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bs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诺曼说过:“我们期望学生学习,然而却很少教他们如何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解决问题,却很少教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这就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更要教给他们掌握知识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面对新课程标准与新理念,在平时数学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呢?
  
  一、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应用与发展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学生喜欢学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如果是他们身边的、熟悉的、常见的事例就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每一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诞生均有它的实际背景,所以教学时从实际入手,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概念,感悟新知识,学生的兴趣就会浓厚。
  比如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时,可以用熟悉的立定跳远的例子来理解,在不等式中用学生熟悉的天平说明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从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中引出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等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新知识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吸收新知识,而且也可以培养他们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的意识。
  
  二、实现以教师提问为主导向以学生提问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只有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真正体会到了知识的产生过程,才有可能对教材做出有意义的发现,才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教师亦步亦趋,毫无创新教学的胆量,如果学生冒然提出一个问题,教师生怕节外生枝,打乱自己的步骤,耽误时间。遇上这种情况,开明一点的老师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其实不作任何“纠缠”。有的老师却满心厌烦,说学生问题离奇、与教学无关,并告之“以后不要再胡扯”,弄得学生胆战心惊。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今天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在课堂上力求以教师提问为主导向学生提问为主的转变。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用结论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经过亲身实践,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掌握真正的知识技能。
  
  三、让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数学
  
  引导学生善于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开一些实践课,让他们走入社会去调查、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事实上也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大脑的整理,去发现数学问题、编写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实践,教师可以与学生更好地交流,与学生互通有无、集思广益、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合作友爱精神。
  比如在学习有关储蓄的计算方法后,布置作业:让每位同学走入银行,了解现在银行中的各档利息,再了解应扣除的利息所得税,然后自己编拟数学题,自己建模进行解决。也可让学生了解市场上的“甩卖”、“股票”、“住房建筑”、“台风预报”等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数学问题,而后在教师的启发和协作下,将某一现象化归为数学问题,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在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教师的协助下,呈现出更多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使知识真正具有了生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应更重视新理念、吸收新思想,重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或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乐意学数学,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其他文献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主动发展;可以
期刊
化学计算的复习,除要熟练掌握各类基本计算外,还要掌握一些化学计算的技巧,守恒法就是其一。守恒法就是以化学反应(或某一操作)过程中的某些守恒关系(如质量守恒、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等)作依据,从变中找不变,抓住不变量,建立等量关系,从而进行求解。  运用守恒法解决问题,既可以避免书写繁琐的化学方程式及分析繁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又可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这种方法已成为高考计算题的一种趋势。    一、分
期刊
高中物理是学生普遍认为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学生之所以怕学物理,除智力因素外,缺乏科学的、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高中物理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智力活动的过程与教师课堂教学的高效结合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现代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学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手段。对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物理课的课堂教学的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
期刊
跨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多媒体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正在逐步走向多媒体辅助的“屏幕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舒心,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明显提高。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一些数学概念和繁琐的数学公式,常常令学生
期刊
重力、弹力、摩擦力是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其中摩擦力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解答此类题需要有较高的分析能力,分析摩擦力不仅要熟悉运动和力的关系,也要有一定的方法做指导,这样才能快速而有效地分析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接触面粗糙、物体间相互挤压、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缺一不可,从中我们就可引申特例的解决方法:  ①“光滑”肯定没有摩擦力;  ②受力分析中接触面间没有“弹力”肯定没有摩
期刊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逐渐普及,出现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机房管理员,他们总是穿梭于上百台微机之间,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装系统、调试系统、装软件、杀毒、调试网络。周而复始,心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累”,然后的感觉就是“烦”。可是工作的性质就是这样的,笔者也在这样的情形下工作了几年,对计算机的各种故障及相应对策略有心得,同时摸索出了这样的一套“软硬兼施”的方法,省时又省力,希望能够给广大“管家”朋友
期刊
布置课余作业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效的语文作业可以检测学生课堂听讲能力和知识消化、巩固、运用能力,也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实行一刀切,设计的作业大多“以书为本”,是抄抄写写、机械重复的低效作业。长此下去,就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下、跟不上的现象,学生对完成作业提不起兴趣,失去了布置
期刊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师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它既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音乐教育的核心,更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提高感受与鉴赏能力、发展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人的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想象能使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能让无数科学家绽放出千万朵科学之花、结出千万颗智慧之果,也同样能使青春活力的中学生插上翅膀,形成创新能力。迪加斯说是“想象创造了科
期刊
高中物理难学,究其主要原因是知识覆盖面大,需要灵活的思维和抽象能力。另外在初高中衔接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使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其实,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物理习题种类很多,题型不断翻新,但其设计思想基本一致,即提供新材料,依据原有模型设计新的模型,以显示其物理本质。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扩大视野、加深理解、巩固知识,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
期刊
目前改革、变革、创新都是“点击率”较高的词汇,教育理论更是色彩纷呈,新课标、新课程……许多理念让人耳目一新。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教育在进步,新形势下回首传统教育理论,蓦然发现新旧理论之间具有传承关系,新理念继承、发扬了传统理论,传统理论在新背景下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试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工作中得到的体会,谈谈新理念下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