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侧钻井具有节约投资、中靶精度高、经济可采剩余油富集规模要求小等优势,特别适合挖掘断块小屋脊、小夹角、小高点、井间滞留区等小规模剩余油富集区,进一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尤其是在油田进入开发后期,侧钻井挖潜技术是改善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精细油藏研究、深入准确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优化侧钻井地质设计,在港507断块取得良好的增油效果及经济效益。
关键词:侧钻井;采收率;储量动用程度
引言
油田进入开发后期,低产、停产及报废井越来越多,开发效果日趋变差,但局部地区由于地质、井网、工程等诸多原因,存在较为丰富的剩余油没有开发,如何利用这些低产、停产及报废井,挖掘局部丰富的剩余油,达到改善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的目的,成为石油地质工作者面临的课题。作者通过侧钻井挖潜研究,在唐家河油田港507断块设计侧钻井5口,目前累计产油4.0万吨,提高采收率7.4个百分点。
1侧钻的意义与作用
侧钻井技术作为老油田挖潜增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已在大港油田大面积推广应用。
1.1侧钻的意义
(1)油藏储层构造及断块复杂,打不到目的层的垂直井;
(2)因水淹、水窜而储量动用程度差,剩余油具有可采价值的生产井;
(3)生产过程中油层套管严重破损的停产报费井;
(4)井下复杂事故以及为满足开发特殊需要等原因的油气水井。
1.2侧钻的作用
(1)油气水井侧钻在开发区利用原井眼,完善并保持了部分井网,可减少打部分调整井;
(2)在开发区利用原井眼,可利用油气水井侧钻加深层位,获取新的油气流;
(3)通过油气水井侧钻,使部分停产井恢复生产,提高油气水井利用率及开发效果;
(4)侧钻作为井下作业大修主要工艺措施,有利于老区改造挖潜,提高井下作业工艺技术水平。
2主要技术做法
2.1选择合适的油藏类型
选择合适的油藏类型是侧钻井挖潜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实践表明:中、高渗透油藏类型适合侧钻井挖潜,而低渗透油藏侧钻井挖潜效果相对较差。这是由于低渗透油藏物性较差,需进行酸化、压裂等油层改造措施,而侧钻井由于受井身结构制约,无法进行压裂施工。
2.2应用动态监测及精细地质研究技术,搞清剩余油分布
随着油田开发程度的深入,储量动用程度不断提高,地下油水关系日趋复杂,剩余油潜力越来越小。在复杂的油层条件下,只有依靠准确丰富的动态监测资料与精细地质研究的有机结合,才能准确地搞清剩余油分布情况,为侧钻井部署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2.3优化侧钻井地质设计
2.3.1做好侧钻前的陀螺测斜工作,优化靶点设计
由于老井没有井斜数据,造成微构造图编制不精确,因此每口井实施侧钻之前,要测陀螺,根据陀螺数据,修改地质图件,对设计靶点进行相应调整。
2.3.2合理选择侧钻开窗位置
侧钻位置的选择与原井套管完好情况、地层岩性、油水层纵向分布状况、工具造斜能力、开窗方式、地质设计有关。侧钻位置的优选应以尽量利用较长的老井眼、缩短钻井周期、节约钻井成本、保证钻井施工安全、延长油井有效寿命、提高油井产量为总原则。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侧钻位置要尽可能深;侧钻位置以上套管完好,无变形、破裂和漏失。
(2)若采用锻铣方式开窗,侧钻位置及以下至少20m之内地层稳定、可钻性要好,以便于造台肩和钻出新井眼,并且不易回到老井眼。
(3)侧钻位置应尽量选择在砂岩或非膨胀泥岩地层,最好能避开膨胀页岩和岩盐井段、避开老井的水淹区;侧钻位置应尽可能避开射孔井段,保证开窗和钻进施工安全。
(4)开窗时锻铣位置不宜选在套管接箍处。
3侧钻技术在港507断块应用
3.1断块基本情况
港507断块位于唐家河油田三断块,含油层系为馆陶油组。含油面积0.33Km2,地质储量54.1×104t,可采储量23.2×104t。主要以辫状河相沉积为主,局部有网状河相沉积存在,主力油层为馆三、馆四油组。油藏类型为受构造控制的边底水砂岩油藏,油层埋深1840-1955米,主要靠天然水驱进行开采,局部辅之以人工水驱。原始地层压力18.8MPa,压力系数1.0,储层孔隙度32.4%,渗透率842.7毫达西,地面原油密度0.942g/cm3,地面原油黏度352.4mPa·s,储层具有高孔、高渗、高黏三高的特点。试油试采特征分析具有以下特点:初期产能高;边底水活跃,含水上升快;压降小,能量供给足。
该井区历史上有8口井生产,历史上高产,初期日产均在15吨以上,其中港507井初期日产达到47吨,单井累计采油4.5万吨。油井供液充足,单井累产高,平均单井累计采油1.6万吨,井区累计采油12.8×104t,剩余可采储量10.4×104t,采出程度23.6%,油藏动用程度较低,剩余油分布在微构造高部位,井网密度20.5口/km2,平均井距203m,具有进一步调整加密的潜力。
3.2油藏类型
唐家河馆陶油组为典型的边底水油藏,水体能量充足。在油田开发中,底水一方面提供了充足的水驱能量;另一方面在纵向上容易形成底水锥进和平面上指进的现象,使生产井过早水淹,降低油藏采收率,底水锥进比指进对开发的影响更大。
3.3剩余油分布
唐家河馆陶油组受构造和沉积作用控制,砂体连片分布,油藏分布范围广,剩余油分布在微构造高点。由于重力分异作用,剩余油往往集中在这些高点,使其在油田开发后期成为剩余油富集区。馆陶油组属于砂包泥,砂体厚度一般在5-20米左右,隔夹层不发育。根据油藏数值模拟结果,由于边底水活跃,油水重力分异,剩余油分布在微构造高部位、井间未被水淹的区域、厚油层顶部。
3.4侧钻井实施情况
经过分析,该井区港507、港85、港512、港511、唐检1末期因井况差、出水、不出、高含水等报废,无开采价值。本着“整体研究,整体治理,治理一块,稳产一块。”利用原井眼向微构造高点定向侧钻,侧钻目的层为馆三、馆四油组。
通过精细地质研究和侧钻井设计原则,综合分析,在港507井区馆陶油组沿控油断层构造高部位实施侧钻井5口(港512K、港511K、唐检1K、港85K、港507K)。日产油均大于5吨,其中港511K日产达到58.6吨,取得喜人的成效。截止目前5口侧钻井累计产油4.0万吨,提高采收率7.4个百分点。
4结论
(1)主力油层井网密度越大,部署调整井的余地越来越小,侧钻井可利用原有的老井进行挖潜。
(2)侧钻井初期产量大部分相当于新井水平,恢复了停产停注井,可有效通过油田开发水平
(3)在井控程度低,剩余储量多的区块,利用报废的老井,向边底水油藏微构造高点进行侧钻,可以有效的提高断块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
参考文献:
[1] 刘乃震.现代侧钻井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2
[2] 孟凡圣,周静.断块油藏侧钻井挖掘剩余油模式研究及应用.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22
[3] 张芬辉.侧钻井地质设计优化及应用.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04
[4] 蒋有伟.应用侧钻井提高油田采收率.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
[5] 李皓利.侧钻井技术在老油田挖潜中的研究及应用.断块油气田.2005,12(5)
关键词:侧钻井;采收率;储量动用程度
引言
油田进入开发后期,低产、停产及报废井越来越多,开发效果日趋变差,但局部地区由于地质、井网、工程等诸多原因,存在较为丰富的剩余油没有开发,如何利用这些低产、停产及报废井,挖掘局部丰富的剩余油,达到改善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的目的,成为石油地质工作者面临的课题。作者通过侧钻井挖潜研究,在唐家河油田港507断块设计侧钻井5口,目前累计产油4.0万吨,提高采收率7.4个百分点。
1侧钻的意义与作用
侧钻井技术作为老油田挖潜增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已在大港油田大面积推广应用。
1.1侧钻的意义
(1)油藏储层构造及断块复杂,打不到目的层的垂直井;
(2)因水淹、水窜而储量动用程度差,剩余油具有可采价值的生产井;
(3)生产过程中油层套管严重破损的停产报费井;
(4)井下复杂事故以及为满足开发特殊需要等原因的油气水井。
1.2侧钻的作用
(1)油气水井侧钻在开发区利用原井眼,完善并保持了部分井网,可减少打部分调整井;
(2)在开发区利用原井眼,可利用油气水井侧钻加深层位,获取新的油气流;
(3)通过油气水井侧钻,使部分停产井恢复生产,提高油气水井利用率及开发效果;
(4)侧钻作为井下作业大修主要工艺措施,有利于老区改造挖潜,提高井下作业工艺技术水平。
2主要技术做法
2.1选择合适的油藏类型
选择合适的油藏类型是侧钻井挖潜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实践表明:中、高渗透油藏类型适合侧钻井挖潜,而低渗透油藏侧钻井挖潜效果相对较差。这是由于低渗透油藏物性较差,需进行酸化、压裂等油层改造措施,而侧钻井由于受井身结构制约,无法进行压裂施工。
2.2应用动态监测及精细地质研究技术,搞清剩余油分布
随着油田开发程度的深入,储量动用程度不断提高,地下油水关系日趋复杂,剩余油潜力越来越小。在复杂的油层条件下,只有依靠准确丰富的动态监测资料与精细地质研究的有机结合,才能准确地搞清剩余油分布情况,为侧钻井部署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2.3优化侧钻井地质设计
2.3.1做好侧钻前的陀螺测斜工作,优化靶点设计
由于老井没有井斜数据,造成微构造图编制不精确,因此每口井实施侧钻之前,要测陀螺,根据陀螺数据,修改地质图件,对设计靶点进行相应调整。
2.3.2合理选择侧钻开窗位置
侧钻位置的选择与原井套管完好情况、地层岩性、油水层纵向分布状况、工具造斜能力、开窗方式、地质设计有关。侧钻位置的优选应以尽量利用较长的老井眼、缩短钻井周期、节约钻井成本、保证钻井施工安全、延长油井有效寿命、提高油井产量为总原则。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侧钻位置要尽可能深;侧钻位置以上套管完好,无变形、破裂和漏失。
(2)若采用锻铣方式开窗,侧钻位置及以下至少20m之内地层稳定、可钻性要好,以便于造台肩和钻出新井眼,并且不易回到老井眼。
(3)侧钻位置应尽量选择在砂岩或非膨胀泥岩地层,最好能避开膨胀页岩和岩盐井段、避开老井的水淹区;侧钻位置应尽可能避开射孔井段,保证开窗和钻进施工安全。
(4)开窗时锻铣位置不宜选在套管接箍处。
3侧钻技术在港507断块应用
3.1断块基本情况
港507断块位于唐家河油田三断块,含油层系为馆陶油组。含油面积0.33Km2,地质储量54.1×104t,可采储量23.2×104t。主要以辫状河相沉积为主,局部有网状河相沉积存在,主力油层为馆三、馆四油组。油藏类型为受构造控制的边底水砂岩油藏,油层埋深1840-1955米,主要靠天然水驱进行开采,局部辅之以人工水驱。原始地层压力18.8MPa,压力系数1.0,储层孔隙度32.4%,渗透率842.7毫达西,地面原油密度0.942g/cm3,地面原油黏度352.4mPa·s,储层具有高孔、高渗、高黏三高的特点。试油试采特征分析具有以下特点:初期产能高;边底水活跃,含水上升快;压降小,能量供给足。
该井区历史上有8口井生产,历史上高产,初期日产均在15吨以上,其中港507井初期日产达到47吨,单井累计采油4.5万吨。油井供液充足,单井累产高,平均单井累计采油1.6万吨,井区累计采油12.8×104t,剩余可采储量10.4×104t,采出程度23.6%,油藏动用程度较低,剩余油分布在微构造高部位,井网密度20.5口/km2,平均井距203m,具有进一步调整加密的潜力。
3.2油藏类型
唐家河馆陶油组为典型的边底水油藏,水体能量充足。在油田开发中,底水一方面提供了充足的水驱能量;另一方面在纵向上容易形成底水锥进和平面上指进的现象,使生产井过早水淹,降低油藏采收率,底水锥进比指进对开发的影响更大。
3.3剩余油分布
唐家河馆陶油组受构造和沉积作用控制,砂体连片分布,油藏分布范围广,剩余油分布在微构造高点。由于重力分异作用,剩余油往往集中在这些高点,使其在油田开发后期成为剩余油富集区。馆陶油组属于砂包泥,砂体厚度一般在5-20米左右,隔夹层不发育。根据油藏数值模拟结果,由于边底水活跃,油水重力分异,剩余油分布在微构造高部位、井间未被水淹的区域、厚油层顶部。
3.4侧钻井实施情况
经过分析,该井区港507、港85、港512、港511、唐检1末期因井况差、出水、不出、高含水等报废,无开采价值。本着“整体研究,整体治理,治理一块,稳产一块。”利用原井眼向微构造高点定向侧钻,侧钻目的层为馆三、馆四油组。
通过精细地质研究和侧钻井设计原则,综合分析,在港507井区馆陶油组沿控油断层构造高部位实施侧钻井5口(港512K、港511K、唐检1K、港85K、港507K)。日产油均大于5吨,其中港511K日产达到58.6吨,取得喜人的成效。截止目前5口侧钻井累计产油4.0万吨,提高采收率7.4个百分点。
4结论
(1)主力油层井网密度越大,部署调整井的余地越来越小,侧钻井可利用原有的老井进行挖潜。
(2)侧钻井初期产量大部分相当于新井水平,恢复了停产停注井,可有效通过油田开发水平
(3)在井控程度低,剩余储量多的区块,利用报废的老井,向边底水油藏微构造高点进行侧钻,可以有效的提高断块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
参考文献:
[1] 刘乃震.现代侧钻井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2
[2] 孟凡圣,周静.断块油藏侧钻井挖掘剩余油模式研究及应用.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22
[3] 张芬辉.侧钻井地质设计优化及应用.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04
[4] 蒋有伟.应用侧钻井提高油田采收率.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
[5] 李皓利.侧钻井技术在老油田挖潜中的研究及应用.断块油气田.200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