乐。”在苏教版科学课程教学中,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资源开发研究,其中可做到以下几点:
一、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这里的“地”指的是地理。
科学课程要求学生认识地球,学生往往在这个内容上认识比较困难,因为我们置身在地球中,不能够像生活中的常见物体随时拿在手中的把玩,为此我们可从地理入手,解决学生的认识之困。而每个地区的农村地理概况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地区的特殊的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等,教师在教学中可对学校所在地的地理概况进行认真调查,了解土壤分布、水系水质等水文、地质地形等后,可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有针对性的设计。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这一章节教学中,我就结合学校所在地位于巢湖之滨的特殊地理位置,水系众多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做好探究活动。首先通过组织学生成立科学小组进行实地考察,来到小河(池塘)边,亲身感受水文情况。再要求学生针对考察写科学调查报告,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好关于水的相关的课题,如:认识我家门前的小河(池塘);为啥水变“绿”了等课题。教师在引导时注意调整调查报告的难度,可以让学生多写一些直观的认识,报告的形式要求不需要过分拘泥。在这其中还可以将地下水与地表径流水进行比较,并且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情感价值的培养,加强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学会节约用水。
二、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这里的“时”指的是时节,气候,物候。
农村地区对时节、气候、物候等的变换非常敏感,因为农业生产需要根据农时安排农事。如果一个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对这一重要因素不做深入的了解的话,可能会闹笑话的。农村地区有着特别的“科学语言”,那就是农谚,农谚对时节、气候、物候都有着很好的总结和记录,而且通俗易懂。为此我们就要求学生自主对农谚进行收集和整理,并结合实际进行修正,将整理后的农谚在班级黑板报和手抄报中出现。这一举措既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又可以使学生能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三、因“农”制宜。
因“农”制宜,这里的“农”指的是农村,农民。
我国是农业国家,农村、农民永远是说不尽的话题。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科学教育与农村科技的紧密结合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特点,苏教版科学教材,与农村相关的课程,占总课时数的50%以上,这充分体现了对农村教学的重视。如果在科学活动中增加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用的内容,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农为本,为“土专家”的成长打好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热爱家乡、愿当一代新农民的思想感情,同时,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科学种田、发展当地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其中开发探究活动资源时要做到:探究活动与家庭养殖相结合,探究活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探究活动与农事安排相结合,探究活动与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通过几个结合,使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四、因“工”制宜。
因“工”制宜,这里的“工”指的是工业,机械,新科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越来越汹涌,工业反哺农业,也在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科学课程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工业是科学技术的体现,是科学产生的生产力,学生在校园之中对发达的工业往往非常陌生,但对工业化的产品却非常熟悉,在探究活动中可以“顺藤摸瓜”,研究产品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
教师在开发探究活动资源时,以教材为本,既要从最简单的机械原理、基本实验知识入手,又要适当介绍现代高新科学技术,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不能低估也不能高估学生接受能力,不能花里胡哨的让学生眼花缭乱,否则会适得其反。在对物质的性质、运动,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探究中要以亲历体验为主要的探究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分析、动手制作等方式方法完成探究课题,因此在设计探究课题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小学生学习科学,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教师不能用现代教育技术代替学生的亲历体验。
所以,我们教师无论何时都要心中有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有利于他们的发展。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结合实际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注重评价激励,全程指导,相信科学探究活动能更快走向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习得的蔚蓝天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肥西县志》,黄山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