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下降,差距拉大,学生来源的学校增加,学生的习惯、方法等呈现出了更多的多样性与不一致性。生源的文化基础和知识结构等个性特长呈现出多样化和层次性需要实施分层次教学。加强课堂管理和降低生源流失率需要实施分层教学。考虑学生发展方向而采取分层次教学、分类型培养,加强学生在专项技能方面的强化训练,形成技能特长,是提高学生就業能力,提高对口就业率的必然需要。
关键词:中职分层次教学模式
“分层次教学”是“动态组合型课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主流课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分层次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之处,不但有利于因材施教,让学生学有所得,而且有助于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性,保证各类学生都能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分层次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类型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分层次教学”的主要内容
“分层次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优势和学习需求不同,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层次。
(二)目标分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在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各层次的需要和要求作实际的分析,根据教材大纲的基本要求和各层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按不同层面确定分层的教学目标。
(三)分层施教。指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段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优势和需要的不同,选择一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个体需要的最优化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里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并有所收获。其基本要求是:教学分合有致,动静结合,全员参与,各得其所。
(四)分层评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分层评价应有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
(五)分层调整。根据形成性评价结果,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改进教学方法;对少数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帮助排除障碍,不使问题积累;及时发现学生优势,若有必要,及时调整,允许层间流动。
二、“分层次教学”的依据
(一)“分层次教学”构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和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分层次教学”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分层次教学”也有其心理学依据,由于学生先天的遗传素质及环境教育条件的不同,学生学习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完成同一教学活动所具有的能力的差异,与同一学生在不同类型教学活动中所表现的能力的差异。教学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众所周知,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存在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的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循序渐进,使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三)从教育学角度看,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所以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因此,“分层次教学”是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为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打基础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四)从教学实践角度看,目前职业学校,面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不少困难。首先,现行教材理论性强,对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学不进法”,“学了也无用”,导致教与学陷入困境;其次,就中等职校目前的生源现状,若按“教学大纲”规定按部就班完成授课,根本无法保证“一步到位”达到规格,使教与学陷入苦境。“分层次教学”依照课堂教学“层次性原理”,把教学过程这一师生交流过程,将相近水平的学生放在同层次下进行,使交流双方有“共同语言”。为了让所有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教师必须提供不同层次的交流内容,“分层次教学”是一种好形式。
三、中等职校“分层次教学”的实践
职业学校生源的文化基础和知识结构等个性特长呈现出多样化和层次性需要实施分层次教学。加强课堂管理和降低生源流失率需要实施分层教学。考虑学生发展方向而采取分层次教学、分类型培养,加强学生在专项技能方面的强化训练,形成技能特长,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对口就业率的必然需要。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下降,差距拉大,学生来源的学校增加,学生的习惯、方法等呈现出了更多的多样性与不一致性。招生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我校招收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存在着参差不齐的多种层次,对近几年生源的中考成绩统计表明:成绩在500分以上的学生占不到1.7%,500—400分的学生占25%左右,399—300分的学生占41%左右,300分以下的学生占35%左右;对2011级学生语文、数学、英语中考成绩分析表明:语文(满分150分)平均97,最高分135分,最低分12分;数学(满分150分)平均62分,最高分129,最低分3分;英语(满分150分)平均56分,最高分143分,最低分25分。面对这样的生源,不考虑学生层次实际,一概地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一概地作同等要求,一概地一张试卷作定论,显然不符合学生能力发展多层次性的需要。因此,针对学生实际分层次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分层次教学的尝试势在必行。可以在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学科开展分层次教学的尝试,就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特点采用更符合他们发展的教学方法,实行行政班与教学班双重管理体制的分层次教学。实践证明这种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实施的分层次教学是行之有效的,能更好地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更好地在考虑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其优越性在于:
(一)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教师提出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从而加速各层次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分层教学的理念是教会全体学生,这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的理想境界。
(三)分层教学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
(四)分层教学可使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学法辅导等环节得到优化,更有针对性,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同时也减轻了学生负担,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便于提高学生能力,更好的适应未来,服务社会。
职业学校生源的文化基础和知识结构等个性特长呈现出多样化和层次性需要实施分层次教学。加强课堂管理和降低生源流失率需要实施分层教学。考虑学生发展方向而采取分层次教学、分类型培养,加强学生在专项技能方面的强化训练,形成技能特长,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对口就业率的必然需要。
“分层次教学”实践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学习动机,教学中引进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好奇心、责任感、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方法、导通阻滞点、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学生产生向上的动机和行为。
关键词:中职分层次教学模式
“分层次教学”是“动态组合型课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主流课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分层次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之处,不但有利于因材施教,让学生学有所得,而且有助于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性,保证各类学生都能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分层次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类型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分层次教学”的主要内容
“分层次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优势和学习需求不同,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层次。
(二)目标分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在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各层次的需要和要求作实际的分析,根据教材大纲的基本要求和各层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按不同层面确定分层的教学目标。
(三)分层施教。指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段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优势和需要的不同,选择一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个体需要的最优化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里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并有所收获。其基本要求是:教学分合有致,动静结合,全员参与,各得其所。
(四)分层评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分层评价应有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
(五)分层调整。根据形成性评价结果,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改进教学方法;对少数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帮助排除障碍,不使问题积累;及时发现学生优势,若有必要,及时调整,允许层间流动。
二、“分层次教学”的依据
(一)“分层次教学”构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和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分层次教学”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分层次教学”也有其心理学依据,由于学生先天的遗传素质及环境教育条件的不同,学生学习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完成同一教学活动所具有的能力的差异,与同一学生在不同类型教学活动中所表现的能力的差异。教学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众所周知,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存在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的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循序渐进,使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三)从教育学角度看,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所以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因此,“分层次教学”是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为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打基础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四)从教学实践角度看,目前职业学校,面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不少困难。首先,现行教材理论性强,对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学不进法”,“学了也无用”,导致教与学陷入困境;其次,就中等职校目前的生源现状,若按“教学大纲”规定按部就班完成授课,根本无法保证“一步到位”达到规格,使教与学陷入苦境。“分层次教学”依照课堂教学“层次性原理”,把教学过程这一师生交流过程,将相近水平的学生放在同层次下进行,使交流双方有“共同语言”。为了让所有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教师必须提供不同层次的交流内容,“分层次教学”是一种好形式。
三、中等职校“分层次教学”的实践
职业学校生源的文化基础和知识结构等个性特长呈现出多样化和层次性需要实施分层次教学。加强课堂管理和降低生源流失率需要实施分层教学。考虑学生发展方向而采取分层次教学、分类型培养,加强学生在专项技能方面的强化训练,形成技能特长,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对口就业率的必然需要。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下降,差距拉大,学生来源的学校增加,学生的习惯、方法等呈现出了更多的多样性与不一致性。招生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我校招收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存在着参差不齐的多种层次,对近几年生源的中考成绩统计表明:成绩在500分以上的学生占不到1.7%,500—400分的学生占25%左右,399—300分的学生占41%左右,300分以下的学生占35%左右;对2011级学生语文、数学、英语中考成绩分析表明:语文(满分150分)平均97,最高分135分,最低分12分;数学(满分150分)平均62分,最高分129,最低分3分;英语(满分150分)平均56分,最高分143分,最低分25分。面对这样的生源,不考虑学生层次实际,一概地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一概地作同等要求,一概地一张试卷作定论,显然不符合学生能力发展多层次性的需要。因此,针对学生实际分层次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分层次教学的尝试势在必行。可以在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学科开展分层次教学的尝试,就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特点采用更符合他们发展的教学方法,实行行政班与教学班双重管理体制的分层次教学。实践证明这种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实施的分层次教学是行之有效的,能更好地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更好地在考虑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其优越性在于:
(一)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教师提出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从而加速各层次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分层教学的理念是教会全体学生,这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的理想境界。
(三)分层教学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
(四)分层教学可使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学法辅导等环节得到优化,更有针对性,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同时也减轻了学生负担,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便于提高学生能力,更好的适应未来,服务社会。
职业学校生源的文化基础和知识结构等个性特长呈现出多样化和层次性需要实施分层次教学。加强课堂管理和降低生源流失率需要实施分层教学。考虑学生发展方向而采取分层次教学、分类型培养,加强学生在专项技能方面的强化训练,形成技能特长,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对口就业率的必然需要。
“分层次教学”实践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学习动机,教学中引进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好奇心、责任感、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方法、导通阻滞点、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学生产生向上的动机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