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体划分的城市交通拥堵文化治理策略

来源 :大众汽车·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ue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比国内外大城市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在机动车保有量少于一些国外城市的情况下,我国的拥堵却更严重,应引起深思。本文将城市交通相关者划分为若干群体,分别分析其在城市交通中的行为,为剖析城市交通拥堵的文化成因提供了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群体致堵行为的文化表征,并提出文化视角下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策略。
  【关键词】 城市交通;群体划分;文化治理
  一、城市交通群体划分
  细分城市交通群体,旨在研究相关群体的行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其致堵行为的文化根源和治理策略。
  (一)城市交通参与者
  城市交通参与者是城市交通文明的载体。生活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城市交通的参与者,无论他们采用机动车、非机动车还是步行中的哪一种方式出行,都直接影响城市交通的运行状态,都体现出这个城市交通文化的发育程度。
  (二)城市交通管理者
  城市交通管理者是城市交通文化理念的创造者,他们制定的城市交通规则和管理行为方式都属于城市交通文化。城市交通参与者构成道路上朝向城市各个方向的无序的人流和车流,其必须由城市交通管理者通过管理行为理顺,以维护城市交通畅通。
  (三)城市发展规划者
  城市发展规划者影响未来城市交通拥堵的程度。既有的城市规划由城市形成至今的城市规划行为确定,虽然目前的城市规划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某些路段的拥堵,但城市布局改变难度极高。以史为鉴,城市规划者在规划未来城市时,需要在城市规划中提出适应城市交通需求新理念,引导城市交通合理分布,打造人类宜居的城市。
  (四)交通文化研究者
  城市交通文化是文化理念的延伸发展,需要交通文化研究者理清发展脉络,提出城市交通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人的精神内核和行为指引的一部分是如何形成、演变并影响交通参与者行为的,这是从文化视角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一环。加强文化研究,把交通文化纳入文化研究的范畴,对促进城市交通文明的实现大有裨益。
  二、各群体致堵行为的文化表征
  城市交通拥堵是各群体致堵行为背后的文化冲突,探究各群体致堵行为的文化表征,将其分门别类,有利于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研究的深入和治理对策的提出。
  (一)城市交通参与视角
  从自身的观察和媒体报道中,笔者发现,在一些拥堵路段,有些驾驶人变道加塞,抢道超车,导致行车秩序紊乱;更有甚者,有的驾驶人违法占用应急车道,给事故处理、伤员救助和路障清除带来极大不便。一些人的不文明、不礼让行为,更加剧了交通拥堵状况。在日本东京,城市道路上车辆也会排成长龙、缓慢行驶。但不同的是,他们的几条车道就几排车辆,基本行驶有序、事故率低,其交通文明更令人印象深刻。
  (二)城市交通管理视角
  城市交通出行法规是城市交通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交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代表的违章行为并未受到处罚和纠正,仅把它归为城市交通管理不到位或交通参与者交通素养不高是片面的,法规落实不力恰恰也反映了法规本身的问题,应该反思相关法规约束对象的文化背景,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条款以约束普遍违章却无纠正和处罚的行为。当然,城市交通标志标线不清楚、不易识别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它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并未引起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这也反映了城市交通文化在管理中的缺失。
  (三)城市规划视角
  城市规划也是一种文化,城市交通拥堵也是汽车文明和城市规划两种文化的碰撞。与我国城市的悠久历史相比,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高速增长的20年仅仅是时间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传统的以非机动车为主要交通工具造就的城市道路系统、商业系统和公共设施系统,一跃进入汽车时代必然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扑面而来的汽车时代推动城市规划的理念必须做出改变。
  (四)城市交通文化研究视角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具体到城市交通文化,却缺乏足够的研究。尤其是其受制于交通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影响,在我国高速的城市化和城市机动化背景下,更缺乏文化层面的研究分析,难以对城市交通良性发展提供支撑。
  三、文化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策略
  (一)法为基,"礼"至上
  目前,城市居民还没有形成汽车时代的出行习惯,我国城市还没有真正迈入汽车文明时代。如经济学家梁小民所述,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汽车梦,但关注汽车文明的人远比想实现汽车梦的人少得多。如果每个人都不关心汽车文明,汽车梦的实现就将是一场灾难,个人的理性行为将会导致社会的非理性状态。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3亿辆,大部分在城市中,若不从根本上解决汽车时代城市居民出行习惯养成,城市交通拥堵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的趋势不可逆转。
  汽车时代文明出行习惯的养成,必须以城市交通法规为基本规则,是不可随意逾越的红线。而制定适合市情的交通法规,应该成为城市交通文化研究的重点任务之一。"礼"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以"礼"约束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必须奠定"礼"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也是交通文化研究的方向之一。
  (二)强管理,显权威
  本为违章交通行为,却得不到纠正,中国式过马路等典型现象就不会消失,城市交通法规的权威性也无法树立。针对典型违章现象,交通管理部门需要深入调研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突出文化视角下的违章成因分析,让城市交通法规成为适合我国城市交通发展阶段、操作性强的法规。制定交通管理者执法规范,提高规范执法意识,强化城市交通秩序管理,对违反城市交通法规的行为给予及时、有效的纠正,彰显法规的权威性。
  (三)众联合,齐参与
  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跨越了单一部门的职责范畴和能力,需要从系统论角度去认识。体制决定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涉及职能不可能划归到一个部门之下,其治理必须采取多部门联合的方式,这一点早有共识。以部门分工协作方式治理如"九龙治水",其关键在于分工,而难点在协于作。各职能部门必然有职能分工,即使在共同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时有新的分工,这一分工也在其职权范畴内,由此形成各司其职却又相互依托、互为促进的一个治理体系。
  (四)规划引导,文化统领
  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不能只治标不治本,限号出行短期见效却非长久之计,而在城市规划理念和城市居民出行理念得不到改变的情形下,城市交通拥堵无法有效改观。我国城市规划的理念经历了古代的里坊制和街巷制模式,他们是农耕文明的展现,到20世纪初城市功能主义兴起,奠定了城市规模化扩张的基础,也成为城市交通拥堵的源头,我国城市规划仍处于这一阶段。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城市环境已成为规划首要考虑的因素,宜居城市理念开始成为主流,这也应是我国城市规划理念需要更新和借鉴的。
  需要正视的是,旧的观念和习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其不易发生改变。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必须用汽车时代背景下城市交通出行新文化作为统领,采用合适的方式将这一新文化注入城市居民的出行理念和习惯中,才能使城市交通拥堵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理。
  四、结语
  城市交通拥堵是人造成的,解决的关键还要依靠人。改变人的出行观念和出行方式,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而这里的人,不仅仅是交通参与者,还包括其他相关者。所以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必须跳出城市交通的限制,从文化角度提出顶层治理理念,并将之逐一落实,拥堵治理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沈培均.城市交通拥堵的文化根源[J] .综合运输,2009,(11).
  [2] 王蒲生.汽车文化之二 交通拥堵:全球性城市病[J] .世界知识,2001,(11).
  [3] 易汉文.车轮文化与交通拥挤[J] .城市交通,2007,(04).
  [4] 沈培均.围墙文化与城市交通拥堵[J] .综合运输,2011,(10).
  [5] 尹义尚.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研究评述[J] .企业文化,2013,(12).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的供给已从短缺转为总量过剩,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面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诸多困难,农民的合作就存在必然性。发展农业合作社不是否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而
学位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本文检查了充血性心肌病患者的自律神经功能并与对照组比较。记录生理和药理作用下的心率和血压,测量休息及生理作用高峰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缩。结果说明即使在疾病的早期
原本以为,只有我们这班曾经一起战斗的手足熟悉他,这些天从越来越多渠道,汇集起越来越多的回忆,哪怕是旧金山路遇的游客也能说出一二,原来他的感召力被严重低估.rn人面善变,
期刊
民营企业避税行为历来是理论界和实务界讨论的焦点。一方面,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市场化发展仍然不是很完善,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的建立与执
学位
对话教学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下的新形式。它要求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做到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为了使这种新式教育方法能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应用,对对话教学进行合理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不仅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稳健发展,而且在实现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许多重大而深远的变革。在
学位
陕西安康天宝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康公司)的前身是安康印刷厂,20世纪80年代初期,固定资产只有200多万元,职工300多人,以铅印为主,主要印制一般的图书和简单的商标、表格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