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加强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探究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人才培养的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學政治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关键,而思想教育又是政治教育的关键。所以,中学政治教育应把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特别是重点中学更应如此,更应对思想品德教育常抓不懈。
一、新时期的中学生思想道德概况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给新时期中学生的成长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高中生思想品德培养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培养要齐头并进,不可偏废。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的指导、道德情感的推动和道德意志的调节下,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的;道德行为反过来又可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加深丰富道德情感,促进道德意志的锻炼。
二、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形成的原因
(一)学校方面的因素:
学校教育培养的目标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品德被列为个才能之首。我们要教育学生什么是集体主义,教育他们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处事。可见,德育失衡危害之深,影响之大。若不改德育失衡之顽疾,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从何推行。
1、转变观念 建立机制。
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充分认识到开展德育工作对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要加强对教职工履行育人职责进行考核,也要把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2、加强教育 规范管理
要抓好下面几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二是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三是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五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人的个性发展必须反映社会的需要,但人的个性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所以必须提倡“我为人人”的崇高风尚。
3、环境熏陶 实践感悟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使青少年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班级文化、走廊文化、板报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思路,使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能激励人向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
(二)社会方面的因素
审美错位 监管不力,一部不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可以把中学生引向善恶颠倒、美丑不分、意志消沉。中学生上网人数越来越多。一些青少年沉溺网络,浏览不良信息,热衷网络游戏等,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社会的实践活动。
1、高度重视 建立机制
高度重视,建立机制,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具体是:(1)工作机制。把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2)保障机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场所免费或优惠向中学生开放,并鼓励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中学生文化设施的建设。(3)督导机制。按照党中央要求,成立督导机构,对各级组织部门以及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并对督导结果及时进行通报。
2、正面宣传 营造氛围
各种大众传媒、广播节目和电影产品,要创作、编辑、出版更多更好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多办一些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娱、体育、科技活动,为中学生提供最好精神食粮,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氛围。
3、清理整顿 净化环境
坚决取缔非法出版物市场,一是查封传播淫秽、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坚决打击各种无证经营和及盗版行为等。二是深入开展“网吧”专项整治。三是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开设歌舞厅、游戏厅等)努力净化中学生的成长环境。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互动,形成合力,才能更好促进中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三)家庭方面的因素:
在教育子女方法上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溺爱。比如有些父母为了孩子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全部的家务劳动都由父母代劳,对孩子一味迁就,有求必应。另一种是动辄打骂。一旦发现家长与孩子要求的目标过大,则动武力,这样往往使孩子产生严重的逆反抵触心理。由于一些家庭的不幸,父母的离异、再婚、外出打工等,这样不健全的家庭给孩子的关心与爱护也是不健全的。没有时间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对孩子的学习、精神世界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一些父母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行为不检点,夫妻之间常在孩子面前争吵打骂……,形象不佳,这些对孩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样的家庭环境往往容易使孩子效仿大人,沾染不良的行为习惯。教育相互为用、相辅相承、灵活运用、坚持不懈,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思想品质的素质质量,有效地服务于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三、 学生品德培养的方法
(一) 教育说服法
在思想品德培养的实践中,我经常采取“集体讲解法”、“个别谈话法”以及“集体讨论法”。结合具体事例,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我尽量以诚恳、耐心和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努力创设良好的谈话气氛,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前提下,针对一定的中心内容,或表扬,或批评,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二) 情感陶冶法
高中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适时的组织学生欣赏具有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影视片、诗歌朗诵会等,使学生受到艺术的陶冶。
(三) 实践锻炼法
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 在中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中,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贯彻“教育说服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化学生的道德意志,形成学生稳定的道德行为。
(四) 榜样模仿法
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四、如何加强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中学生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新时期中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和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网络,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为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只有我们每位教师引起重视,端正思想、改进教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并达到新教育理念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新时期的中学生思想道德概况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给新时期中学生的成长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高中生思想品德培养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培养要齐头并进,不可偏废。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的指导、道德情感的推动和道德意志的调节下,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的;道德行为反过来又可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加深丰富道德情感,促进道德意志的锻炼。
二、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形成的原因
(一)学校方面的因素:
学校教育培养的目标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品德被列为个才能之首。我们要教育学生什么是集体主义,教育他们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处事。可见,德育失衡危害之深,影响之大。若不改德育失衡之顽疾,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从何推行。
1、转变观念 建立机制。
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充分认识到开展德育工作对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要加强对教职工履行育人职责进行考核,也要把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2、加强教育 规范管理
要抓好下面几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二是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三是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五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人的个性发展必须反映社会的需要,但人的个性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所以必须提倡“我为人人”的崇高风尚。
3、环境熏陶 实践感悟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使青少年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班级文化、走廊文化、板报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思路,使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能激励人向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
(二)社会方面的因素
审美错位 监管不力,一部不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可以把中学生引向善恶颠倒、美丑不分、意志消沉。中学生上网人数越来越多。一些青少年沉溺网络,浏览不良信息,热衷网络游戏等,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社会的实践活动。
1、高度重视 建立机制
高度重视,建立机制,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具体是:(1)工作机制。把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2)保障机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场所免费或优惠向中学生开放,并鼓励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中学生文化设施的建设。(3)督导机制。按照党中央要求,成立督导机构,对各级组织部门以及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并对督导结果及时进行通报。
2、正面宣传 营造氛围
各种大众传媒、广播节目和电影产品,要创作、编辑、出版更多更好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多办一些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娱、体育、科技活动,为中学生提供最好精神食粮,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氛围。
3、清理整顿 净化环境
坚决取缔非法出版物市场,一是查封传播淫秽、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坚决打击各种无证经营和及盗版行为等。二是深入开展“网吧”专项整治。三是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开设歌舞厅、游戏厅等)努力净化中学生的成长环境。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互动,形成合力,才能更好促进中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三)家庭方面的因素:
在教育子女方法上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溺爱。比如有些父母为了孩子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全部的家务劳动都由父母代劳,对孩子一味迁就,有求必应。另一种是动辄打骂。一旦发现家长与孩子要求的目标过大,则动武力,这样往往使孩子产生严重的逆反抵触心理。由于一些家庭的不幸,父母的离异、再婚、外出打工等,这样不健全的家庭给孩子的关心与爱护也是不健全的。没有时间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对孩子的学习、精神世界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一些父母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行为不检点,夫妻之间常在孩子面前争吵打骂……,形象不佳,这些对孩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样的家庭环境往往容易使孩子效仿大人,沾染不良的行为习惯。教育相互为用、相辅相承、灵活运用、坚持不懈,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思想品质的素质质量,有效地服务于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三、 学生品德培养的方法
(一) 教育说服法
在思想品德培养的实践中,我经常采取“集体讲解法”、“个别谈话法”以及“集体讨论法”。结合具体事例,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我尽量以诚恳、耐心和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努力创设良好的谈话气氛,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前提下,针对一定的中心内容,或表扬,或批评,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二) 情感陶冶法
高中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适时的组织学生欣赏具有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影视片、诗歌朗诵会等,使学生受到艺术的陶冶。
(三) 实践锻炼法
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 在中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中,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贯彻“教育说服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化学生的道德意志,形成学生稳定的道德行为。
(四) 榜样模仿法
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四、如何加强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中学生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新时期中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和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网络,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为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只有我们每位教师引起重视,端正思想、改进教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并达到新教育理念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