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的学习是极其情绪化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教师甚至是每一个学段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精心预设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也是教师备课的最关键一环。老师要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才可能做好预设。分层次教学,还是照顾学生个性、使不同学生有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的体现。可以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预设;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不管怎样变化,其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每一名小学数学老师面临的永远的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一、保持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的学习是极其情绪化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教师甚至是每一个学段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高涨的热情,老师要设法保持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情绪一直在整节课都保持一种兴奋的状态。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要注意语言艺术,语言富有感染力,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能够配合肢体语言,手势、表情,语言风趣幽默,使学生如沐春风,兴味盎然。创新教学和练习模式,常换长新,避免一成不变和墨守成规。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多鼓励孩子,增加他们的自信,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激励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提供给学生进步的动力。
二、精心预设提高效果
如今的小学生,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大,早期教学普遍很好,因此在他们的大脑中,绝不是我们想象的一种纯净的白纸,其内心是一张色彩丰富的彩色画卷。如果老师不了解学生的这些情况,就会出现教学上的一些误区。特别是在预设阶段,很容易忽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忽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上课了,老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迫于老师的威严,不敢声张自己已经懂了,所以学生装不懂地听课,心不在焉,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精心预设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也是教师备课的最关键一环。老师要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才可能做好预设。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首先是通过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当下状况,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认知。但是这些都不能彻底了解学生,要想提高新课的教学质量,必须要进行前测,通过检测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别是一些细节问题,容易出现混淆和误读的小的方面。之后老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出富有针对性的策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分层次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教学理念就是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提高。所以,教师要对所教授的学生有一个具体的详细的了解,包括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学生上自然会有很大的差异。老师在掌握这些差异的同时,为教学策略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了解的情况,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级是基础好、成绩好的学生;B级是学习中等,有可挖掘的潜力C级是基础差、习惯差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由A级学生回答和处理,容易的问题由其他两组学生回答和处理。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这样的分层次教学,还是照顾学生个性、使不同学生有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的体现。可以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环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练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识,应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练习环节合适教师掌握基本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获得进一步教学经验的途径,所以每一名有经验的老师,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中的练习环节。但是练习绝不是毫无筛选的盲目联系,如果这样,势必要影响学生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心理会产生倦怠感。练习是对教学效果的一个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审视。在这里教师要关注细节,通过练习的设计,补充教学疏漏,巩固学生的知识意义建构。新课改提倡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那就是不能让学生在无目的的题海中挣扎。减负要从练习开始,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 精练。发挥练习环节巩固新知识、巩固新技能、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练习题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梯度,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要留足空间,让学生思考,实现新课知识的延伸和扩展。
总之,细节是有效性的保证,关注细节,才能保证效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老师要根据所学知识设定不同的教学情境,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有多方面,本文仅就上述几点做了探讨,希望发挥抛砖引玉的功能,为同行的教学提供点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曾小敏.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考试(教研版).2007(08)
[2]朱艳芳.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5(1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预设;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不管怎样变化,其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每一名小学数学老师面临的永远的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一、保持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的学习是极其情绪化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教师甚至是每一个学段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高涨的热情,老师要设法保持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情绪一直在整节课都保持一种兴奋的状态。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要注意语言艺术,语言富有感染力,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能够配合肢体语言,手势、表情,语言风趣幽默,使学生如沐春风,兴味盎然。创新教学和练习模式,常换长新,避免一成不变和墨守成规。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多鼓励孩子,增加他们的自信,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激励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提供给学生进步的动力。
二、精心预设提高效果
如今的小学生,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大,早期教学普遍很好,因此在他们的大脑中,绝不是我们想象的一种纯净的白纸,其内心是一张色彩丰富的彩色画卷。如果老师不了解学生的这些情况,就会出现教学上的一些误区。特别是在预设阶段,很容易忽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忽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上课了,老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迫于老师的威严,不敢声张自己已经懂了,所以学生装不懂地听课,心不在焉,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精心预设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也是教师备课的最关键一环。老师要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才可能做好预设。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首先是通过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当下状况,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认知。但是这些都不能彻底了解学生,要想提高新课的教学质量,必须要进行前测,通过检测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别是一些细节问题,容易出现混淆和误读的小的方面。之后老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出富有针对性的策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分层次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教学理念就是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提高。所以,教师要对所教授的学生有一个具体的详细的了解,包括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学生上自然会有很大的差异。老师在掌握这些差异的同时,为教学策略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了解的情况,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级是基础好、成绩好的学生;B级是学习中等,有可挖掘的潜力C级是基础差、习惯差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由A级学生回答和处理,容易的问题由其他两组学生回答和处理。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这样的分层次教学,还是照顾学生个性、使不同学生有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的体现。可以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环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练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识,应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练习环节合适教师掌握基本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获得进一步教学经验的途径,所以每一名有经验的老师,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中的练习环节。但是练习绝不是毫无筛选的盲目联系,如果这样,势必要影响学生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心理会产生倦怠感。练习是对教学效果的一个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审视。在这里教师要关注细节,通过练习的设计,补充教学疏漏,巩固学生的知识意义建构。新课改提倡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那就是不能让学生在无目的的题海中挣扎。减负要从练习开始,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 精练。发挥练习环节巩固新知识、巩固新技能、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练习题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梯度,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要留足空间,让学生思考,实现新课知识的延伸和扩展。
总之,细节是有效性的保证,关注细节,才能保证效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老师要根据所学知识设定不同的教学情境,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有多方面,本文仅就上述几点做了探讨,希望发挥抛砖引玉的功能,为同行的教学提供点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曾小敏.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考试(教研版).2007(08)
[2]朱艳芳.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