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年轻人的生意你做不了!

来源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m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企业如今都强调年轻人的重要性,将品牌年轻化视为企业的核心营销课题。然而,大多数企业的年轻化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
  在它们看来,所谓年轻化,无非是广告文案多用一些流行梗和热点词汇,请个小鲜肉代言,跨界个二次元IP,在抖音B站投个广告……以为这样年轻人就会爱上自己,别傻了。
  我见过不少企业一说做年轻人市场、“90后”营销,就开始诉求个性酷炫,找出几个弹吉他的、玩电竞的、搞说唱的、跳街舞的树为典型消费者,并在文案中倾诉他们是如何特立独行、坚持梦想,不被家人和世俗理解。
  拜托,这只是你假想出来的“90后”,并不是真实的“90后”。年轻人真正想要的,是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热爱的工作,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表面的酷炫、叛逆,再说已经逼近30岁大关的“90后”,面对996和高房价的考验,他们也个性不起来。
  很多品牌只是表面上摆出迎合年轻人的姿态,但是骨子里却充满傲慢。他们总是脸谱化年轻人,认为年轻人应该怎样,还在营销中告诉年轻人应当去做什么、应当如何思考,这恰恰违背了品牌年轻化的初衷。就像b站针对年轻人的广告《后浪》,引来的却是“70后”刷屏。
  另外,企业的年轻化,总是突出表现为表面的年轻化,广告视觉上的年轻化,但是在产品设计、品牌体验、营销推广上还是老一套。年轻化和品牌实质格格不入,完全是两张皮。如果说这就叫年轻化,那么我身体里的每一根骨头都在说:对不起,年轻人的生意你做不了!

以营养快线为例


  娃哈哈在2005年推出的营养快线,仅用了8年时间销量就突破200亿元,成为娃哈哈的超级大单品,很多中小学生甚至将营养快线当成早餐进行消费。但是在2013年达到创纪录的200亿元之后,近几年来营养快线节节败退,2016年,营养快线的销量就跌到了84亿元。
  衰落背后的原因无外乎消费升级、新一代年轻人崛起。多年来一成不变的营养快线,从原来的高端营养饮品变成现在的土气、廉价。面对一水的新晋网红饮料品牌,营养快线的产品设计落伍了,消费者审美疲劳了。
  2018年,营养快线开始年轻化:在瓶子上做文章,发布炫彩版包装;跨界推出限量版彩妆盘;在杭州、广州、武汉三地开设快闪店,打造“营养快线补色间”。同时,营养快线还推出一条态度视频,告诉年轻人面对外界的质疑,要用积极、勇敢、自我的态度去回应,产品诉求改成“你,足够出色”。
  个性化产品包装、跨界年轻人感兴趣的领域、快闪事件、态度文案等举措,包括此前营养快线赞助网游《梦幻西游》,这都算是品牌年轻化的标准做法。
  但是回到品牌本身,营养快线的瓶型依然是多年不变的四线小白领造型。
  品牌沟通一直聚焦产品功能层面,缺乏品牌内涵,没有树立个性形象和生活方式,“你足够出色”也不过是一个空洞无物的宣言文案,我实在很难相信这就是年轻人喜欢的品牌。



  特别是营养快线广告中老套的、一看就很假的职场、家庭、亲子等消费场景。到底哪个白领会举着营养快线进办公室打招呼啊?到底哪个妈妈会主动给孩子喝营养快线啊?还有什么情侣又会用营养快线示爱比心啊?
  场景式的广告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做法,但是营养快线这个融入场景的故事情节着实显得过于生硬。营养快线的品牌年轻化之路任重道远。

年轻人的追求,企业跟不上


  对于年轻化这件事来说,写social文案、玩跨界、请小鲜肉代言这些事好做,但是从根本上对品牌和产品实施年轻化,创造全新的品牌体验,对很多企业来说都是巨大挑战,这主要是基于四点原因:
  1.年轻人追求真实,品牌营销大多刻意
  今天的年轻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各大品牌竞相瞄准的目标消费群,而且他们从小就暴露在媒体轰炸的商业环境中,对广告早就习以为常。
  什么是广告,什么不是广告,他们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而很多企业明明在做广告,却还在那里装模作样,假装真实消费者的口吻来夸耀产品。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广告让消费者觉得很假,剧情很尬,完全走不到心里去。
  其实在一个商业时代,消费者自然理解有广告是正常的,企业方有自己的商业诉求是合理的。所以企业只需大大方方承认自己是在打广告,并以一种真诚、有趣的方式来和消费者进行沟通,消费者就会接受。
  如果企业方刻意遮掩,假装成消费者来强调“用了我的产品你就能走上人生巅峰”,或者生硬粗暴,还在像大力金刚丸一样自卖自夸“我的产品怎么怎么好”,对不起,这样的广告只会招致年輕人反感。
  所以《奇葩说》中,马东以一种真实、有趣的方式为冠名商口播广告,反而赢得年轻人的喜爱与追捧。企业营销假正经,用户反馈最无情。
  2.年轻人追求快,企业流程则很慢
  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年代,每天都有新的话题涌现,每天都有新的热点供人消费,一件社会事件不到两三天就会被人们忘诸脑后。在这种情况下,品牌营销必须跟上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像过去那种一条TVC投全年、一句主平面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比如2018年世界杯,不少品牌请梅西代言拍摄广告,结果阿根廷队早早被淘汰,而品牌方的梅西广告还在一直投放,于是梅西立刻被恶搞为“我是梅西,慌得一比”。
  其实企业应该在阿根廷出局时对广告投放迅速做出调整,或者说,早在请梅西时就应该想好胜负两种结果,提前做好预案。企业应对的滞后,将巨额明星代言变成一次网络恶搞。
  包括很多时候企业追热点也是这样。一个热点出来,市场部的执行人员或者代理公司将方案加班加点做完,然后上报给企业管理层一层层审批、一轮轮修改,等到方案定下来正式出街,热点都已经快结束了,黄花菜都凉了。   3.年轻人追求边缘,企业只想要主流
  假如两个“90后”同时站在你面前,大概他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只有年龄,而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完全不同。所以将目标消费者笼统地称为“90后”“00后”是没有意义的。今天的年轻人在网络上和真实生活中正在细分成无数个小群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小圈子,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偏好和态度,并由此衍生出无数种亚文化。
  汉服、lo服、Jk服完全不同,星战迷、漫威迷、三体迷、哈迷完全不同,蒸汽朋克、赛博朋克、克鲁苏、SCP基金会亦自不同。今天的年轻人已经微分,他们分散在一个个小众和边缘的圈子里。
  但是从商业上来讲,企业却是不愿意选择小众内容资源来做营销的,因为这样的资源有局限性,无法撬动大众消费群体。企业更倾向于使用主流资源、大众喜好的流行资源来做营销,比如像《乐队的夏天》,摇滚、朋克主流化才有企业愿意冠名赞助,企业自然不会请一个地下乐队来做营销。
  这样的营销逻辑当然是没问题的,但是当年轻人微分之后,基于大众流行资源的营销对年轻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是不足的,会让年轻人觉得品牌平淡如常,一点都不酷。
  4.年轻人追求随性,企业只想要掌控
  今天,多数企业在营销上依然延续了传统年代的中心控制式做法,它们对待消费者就像家长对待孩子一样,习惯了向消费者灌输信息,习惯了填鸭式广告,习惯了一遍遍念叨品牌信息以图消费者记住并钉入消费者大脑。
  企业习惯了家长制作风,但年轻人并不吃这一套,他们更愿意以一种平等和自由的方式和品牌玩在一起,跟随自己的内心指引与兴趣爱好参与品牌的营销活动,并对品牌内容进行二次创作。这往往会导致各种恶搞、恶趣味、无厘头内容的出现,而这并非企业想要看到的,也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品牌形象。
  但是营销要想引爆,却离不开消费者的参与和再创造。比如曾经引爆全网的“凡客体”,就是由一张恶搞郭德纲的海报点燃的。所以企业一定要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要怕消费者玩坏,不要一有点风吹草动就想着删帖关评论。
  很多企业在营销时虽然口口声声喊着消费者参与,但是消费者真的参与进来了,它们就担心消费者的行为偏离企业的既定营销路线,给品牌带来风险。于是它们不愿意开放营销的参与节点,并且给消费者的参与设下条条框框,种种限制,于是消费者就失去了兴趣。
  其实如果品牌内容有趣、社交机制成熟,今天的消费者很愿意跟品牌方一起玩。但这需要企业和消费者展开平等而真诚的对话,不要摆出一副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的姿态。品牌传播的要点是开放,而不是控制。

企业品牌年轻化的深层挑战


  更深入一点讲,企业在实施品牌年轻化过程中遇到的这些挑战,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
  1.企业并未真正站在消费者立场
  很多企业其实并不了解消费者,它们表面上看是to C的,实际上却是to B的。企业在商业过程中并未与消费者产生实际接触,和消费者发生交易交互的是经销商和零售终端。传统的消费者数据库,不过是一摞摞只标注有姓氏、性别、电话号码并积满灰尘的A4统计表格,企业亟须获取消费者数据并实现数字化。
  而且,企业不仅不了解消费者,也不真正关心消费者。它们只关注消费者是否购买自家产品,却不关心消费者内心在想什么,渴望什么又害怕什么,并不知道消费者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产品,产品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导致企业在做年轻化营销时,也往往是从甲方立场出发,只关注如何树立自己年轻化的形象,是玩social,还是做虚拟偶像,却并不关心如何创造年轻化的消费体验,给消费者创造耳目一新的体验。而这无疑使年轻化流于形象的表面功夫,万宁、屈臣氏今天遇到的困境就是如此。
  2.受限于企業文化和组织架构
  相当一部分企业的人员结构是这样的:老板是“60后”,高层是“70后”,中层是“80后”,基层是“90后”。譬如广告公司向甲方提案,做方案时沟通的是“90后”,方案对的是“90后”胃口,结果方案上报到“80后”那里被毙,改成围绕着“80后”的偏好做方案,然后方案上报到“70后”那里被毙。好不容易都搞定了,最后又因为方案不符合“60后”的审美和观念被毙。
  我们今天面临严重的代际断层,不同代际的消费者在观念、行为、生活方式上存在巨大鸿沟,相互之间缺乏理解。所以企业在实施品牌年轻化时,更应该放下身段,聆听年轻人的感受,听从公司基层员工的想法。可惜的是,很多企业的内部文化和价值观并不支持这一点。
  当一家企业的老板和高管还是“50后”“60后”“70后”,当一个企业的营销决策必须处处迎合中老年人的审美与观念,你觉得这个企业还能做什么年轻化?
其他文献
因樂评而走红的网易云音乐,也可能毁于乐评上。近日,网易云音乐由于歌曲评论区盛行一阵“抑郁风”,因此被调侃成“网抑云音乐”。这势必会给网易云音乐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品牌形象也会受到牵连。  针对这种情况,网易云音乐积极行动起来。8月3日,网易云音乐宣布开启“云村评论治愈计划”,从抚慰失意、抵制恶意、鼓励创意三个方面入手,维护社区良好的氛围。在抚慰失意方面,招募1W+的“治愈魔法师”,成立“云村治愈所
期刊
中国营销的环境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  当手机、汽车以型号和年代主打时,我们开始关注技术,关注功能、性能,而不再仅仅是品牌和市场运作。我们也开始思考,谁才是真正的“市场营销者”。华为、联想、海尔、格力、小米和BAT们,我们更多地知晓它们的掌门人,更多地知晓它们的核心竞争力。  相反,另外一些我们并不知道掌门人是谁、拥有多少技术优势的企业,却更多地创造“经典营销案例”。另外一个令营销界尴尬的现象是,中
期刊
七夕前,巴黎世家发布了2020年限量款“沙漏包”,包身正面以特別设计的中文字体印制了“我爱你”“你爱我”等系列表白文字。本是迎合中国市场的专属产品,却因其广告遭到了网友的“群嘲”。身着天空蓝、爱心粉服饰,手持大牌包包的模特站在类似乡村婚房电视墙的背景画面前深情凝望,并配上“我愿意接下来的日子包你满意”的土味情话……被网友评论“像是90年代城乡接合部不入流的摄影楼风格”的广告画面,其所呈现的浓浓乡土
期刊
玩法改变供需  一群人去旅游,遭遇劫匪。  劫匪说:恭喜恭喜,你们抓到抢劫红利了。我们推出了抢劫新规则,第一个交钱的只交100元,第二个200元,第三个300元,以此类推。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早交早划算。  于是,人们争先恐后交钱,相互推搡、争吵。  劫匪们开始出来维持秩序:那个大个,不要插队,那个穿绿衣服的,不要往前挤,老人、小孩,到这边来,哎!走路当心,注意安全。  一时间,秩序井然。  劫匪们
期刊
电商、社交电商、社区合伙人、新零售分流的时代,纯线下门店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传统门店转型的方向是“新店商”。新店商,线下流量、社群流量、网络流量,三大流量齐下,缓解了门店的流量荒。傳统门店转型的方向是“新店商”。新店商,线下流量、社群流量、网络流量,三大流量齐下,缓解了门店的流量荒。  新店商有门店,但不依赖门店,而是依托门店,“做透”门店。  所谓“做透”,就是线下、社群、网络三度空间打通,立
期刊
随着疫情的好转,国外陆续放开隔离政策,部分地区对居民外出已不做限制,人们纷纷加入到“放风”的队伍,结伴出行的也不在少数。最近,北半球宁静的海边亦恢复了往年的热闹欢乐。  虽然许多地方已经可以正常出游,但由于疫情并未完全消除,社交隔离还需要重视。冰淇淋品牌梦龙为此邀请艺术家合作,设计出三款时尚沙滩巾。作为梦龙#True To Pleasure#活动的一部分,三款定制沙滩巾既具有沙滩巾本来的实用性,又
期刊
在疫情期间,洗手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防護措施,并且要洗足30秒,以完全清除病毒和细菌,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于是英国化妆品品牌Lush推出了一款能自我定时的肥皂——被搓洗30秒才能彻底消化溶解。当手上的肥皂都变成泡泡,就意味着你差不多洗干净手了。这不仅为用户减少了自己计时的麻烦,而且也帮助用户养成一个好的洗手习惯。  在设计上,这款肥皂小巧轻便,只有口香糖大小,可以放包里、塞口袋里。Lush的这个创
期刊
商店与店商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两种不同形式的零售逻辑。  商店之店,店固定于特定地理位置;店商之商,商活跃于用户之间。店与商,有主动与被动之别。  商店,店是流量的核心,以店引流。客情决定用户黏性。店商,人是流量的核心,店有基础流量,人是流量主体。  现在正是要用店商,解商店之困。商店  千百年来,零售商业的场所都叫商店。  商店,即店铺。民间习惯,大者为店,小者为铺,是贸易活动的场所。酒店、饭店
期刊
一个人的承受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承受的压力太重,迟早有一天会被压垮。  美国的麻省Amherst学院进行过一项很有意思的实验,研究者在南瓜刚刚开始生长的时候用很多铁圈将其整个的箍住,以试验其在成长过程中到底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当初他们的预计是500磅,然而在实验的第一个月,小南瓜就承受了超过500磅的压力,到第二个月的时候承受的压力已经超过了2000磅,这时研究人员甚至不得不加固铁圈,以防南瓜皮
期刊
苹果公司想将iPhone打造成“身份证”  据AppleInsider网站报道,苹果公司想将iPhone打造成“身份证”,届时手机可取代护照、驾照和其他身份证明。在将于秋季发布的iOS 14操作系統中,将出现通过智能手机解锁汽车的功能。好利来× RIO合作推出微醺雪绒芝士  近日,好利来微信公众号宣布推出与RIO合作产品“微醺雪绒芝士”系列,包括乳酸菌伏特加、西柚伏特加与乐橘乌龙鸡尾酒3个口味。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