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中国剪纸地域分布图为研究手段,学生选择自己要研究的区域剪纸文化,进行欣赏、讨论。班级里的剪纸热门话题,成了街头问卷调查的经验交流会。展示课上,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们对剪纸题材的探究,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同学们就从自己感兴趣的传说故事、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卡通人物中找到了创作元素,得到艺术创作的动力,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从中得到高于生活的艺术产物。
关键词:剪纸 地方民俗文化 教学资源 探究 艺术创作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如何才能教育学生不但用感官,同时结合心灵去感知美?现有的美术教育资源并不能唤起他们的这种感知能力,纯粹的课本知识对于学生缺乏足够吸引力。通过把新的美术课程资源引入教学实践中,这对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是在对系统基础教学理论问题上思考、在最基础的层面实践新的课程标准。
因此我尝试着以民间艺术为切入点,让他们去探究其艺术价值与美,让学生分地域专题进行横向探索,各地艺术剪纸题材同地方民俗文化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了以下尝试:
1 欣赏、讨论——了解中国各地剪纸的分布、用途和地域特征
在课堂提出“剪纸艺术”让学生讨论,学生知道甚少,剪纸不就是春节用来做装饰贴门的纸花吗?怎么和“艺术”搭上了亲戚呢?这就更不必说学生会不会做了。我觉得只教会学生制作剪纸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这种文化是怎么在人们生活中产生的,能工巧匠又是怎样赋予它神奇的艺术魅力,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去发现它,研究它,表现它,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
于是我展示了收集的各地剪纸艺术作品,孩子们观后觉得很美,也觉得神奇,七嘴八舌说开了,他们意识到剪纸可不仅仅是一张窗花纸,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着深厚文化的积淀。我知道孩子们的求知欲已胃口大开了,于是简单介绍了剪纸艺术在中国的分布情况,并让大家对它们的“艺术价值”、“题材内容”展开讨论。
2 分组活动——提供有效途径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
课堂上给出中国剪纸地域分布图,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要研究的区域,分组进行活动前的准备。我们利用美术课和电脑课给孩子们提供学校的电教室进行网上查巡,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访问、进行街头调查,了解更多的知识,孩子就像植物一样拼命地吸允养分,由于收集资料的途径比较宽松,孩子们用各种方式很快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不时地拿给我看,请我赋教,我非常惊讶他们吸收知识的速度,在一些未知领域的探索中,我建议让学生上有关网站直接和剪纸艺人对话,从他们那儿了解更专业的知识,学生们突然发现老师不是万能的了,老师知道的也有限,生活中的知识更多更丰富。而且我发现班级里的热门话题,成了街头问卷调查的经验交流会。通过街头问卷调查孩子们觉得自己知道的东西比很多成人还多,他们觉得作为中国民族的一份子有义务让人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剪纸艺术是有地域特点的、是有不同形式的、是有文化积淀的……所以街头调查常常会演变成说教和“演讲”,孩子们的主人翁精神、民族自豪感膨胀了,同时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了。
活动过程也包括收集资料的整理和拓展,在整理的过程中组与组之间已经开始进行了交流和互动。学生完全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乐趣中。
3 学生展示——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獲取的知识
这是在展示课上的活动,各个组代表着不同的地域,介绍自己所探究的剪纸地域文化,在这次活动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们对剪纸题材的探究,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剪纸艺术也不例外,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也感受到剪纸题材表现的正是当地的民俗民风,从这些题材中孩子们了解到了在一些陌生地域里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甚至理解了赵本山二人转中人物的奇怪造型,知道了更多北方的神话传说。佛山剪纸作为南方剪纸的代表,他的表现题材是孩子们所熟悉的,如舞狮、捕鱼、晒网等内容,孩子们惊叹“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吗?”不用讲,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样的理解为接下来同学们的创作做好了铺垫。我完全可以从他们站在讲台上流畅的语言中感受到孩子们树立起的那种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对剪纸艺术的研究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了更多的地方文化,例如:皮影戏、二人转、飘色等,并对它们产生了兴趣。由此可见,在此活动中,学生对地方文化的探索远远不止剪纸艺术一种形式,他们就像口渴的孩子找到了水源,贪婪的吮吸着,其实老师知道各个水源在哪里,只是要用合理的办法引导孩子自己去找,而不是打好水放到孩子嘴边,孩子获得知识的过程远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当到某一天孩子们都大了,他找到的水源可能比老师找的大无数倍。
4 创作——展示自我的舞台
创作过程也是孩子们理解生活,创造美好的过程,孩子们开始仔细思考和观察自己的生活,寻找美和有价值的东西。很快同学们就从自己感兴趣的传说故事、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卡通人物中找到了创作元素,还有些同学进行了校园建筑写生,学校花园里的花卉写生,在父母劳动的虾塘、鱼塘写生,这些都被他们变成了创作剪纸的题材。而这些他们觉得美好的事物、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故事,让孩子们的创作过程充满了情趣,动手能力变得事半功倍。他们的剪纸作品是让人惊讶和震撼的,可见孩子们在这张“窗花纸”上做了多大的文章。
我们用这些学生作品制作成了装饰学校走道的画廊,让这节课的内容得到了蔓延,也让孩子们对生活、艺术、美好事物有了更强的探索能力,所以我觉得这节课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了解了剪纸这门艺术,他们去尝试了更多获得知识的途径,兴趣爱好增加了,自信心提高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有了转变,这些都是在这个研究课题上所得到的收获。
民间艺术作为教学资源引入美术课堂,无疑将是对教师的极大挑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决策,决定了我们首先必须是一个知识库,对民间艺术必须有一定的了解,包括纵向上的样式形成、历史演变以及横向上的地域比较、影响,因此不仅要能分析民间艺术的美学价值,还要了解其历史、民间的传说故事、民俗、民风等;然后我们还要适应这种新的资源引入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角色转换的特点,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变成了现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对既定的研究对象进行探究,在这其中还不能用主观意志去否定学生的思考。
因此,在教学资源拓展继续走下去的将来,除了教师自己的视野要更宽广外,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都要有所转变,将来的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在这条路上不断改进、研究、创新,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总编.美术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李李.浅谈剪纸艺术的生存空间[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3]裴小旗.民间剪纸与民俗生活的依存关系[J].美术研究,2009(04).
关键词:剪纸 地方民俗文化 教学资源 探究 艺术创作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如何才能教育学生不但用感官,同时结合心灵去感知美?现有的美术教育资源并不能唤起他们的这种感知能力,纯粹的课本知识对于学生缺乏足够吸引力。通过把新的美术课程资源引入教学实践中,这对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是在对系统基础教学理论问题上思考、在最基础的层面实践新的课程标准。
因此我尝试着以民间艺术为切入点,让他们去探究其艺术价值与美,让学生分地域专题进行横向探索,各地艺术剪纸题材同地方民俗文化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了以下尝试:
1 欣赏、讨论——了解中国各地剪纸的分布、用途和地域特征
在课堂提出“剪纸艺术”让学生讨论,学生知道甚少,剪纸不就是春节用来做装饰贴门的纸花吗?怎么和“艺术”搭上了亲戚呢?这就更不必说学生会不会做了。我觉得只教会学生制作剪纸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这种文化是怎么在人们生活中产生的,能工巧匠又是怎样赋予它神奇的艺术魅力,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去发现它,研究它,表现它,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
于是我展示了收集的各地剪纸艺术作品,孩子们观后觉得很美,也觉得神奇,七嘴八舌说开了,他们意识到剪纸可不仅仅是一张窗花纸,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着深厚文化的积淀。我知道孩子们的求知欲已胃口大开了,于是简单介绍了剪纸艺术在中国的分布情况,并让大家对它们的“艺术价值”、“题材内容”展开讨论。
2 分组活动——提供有效途径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
课堂上给出中国剪纸地域分布图,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要研究的区域,分组进行活动前的准备。我们利用美术课和电脑课给孩子们提供学校的电教室进行网上查巡,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访问、进行街头调查,了解更多的知识,孩子就像植物一样拼命地吸允养分,由于收集资料的途径比较宽松,孩子们用各种方式很快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不时地拿给我看,请我赋教,我非常惊讶他们吸收知识的速度,在一些未知领域的探索中,我建议让学生上有关网站直接和剪纸艺人对话,从他们那儿了解更专业的知识,学生们突然发现老师不是万能的了,老师知道的也有限,生活中的知识更多更丰富。而且我发现班级里的热门话题,成了街头问卷调查的经验交流会。通过街头问卷调查孩子们觉得自己知道的东西比很多成人还多,他们觉得作为中国民族的一份子有义务让人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剪纸艺术是有地域特点的、是有不同形式的、是有文化积淀的……所以街头调查常常会演变成说教和“演讲”,孩子们的主人翁精神、民族自豪感膨胀了,同时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了。
活动过程也包括收集资料的整理和拓展,在整理的过程中组与组之间已经开始进行了交流和互动。学生完全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乐趣中。
3 学生展示——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獲取的知识
这是在展示课上的活动,各个组代表着不同的地域,介绍自己所探究的剪纸地域文化,在这次活动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们对剪纸题材的探究,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剪纸艺术也不例外,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也感受到剪纸题材表现的正是当地的民俗民风,从这些题材中孩子们了解到了在一些陌生地域里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甚至理解了赵本山二人转中人物的奇怪造型,知道了更多北方的神话传说。佛山剪纸作为南方剪纸的代表,他的表现题材是孩子们所熟悉的,如舞狮、捕鱼、晒网等内容,孩子们惊叹“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吗?”不用讲,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样的理解为接下来同学们的创作做好了铺垫。我完全可以从他们站在讲台上流畅的语言中感受到孩子们树立起的那种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对剪纸艺术的研究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了更多的地方文化,例如:皮影戏、二人转、飘色等,并对它们产生了兴趣。由此可见,在此活动中,学生对地方文化的探索远远不止剪纸艺术一种形式,他们就像口渴的孩子找到了水源,贪婪的吮吸着,其实老师知道各个水源在哪里,只是要用合理的办法引导孩子自己去找,而不是打好水放到孩子嘴边,孩子获得知识的过程远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当到某一天孩子们都大了,他找到的水源可能比老师找的大无数倍。
4 创作——展示自我的舞台
创作过程也是孩子们理解生活,创造美好的过程,孩子们开始仔细思考和观察自己的生活,寻找美和有价值的东西。很快同学们就从自己感兴趣的传说故事、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卡通人物中找到了创作元素,还有些同学进行了校园建筑写生,学校花园里的花卉写生,在父母劳动的虾塘、鱼塘写生,这些都被他们变成了创作剪纸的题材。而这些他们觉得美好的事物、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故事,让孩子们的创作过程充满了情趣,动手能力变得事半功倍。他们的剪纸作品是让人惊讶和震撼的,可见孩子们在这张“窗花纸”上做了多大的文章。
我们用这些学生作品制作成了装饰学校走道的画廊,让这节课的内容得到了蔓延,也让孩子们对生活、艺术、美好事物有了更强的探索能力,所以我觉得这节课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了解了剪纸这门艺术,他们去尝试了更多获得知识的途径,兴趣爱好增加了,自信心提高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有了转变,这些都是在这个研究课题上所得到的收获。
民间艺术作为教学资源引入美术课堂,无疑将是对教师的极大挑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决策,决定了我们首先必须是一个知识库,对民间艺术必须有一定的了解,包括纵向上的样式形成、历史演变以及横向上的地域比较、影响,因此不仅要能分析民间艺术的美学价值,还要了解其历史、民间的传说故事、民俗、民风等;然后我们还要适应这种新的资源引入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角色转换的特点,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变成了现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对既定的研究对象进行探究,在这其中还不能用主观意志去否定学生的思考。
因此,在教学资源拓展继续走下去的将来,除了教师自己的视野要更宽广外,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都要有所转变,将来的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在这条路上不断改进、研究、创新,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总编.美术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李李.浅谈剪纸艺术的生存空间[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3]裴小旗.民间剪纸与民俗生活的依存关系[J].美术研究,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