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ppkqp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也就是说,未来的教育不应当只是掌握单纯的知识,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意味着学校的教育教学需随着社会的需求而进行变革。作为最基础的语文教学,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因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须实施创新教学。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语文课堂以教师讲为主,进行知识的全程灌输。由教师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育过程;而学生始终受教师的支配和控制,被动地服从于教师,学什么、怎样学,学生自己没有主动权。这种不平等的教学关系,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权利,个性得不到张扬,渐渐地,学生学习积极性没有了,更谈不上学生的创造精神了。因此,在语文课上要造就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发现者,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在发现学习中,学生则更多的是处于主动地位。在发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得以突现,而学生天生好奇,喜欢探究、发现,很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发现什么,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善于见疑,敢于怀疑,不要盲从。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是不正确的,也要鼓励学生的这种精神,允许学生有保留意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或实施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这样学生自主意识会得到培养,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张扬,更可贵的是,在不断发现中,学生的创造欲会被激发出来,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试想,学生如果生活在“这也不准、那也不行”的课堂中,还能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吗?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见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推向创造性学习过程中去,同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见解,不能只按教师的理解或现成的答案来衡量和评判,毕竟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而学生常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羁绊,闪现出创造的火花。如果教师不鼓励或加以扼杀,那么刚闪现出来的创造火花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诚如柳斌同志所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的火花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雪化了变成水;有的说;雪化了变成泥巴,有个学生说,雪化了变成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根据标准答案,他要得零分的。”
  
  二、改变教学方式,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总是一厢情愿地滔滔不绝,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不管学生是否愿意学,学得如何,忽视了学生这个主体的存在。事实上,这样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其真正的教学意义。有些语文教师,怕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耽误教学内容,怕回答不出学生的提问而影响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搞“一言堂”,其实这样不但提高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目标、学生心智的需求和个性的差异,合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引导、组织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地思考和尝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在教师的引导、组织、启发下,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能体会到创造的成功,又能锻炼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教师在给学生的练习中,也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以多种思维的训练。可以选择有关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如同一题材的不同文章或是同一题目的不同文章的阅读,让学生进行多种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训练,这样既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也利于学生多种思维训练。课外练习也同样,如给“狐假虎威”这一成语故事分别续写三个不同结尾,其中一个必须符合成语的本来意思。这样的练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可以锻炼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如果学生能从逆向思维这一角度去思考,即“狐假虎威”不好,但“狐假虎威”保全了性命,是难能可贵的,也未尝不可。这样的练习是很值得让学生训练的。
  这样的思维训练还体现在一堂课的结束。一堂课的结束,不应该只让学生觉得“讲完了”,而应让学生知道“上面只是课堂内容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内容需要自己去感受、体验、领悟。”也就是说一堂课的结束,应该是留有供学生思考、探索、想象的空白,让学生有自我感悟、品味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拓展学生创新实践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以往的语文教学多侧重于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忽视了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仅靠单一课堂教育来传递信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渴求,也不能适应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的需要。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我们周围一切可为我们语文服务的教学资源,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中学语文。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认为:生活的来源在课堂,但主要还在课堂以外,在家庭社会。我们有必要且必须让学生走向生活,从生活中学语文,拓展语文学习和实践的空间,锻炼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教育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创新实践活动。”(许序修语)教师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发现、探究;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发挥学生的潜能;把学生的生活与课堂内学得的知识结合起来,赋予知识“新的生命”,产生出无穷的创新活力。
  语文课外活动具在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活动内容、形式、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师引导组织下的课外阅读、参观、浏览、访问、影视、多媒体等传媒手段的运用,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应该说是更高层次的创新了。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如何把语文学科的功能发挥得更好,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做出艰苦的努力,付出艰辛的劳动。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应该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其他文献
本文对<古诗十九首>的抒情主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将其主体情感区分为离别之情、失意之情和叹老之情,并探完了产生这类情感的根源、在抒情主体身上的表现和对人生态
近年来,我国农村越来越多的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镇相关领域从事二、三产业,但是,农村土地流转集中却十分缓慢,土地规模经营效应难以发挥,劳动力转移速度超过了土地集中的速度。从总体上看,由于非农产业就业不稳定,离土农民职业保障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论文从上述情况出发,分析了新世纪我国农村宏观政策目标应当是农地流转市场化,农民职业保障社会化以及农村经济长期增长。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促进土地流转与农民职业
访问数据库是软件系统的核心功能。文章基于微软.NET平台的ADO.NET技术设计了一个通用数据访问模型GDAM,以解决访问数据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规范数据访问过程,并给出部分代码
1概况我公司煤制气采用间歇式固定床煤造气装置,制气过程主要包括吹风、上吹、下吹、二次上吹、吹净五个阶段,其中吹风气无法使用,直接从烟囱放空.吹风气中ψ(CO)为7%左右,以
如何解决人才供需矛盾,职业教育如何定位,尚需要深入研究。论文分析了我国教育体系、职业标准及人才实现途径,探讨了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定位,提出了构建教育体系的建议。
鉴于目前国内原材料、动力价格上调,化肥价格下降的情况,一些大型化肥企业纷纷进行合成氨工艺原料路线的技术改造,以降低产品成本.介绍了岳阳煤气化合资厂以煤替代石脑油为原
高校体育教学中,建立"主导与主体"新型教学合作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起新型积极合作的师生关系,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
设计单位的档案蕴藏着大量的有用信息,存在着潜在的经济效益并可再生利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我国设计单位档案
我国是二个发展中大国,正经历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劳动力市场城乡间的制度分割在逐渐地解冻,技术分割(人力资本差异下劳动力市场的分层
根据中国石化集团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南化公司进行主辅分离,对其催化剂厂进行改制。世界催化剂行业巨头美国安格公司经过广泛市场调研,并购该厂成立了安格工艺技术(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