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诺曼说过:“我们期望学生学习,然而却很少教他们如何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解决问题,却很少教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这就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更要教给他们掌握知识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面对新课程标准与新理念,在平时数学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呢?
一、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应用与发展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学生喜欢学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如果是他们身边的、熟悉的、常见的事例就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每一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诞生均有它的实际背景,所以教学时从实际入手,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概念,感悟新知识,学生的兴趣就会浓厚。
比如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时,可以用熟悉的立定跳远的例子来理解,在不等式中用学生熟悉的天平说明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从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中引出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等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新知识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吸收新知识,而且也可以培养他们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的意识。
二、实现以教师提问为主导向以学生提问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只有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真正体会到了知识的产生过程,才有可能对教材做出有意义的发现,才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教师亦步亦趋,毫无创新教学的胆量,如果学生冒然提出一个问题,教师生怕节外生枝,打乱自己的步骤,耽误时间。遇上这种情况,开明一点的老师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其实不作任何“纠缠”。有的老师却满心厌烦,说学生问题离奇、与教学无关,并告之“以后不要再胡扯”,弄得学生胆战心惊。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今天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在课堂上力求以教师提问为主导向学生提问为主的转变。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用结论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经过亲身实践,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掌握真正的知识技能。
三、让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数学
引导学生善于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开一些实践课,让他们走入社会去调查、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事实上也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大脑的整理,去发现数学问题、编写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实践,教师可以与学生更好地交流,与学生互通有无、集思广益、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合作友爱精神。
比如在学习有关储蓄的计算方法后,布置作业:让每位同学走入银行,了解现在银行中的各档利息,再了解应扣除的利息所得税,然后自己编拟数学题,自己建模进行解决。也可让学生了解市场上的“甩卖”、“股票”、“住房建筑”、“台风预报”等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数学问题,而后在教师的启发和协作下,将某一现象化归为数学问题,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在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教师的协助下,呈现出更多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使知识真正具有了生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应更重视新理念、吸收新思想,重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或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乐意学数学,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面对新课程标准与新理念,在平时数学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呢?
一、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应用与发展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学生喜欢学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如果是他们身边的、熟悉的、常见的事例就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每一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诞生均有它的实际背景,所以教学时从实际入手,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概念,感悟新知识,学生的兴趣就会浓厚。
比如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时,可以用熟悉的立定跳远的例子来理解,在不等式中用学生熟悉的天平说明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从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中引出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等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新知识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吸收新知识,而且也可以培养他们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的意识。
二、实现以教师提问为主导向以学生提问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只有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真正体会到了知识的产生过程,才有可能对教材做出有意义的发现,才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教师亦步亦趋,毫无创新教学的胆量,如果学生冒然提出一个问题,教师生怕节外生枝,打乱自己的步骤,耽误时间。遇上这种情况,开明一点的老师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其实不作任何“纠缠”。有的老师却满心厌烦,说学生问题离奇、与教学无关,并告之“以后不要再胡扯”,弄得学生胆战心惊。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今天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在课堂上力求以教师提问为主导向学生提问为主的转变。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用结论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经过亲身实践,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掌握真正的知识技能。
三、让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数学
引导学生善于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开一些实践课,让他们走入社会去调查、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事实上也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大脑的整理,去发现数学问题、编写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实践,教师可以与学生更好地交流,与学生互通有无、集思广益、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合作友爱精神。
比如在学习有关储蓄的计算方法后,布置作业:让每位同学走入银行,了解现在银行中的各档利息,再了解应扣除的利息所得税,然后自己编拟数学题,自己建模进行解决。也可让学生了解市场上的“甩卖”、“股票”、“住房建筑”、“台风预报”等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数学问题,而后在教师的启发和协作下,将某一现象化归为数学问题,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在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教师的协助下,呈现出更多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使知识真正具有了生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应更重视新理念、吸收新思想,重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或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乐意学数学,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