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与《五月的矿山》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2245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是著名作家萧军(1907—1988)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中国煤矿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特别是在我国早期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史上)不可忽视的力作。
  萧军,辽宁省凌海市人。他当过兵,1929年开始文学创作。1934年春开始创作《八月的乡村》。鲁迅先生对此小说予以肯定,也指出了不足,并于1935年3月28日夜为此书作序。此后又于1936年4月16日著文驳斥张春桥对《八月的乡村》的不公正评论。
  萧军一生颇多坎坷。1938年第一次到延安,1942年第二次到延安。1943年受到牵连。1945年11月随军赴东北,1946年任东北大学鲁迅文学院院长。1948年入党。后受到批判。1958年又受到了批判,1966年“文革”后受到关押、批斗、抄家。1980年平反。
  《五月的矿山》的创作始于1951年6月4日,至1952年4月16日完成初稿,以后又修改、抄写,接洽出版。该书出版颇不顺利,过程曲折。据作家苗培时在《萧军奋笔〈五月的矿山〉》(见《苗培时系列文选·万盏红灯》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年12月版)一文披露,东北时期有“取消萧军作品发表权”的决定,两家出版社把稿子退回,令人无奈。“萧军迫不得已,只得把書稿送交周总理转给毛主席,请毛主席说话”。“过了约半年,中央文委主任习仲勋通知萧军:毛主席说了,你的稿子可以出版”。《五月的矿山》终于在1954年11月出版。1982年8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再次出版了《五月的矿山》,30万字,印23850册。
  《五月的矿山》是一部成功之作。该书以东北抚顺煤矿的发展为背景,歌颂了在党的领导下煤矿不仅获得了新生,而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热情歌颂了煤矿工人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献身煤炭事业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无私无畏、不惧艰险的革命意志。作者通过深厚的矿山生活体验、细腻的表现手法,塑造了煤矿工人的英雄群体形象,包括老一代矿工、新一辈矿工以及领导干部的一个个感人、动人的形象。不仅有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出色表现,也有矿山风情、矿工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情经历,这些都是小说的成功之处。小说的结尾是由于煤矿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不听取工人的意见,因而造成了悲惨的事故,工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深刻教训就是:官僚主义就是事故,是害死人的。对这些作者并不回避,而且如实直书,毫不掩饰。这正体现了萧军刚正直率、不信虚言的个人性格与创作风格。这一点是需要读者注意的。由于《五月的矿山》印量较大,找到该书比较容易,故在此不作文学评论。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萧军与煤炭是有缘的,有煤矿情结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矿工“是不懈地劳动的真正的人”,“我这个人同煤矿是有缘的”。
  煤缘一,就是1936年10月,“一个博山人约他去看看博山煤矿”,“借了一套窑衣就下井了”。如他所言:“那时的矿工往井上背煤不是走,而是用绳索拖着煤筐像蝎子一样往上爬。上井后看到一个没有双脚爬着讨饭的人。他的双脚是在井下受伤被医院锯掉的。于是我产生了联想,写了《四条腿的人》。人本来是两条腿,可是那个社会矿工受到非人的待遇”。(见成善一《活着要有点精神》作家出版社2011年12月版)这是他在煤矿的经历与感想,也是他1936年创作第一部煤矿小说《四条腿的人》的缘起。
  煤缘二,萧军曾被下放到抚顺煤矿,在那里安家落户。大约是在1948年末到1949年初,他在抚顺矿务局工会负责筹办资料室,一说是担任抚顺矿务局京剧团顾问。据《抚顺矿务局志》记载:1949年2月,他在抚顺矿务局创作组编辑油印的《说说唱唱》,每月一期。这段身处抚顺煤矿的历史,虽是所谓“错误”使然,但他却因祸得福,有了深入了解煤矿、全面接触煤矿工人的大好机会。煤矿是他创作的源泉、写作素材的“富矿”。正是这段难忘而大有收获的煤矿体验与深度了解,使他回京后用近一年的时间写出了《五月的矿山》这部煤矿小说名作。有人因此说他是新中国煤矿文学的奠基人。
  煤缘三,他大力支持煤矿文学事业。1982年在第一届煤矿文学讲习班上,他为煤矿学员讲课,生动的语言、爽朗的性格,博得大家好评。1984年3月,他又题词:“发展煤矿工人文艺,这是一条出路。”
  正因为如此,萧军和著名作家康濯、苗培时获得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特别贡献奖,是实至名归的事情。
  (2019年8月2日)
其他文献
一、 文体意识和两个问题  《主角》是不是《装台》的延续?《主角》的主角是谁?至少是带着两个疑问,我开始阅读作家陈彦新近出版的这部七十八万四千字的长篇小说。  为什么会有这些疑问?两年前,陈彦凭借长篇小说《装台》在当代文坛开嗓、亮相。2016年初,《装台》领跑“中国好书”和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装台》这出戏唱火了,陈彦“一书成名”。一年后,《主角》问世,同样写舞台,从传播学的角度,人们有理由认
期刊
我曾经不知道你是谁?  但我却莫名地把你等待  等你在高原  在一个虚空的地带  ……  我等你,没有别的目的  仅仅是一个灵魂  对另一个灵魂的渴望  ——吉狄马加《我在这里等你》  边疆人,外地人,啊,在这些地区无足轻重的人;来自谷地、高原和远离我们河岸的世界屋脊的人;嗅出征兆和缘由的人……啊,探寻者,啊,找到理由远走高飞的人,你们可别去贩卖更咸的盐  ——圣琼·佩斯《阿纳巴斯》  一、 诗歌
期刊
林文月曾撰文说她的选择和成就有很多偶然,始终是靠“直觉”。选择读中文系,是因为同学都报考外文系,她为了免俗涂改了志愿,被台大中文系录取。后来也曾尝试转系,被系主任台静农劝返。读完四年本科,林文月再入台大中文系研究所,从事古典文學研究。1969年,三十六岁的林文月获得去京都大学访学的机会。此次访学,林文月是为了撰写有关唐代文化对日本平安文坛影响的论文。与此同时,她接到林海音《纯文学》杂志的邀约撰写域
期刊
我把故乡弄丢了  多少次,夜深人静,我站在阳台上,远眺着东方,因为故乡就在东方。尽管我知道,我远眺的目光早已被城市里林立的高楼阻隔。  可我依然固执地远眺。我在想象着:此时的故乡,大概已同劳作了一天的乡亲们相拥着,酣然入梦了吧?  或许,此时的故乡,感受不到一个远方的游子对她的惦念!故乡的老屋,早已被窗外滚滚的车轮辗落在我支离破碎的梦境。  白天总是忙忙碌碌,常常冷落了远方的故乡。只有等到披着一身
期刊
一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已经把迟子建这部《候鸟的勇敢》看做是一部关于生命、命运或者宿命的小说。迟子建将一部小说置于中篇小说的框架内,一口气写到八万字,这是她五十多部中篇之中最长的一部,完全可以看得出作者的心力和用情之投入、执着。我想,迟子建之所以如此,一定是文体的容量,明显已经难以承载思想、精神和形象的意蕴及其叙事格局,使后者无法不凭借作家激情的叙述,冲破窠臼而从旧式文体中逃逸或涨溢出来,生成
期刊
卵 石  ——依靠感觉生存。  它感觉流水,  感觉其急缓及从属的年代,  感觉那些被命名为命运的船  怎样从头顶——驶过。  依靠感觉它滞留在  一条河不为人知的深处,  某种飞逝的力量  致力于创造又痴迷取消,并以此  取代了它对岁月的感受。  ——几乎已是一生。它把  因反复折磨而失去的边际  抛给河水,任其漂流并在远方成为  一条河另外的脚步声。  这首诗,我视之为胡弦诗学理念的诗性呈现,
期刊
工友们总爱把心爱的工服戏称为窑服,久而久之,窑服便成了我们对工服的昵称。  窑服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土里土气,与其他任何行业的工装都无法相比。千篇一律的款式彰显着特殊环境的特殊功能,蓝莹莹的色泽,厚实坚挺的棉布料,穿在身上有种板正坚挺的感觉。最耀眼的是,还未着身,双膝和臀部已经有了三块显眼的“大补丁”。  记得第一次领到窑服后,对这三块补丁横竖看着不顺眼,一时心血来潮,就把它們“请走”了。掌头王凤刚
期刊
1980年代初写诗至今,吕德安是少数持续专注书写自然和乡野,且未将自然滥情化的诗人。从儿时的马尾镇,到旅居美国时期的曼凯托小镇,再到回国后于福建北峰山上筑居,与自然的亲近不仅是吕德安习惯的生活方式,也是他的诗歌底色。不过,在长达三十多年的诗歌写作中,尽管书写对象几乎始终没有离开自然物象,但吕德安的创作形态、书写语调却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1980年代早期,是模仿洛尔迦的谣曲风格,包括《驳船谣》 《芦
期刊
听说作家萧军有个短篇小说《四条腿的人》。我就开始寻找此书,问了几个煤矿作家以及我认为可能知道情况的同志,均未果。也买了《萧军文集》等书,还是未能如愿。前几天我在成善一先生的《活着要有点精神》一书中见到他写的《再读〈四条腿的人〉》一文。此文写于2009年12月,说明他在2009年见过此书。于是与成老联系,在他女儿成艺丁的帮助下,有了线索。9月8日成老来电话讲:这篇小说收入在《中国大众创作文艺丛书》中
期刊
静、夜、思,将这三个独立的词首次联系在一起的应该是李白。我在年少时就知道了这一点,但并不清楚三者的准确关系,更不知其合成品除李白的《静夜思》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也就是说,我只知《静夜思》,却不知动词的思变成名词的思想是如何在静、夜产生出结果来。  思想是否真就是夜的产物?很少有人能理直气壮地下这个结论。我的确总想在静静的漆黑一片的晚上向着思想的深处逼近,宁静而漆黑的夜晚,到底是思想的媒介还是思想的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