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托物言志散文的言说智慧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ne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想】


  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托物言志的诗歌、文章都接触过,但对于如何托物言志存在着以下难点:理解不深,表达不准,运用不灵。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描述一棵小桃树曲折艰难的生长过程,穿插“我”成长的困苦遭遇,细读后我们发现,二者巧妙渗透、高度融合,是学习托物言志的好范例。本文情感真挚,意蕴丰厚,可谓“三度”动人:有宽度,即文章写了三个维度,对小桃树,对奶奶,对梦想;有长度,即明写桃树的生命成长,暗写“我”的一生;有深度,即梦想的执着,现实的无奈,生命的顽强。
  如何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要解决散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问题,关键是有合理的文本解读。”在工作室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认为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通常要把握三点:一是学情分析,可以把它称之为了解“这一群”;二是文体特征分析,可以把它称之为知晓“这一类”;三是文本特质分析,可以把它称之为把握“这一篇”,如下图所示。从“这一群”到“这一类”,再到“这一篇”,奠定了“自读课”文本分析的“铁三角”,能够建构起文本价值的“教学性”提取,从而明晰“读什么”与“怎么读”的核心问题。
  而这三点之中,文本特质的分析是重点也是难点,它在于语言细读的策略,在于寻找独一无二的教学资源。托什么物,怎样托物?言什么志,如何言志?他们如何巧妙融合?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一棵小桃树》的语言很有特色,叠词的精致,比喻的精妙,动词的精准……一句话,回归文本,细读语言,感悟言说智慧。如何体会作者的言说智慧?就是在语言的丛林里咀嚼和涵咏,“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它们的思想性、人文性和知识性总是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教学中,可以“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让学生较为深刻地认识小桃树与“我”的关系;(重点)
  2.引领学生“读—悟—写”,积累本文的语言,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
  【教学流程】
  屏显:生齐读。

一、读标题


  1.读标题。第一次看标题“一棵小桃树”,你会有什么样的疑问?
  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
  ——林语堂
  预设: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如何描写小桃树?为何要写这棵小桃树?
  点拨:我们自读散文时,通常可以采用的第一个方法是阅读标题,进行质疑。
  2.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预设:开篇情感炽热,直奔主题,在“忏悔”和“安慰”中会写下什么呢?
  3.细读文本,你会发现文中反复出现“我的小桃树”这样的语句。
  屏显,学生朗读。
  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
  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
  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它却默默地长上来了。
  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
  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可我的小桃树,一棵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
  预设:寻找关键词句。这棵小桃樹不是一般的小桃树,与“我”的生命成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已然成为“我的小桃树”,让人动容,令人动情。
  点拨:自读时,第二个方法是阅读首段,进行猜读。你看,标题虽为《一棵小桃树》,但在文中反复呼唤“我的小桃树”,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二、读“我的小桃树”


  1.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细品语言。这是怎样的一棵小桃树?请略读全文,勾画直接描写小桃树成长的语段,并注意时间词语。
  点拨: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写什么,即过程;二是怎么写,即结构。小桃树的成长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埋下种子——孤独成长——经历风雨——保留花苞。文章的结构大致为:现实——回忆——现实。
  小结:(小桃树的经历)孤独成长,无人问津,经历风雨,保留花苞。
  2.再次浏览全文,梳理与“我”有关的段落。
  预设:(“我”的成长经历)生在偏僻山村但充满梦想,离家进城读书,感受社会复杂和自己的幼稚,遭受种种磨难,受到启迪并保持对梦想的追寻。
  3.屏显:补充与作者相关的文字。
  他在《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一文中说道:“我出生在一个22口人的大家庭里,自幼便没有得到什么宠爱。长大体质差,在家里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孤独了,喜欢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要躲人,恶性循环。”
  预设:贾平凹,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初二时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父亲被关进牛棚,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内心充满恐慌。成年后步入社会也遭受到了挫折。正如作者所言,他就像小桃树一样,自卑、瘦弱、渺小、饱受风雨的摧残。
  4.明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的关系:高度融合,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小桃树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充分,亦更富有感染力。
  点拨:“梦”是“我”与小桃树的联结点,因为种下梦想,坚守梦想,让小桃树成为了“我”的化身(板书)。本文托物言志,描绘具体,情感真挚。

三、悟“我的小桃树”


  1.细读语言,为何这些词句都如此多情?请运用自读课文重要之法——批注读书法,感悟作者如何抒写“我的小桃树”。教师示例。   示例:“……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批注:这里的“苍白白”“苦涩涩”均是叠音词,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和作品的感染力。又妙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写出了小桃树开出的花瓣似营养不良、身患重病的少女,读来有一种悲切之感,体现了作者对小桃树遭遇的悲伤和同情。
  2.学生批注并展示,教师相机诱导并适时点评。
  3.小结叠词的运用之妙。屏显:
  纤纤,楚楚,孤孤,片片
  苍白白,苦涩涩 我的小桃树啊!
  瘦瘦的,黄黄的,默默地
  高高,灼灼,香香
  学生朗读,左边叠词一排一排地读,“我的小桃树啊”轮读三遍。
  预设:以上叠词的使用,使读者感受到那种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境地,使读者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美的熏陶。你看,“纤纤”言极其细小而柔弱,“孤孤”言极其孤单和无奈,“苍白白”言极其病弱和苍白……所以说,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丰富了语言的涵义,一箭双雕。贾平凹先生是巧用叠词的行家,在《一棵小桃树》中用了多处的叠词,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形象,令人爱不释手。
  点拨:既摹状又可摹意,增加语言的韵律,升华作者的情感,这是叠词的表达效果;形象美、画面美、音韵美,这是叠词使用效果。叠词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具体形象,可使画面更加美好或深刻,还可使诗或文章的音律和谐,平平仄仄,高高低低,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悟起来词词达意。
  小结:反复吟咏,我们还会发现,朗读叠词时的反反复复、起起落落、跌跌撞撞、低低高高,恰恰是作者在苦难命运琴键上弹奏的人生最强音。
  4.小结比喻的运用之妙。屏显:
  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拌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预设:小桃树寄寓着作者的梦想,要结果,首先必须先开花。本体只有一个,就是桃花,而三个喻体分别为“患了重病的少女”,“一只天鹅”,“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为何如此比喻?
  点拨:少女固然美好,然而患了重病,不禁让人爱怜,更让人担心了,可是那“苍白白的脸儿”偏“苦涩涩地笑着”,说明这个少女面对苦痛和挫折,没有灰心丧气,更没有伤心绝望,而是对未来怀着憧憬、揣着希望,细读这一比喻,怎不让人动容?联系全文,我们会发现,这就是“梦”的力量,是奶奶从小在“我”心中种下的梦想,虽出生偏僻、无人问津,虽饱经风雨、历尽坎坷,但梦想永不灭,笑容亦永不失。
  天鹅羽色洁白,体态优美,叫声动人,行为忠诚,我们常常把白色的天鹅作为纯洁、忠诚、高贵的象征,古代称天鹅为鸿鹄、黄鹤等,许多地名中仍包含了这些词汇,比如雁门关、鹄岭、黄鹤楼等。《诗经》中有“白鸟洁白肥泽”的记载,天鹅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李商隐的诗句“拔弦警火凤,交扇拂天鹅”。而在此处,为何喻为天鹅?其高贵在何处?在梦想!如果没有梦想,这只丑小鸭能够变成白天鹅吗?没有梦想,这只“羽毛剥脱”“赤裸”“黑枯”的天鹅还有高贵而言吗?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细细品来,这只“羽毛剥脱”“赤裸”“黑枯”的天鹅不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吗?
  为何喻为“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桃花柔软而明艳,指示灯坚硬而单调,二者如何联系?回归文本,小桃树经历风吹雨打,历经坎坷磨难,第一次开花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但它“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最后,“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拌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这给作者多大的欣喜和希望啊,梦想终究要绽放了,所以文末作者坚信“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这一感受正如指示灯传递给我们的感觉,给人光明,予人希望,让人心安!
  小结:喻体陌生化、描写生动化、角度感官化,是这三个比喻的巧妙之处。正因如此,粗看这三处比喻不妥,与桃花的形象之间有较大差异,甚至存在矛盾,但经过情境还原之后,深读细思,你会发现这些比喻的精妙所在。
  5.这是怎样的一棵“小桃树”啊!文末作者呼唤道,屏显:
  我心里稍稍有些了安慰。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
  预设:林清玄在《百合花开》中说过一句话:
  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点拨:聆听着这样动情而深情的细语,我们分明听到了作者心脏强烈跳动的声音,看到了一朵在风雨飘摇中孤独却傲然开放的桃花。作者没有被现实的风雨,被苦难的人生所吓倒,更没有颓废,而是坚守梦想,持之以恒,用丰厚的人性、优美的文字浇灌出内心深处的“十里桃花”。
  预设:我们读到了辛酸,但更多读到的是惊喜与欣慰。齐读:
  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我的手。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毕淑敏《紧握你的右手》

四、写“我的小桃树”


  1.人生需要梦想,更需要行动。送给大家三句话,请齐读:
  荷马:梦想,是来自宙斯的礼物。
  杜鲁门·卡波特: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
  刘老师:要实现梦想,一靠勇气,二靠行动。
  2.请以“我的小桃树啊!……”开头进行说话练习。
  3.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4.《一棵小桃树》是作者的自我观照,是情感化的世界,亦是语言的艺术。其中,精妙的比喻、精致的疊词,让我们留恋忘返,还有精准的动词、精巧的结构,下来之后可以继续阅读,按照此种方法自读,深得此文之妙。
  [作者通联: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寄欧阳舍人书》收录于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散文选读》第12课,作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这是一篇仅八百余字(不含后人添加的标点)的书信,正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交代写作缘起以及自身观诵墓碑铭后的总体感受,然后阐释撰写墓碑铭的意义。第二部分谈当时社会中墓碑铭写作的两大弊端——“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不足以行世而传后”。第三部分针对两大弊端而确立正面观点“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例1、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1:  我希望诸君至少要做一个人,至多也只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  (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诸君,要做一个80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做一个18岁的老翁。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创造利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袁行霈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收录有三篇文章:《动物游戏之谜》(周立明),《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以下简称《历程》)(加来道雄)。  编者的目的是“这个单元学习科普文章”,这意味着教材编者认为,加来道雄的文章是“科普文章”,这篇文本的教材价值是科普作品。教学目标是“启迪心智,激发想象,
交际语境写作是指为达成特定交际目的,针对某个话题、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进行的意义建构与书面交流。近年来,不少高考作文试题设置了交际语境因素,要求考生在任务情境中以限定的身份构思行文。如2015年全国Ⅰ卷要求考生以“明华”为写信人,“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态度、阐述看法;2016年全国Ⅱ卷要求考生“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在三条路径的比较中阐述看法与理由;2018年全国Ⅰ卷则明
指向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目前全部开始落地实施,本次教材的更新不是添砖加瓦,而是范式重构。本次教材改革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单元内呈现文体异质、古今互见、读写融通的编排方式。而对广大一线教师最有挑战性的应该是与这种编排方式最相适应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这套新教材分必修2册和选择性必修3册,共28个单元,其中必修16个单元,覆盖7个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12个单元
人物台词是话剧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台词是话剧的灵魂,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揭示都要靠台词来充分体现。话剧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赏析台词,怎样准确把握人物台词的丰富性和爆发力,是话剧教学的重中之重。否则,就会停留在台词的表层,难以领悟到话剧台词的丰富意蕴和发展张力。  《雷雨》是曹禺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品,也是充分体现其话剧风格和追求的扛鼎之作,作品中匠心独运、丰富巧妙的人物台词,成功塑造了周朴园
著  一本长篇小说可以从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等众多角度进行阅读指导,选择哪些重要的内容开展阅读指导课是关键所在。当然,老师还要从长篇小说的共性与个性两个角度思考,同时结合学情,慎重地选择指导内容。本文以《骆驼祥子》为例,谈谈如何选择指导内容,从而读出《骆驼祥子》的“原汁原味”。  《骆驼祥子》不仅情节设置精巧别致、人物塑造精彩独特、环境描写北京风味十足,而且是老舍成熟期的作品,其炉火纯青的京味语
摘 要 《朝花夕拾》项目化学习采用逆向设计的方式,从“消除与经典隔膜”的教学目标出发,围绕“在读书节上推介《朝花夕拾》”这个驱动性问题,进行任务分解,并为学生提供项目支架,通过设计覆盖全程的评价体系为任务提供规范与指引。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走向深度阅读,成为意义的积极建构者。  关键词 《朝花夕拾》;驱动性问题;项目支架 “全程”评价  一、确立教学目标  《朝花夕拾》是七年级学生的第一部必读
摘 要 诗化小说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和审美特质,可从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掌握诗化小说的审美化解读策略,以促进其小说深度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有效提升:由“形”聚“神”,把握行文脉络;由“象”会“意”,感悟审美内涵;由“言”品“美”,感受艺术魅力。   关键词 诗化小说;文体特征;审美化解读  所谓诗化小说,是指富有诗意情调与情韵,抒情色彩浓郁的小说,是如沈从文所说的“用故事抒情作诗”的小说。有别于传统小
一、导入  师:同学们好!刚问了大家,《三国演义》都看完了,很难得!今天我们关注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刘备;聚焦一个课题,就是“刘备的虚伪”。这个标题有刺激性吧?本来我想先问问大家有没有喜欢刘备的,再出示我的标题。但现在,我倒了过来,先把“刘备的虚伪”给大家看,然后再问大家。  好,喜欢刘备的请举手。(仅一人举手)我已经说他虚伪了,你还举手吗?好,先不问为什么,你一定是个有主见的人!做这个选择,是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