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科学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学科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其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习兴趣;高效课堂;社会责任感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对科学学科不够重视,没有专门的科学教师,导致教师专业性较低,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不少老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既没有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对学科内容根本无法理解,更谈不上掌握,学习质量不高。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怎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呢?
一、 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正确处理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只有真正钻研课程标准,充分领会和掌握《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中才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不断地创新。教师研究并吃透了教材,才能真正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抓住教学重难点,找准活动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时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首先要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析理解,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出每一章节、每一课时的具体知识点。
二、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共同作用和发展的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要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素质,就要有科学、合理、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作为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因此,善于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问的精神氛围,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是每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一个必要考量。教学设计前,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熟悉教材,把握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对教学内容良好的把握,便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着力难点,阐释疑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把教材规定的内容有条理地让学生掌握熟练了,学会应用了。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知道哪些知识点是必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的,哪些知识点是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的,还有哪些知识点是应该让学生基本了解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从而实现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收获的目的。
三、 转换教学观念,倡导探究式学习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探究活动、拓展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创造充分的探究机会和条件,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发现、探索、思考、总结。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科學态度并应用于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中,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要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科学探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如何搞好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探究活动要符合学科特点,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为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爱好。探究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
其次注重完善探究活动过程。首先教师应在探究活动前进行指导:学生在开始活动前,教师要就活动过程中的操作要领,仪器的使用方法,试剂的用量及添加顺序,以及活动的成败关键等方面的提示或说明。也可以做示范操作,或针对性提醒,提要求,或提出几个与活动内容有关的问题,供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一般来说,活动前指导不宜过长,过细,过多,要抓住要点,突出重点。其次应加强探究中的指导。活动过程中有时由于条件控制不够好,学生常遇到困难或由于不规范的操作,从而得不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实验现象。这时教师的指导极为重要,若不及时予以帮助,很可能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自卑心理,而失去了继续活动的信心及兴趣。最后应做好探究活动后的指导,这种指导是教师根据活动的目的,结合活动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发展学生智力能力及探究技能有关的问题,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时语言措辞要恰当,评价要得体,批评不宜太尖锐,表扬不能太夸张。要使受批评的学生觉得稍有改进就会做得更好,使受表扬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在科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只要正确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领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深切体会到科学学习的无穷乐趣,也会越来越喜欢我们的科学课!
参考文献:
[1]何丽.激发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5(3):53.
作者简介:
龙云林,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三溪镇小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习兴趣;高效课堂;社会责任感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对科学学科不够重视,没有专门的科学教师,导致教师专业性较低,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不少老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既没有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对学科内容根本无法理解,更谈不上掌握,学习质量不高。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怎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呢?
一、 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正确处理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只有真正钻研课程标准,充分领会和掌握《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中才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不断地创新。教师研究并吃透了教材,才能真正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抓住教学重难点,找准活动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时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首先要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析理解,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出每一章节、每一课时的具体知识点。
二、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共同作用和发展的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要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素质,就要有科学、合理、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作为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因此,善于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问的精神氛围,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是每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一个必要考量。教学设计前,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熟悉教材,把握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对教学内容良好的把握,便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着力难点,阐释疑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把教材规定的内容有条理地让学生掌握熟练了,学会应用了。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知道哪些知识点是必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的,哪些知识点是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的,还有哪些知识点是应该让学生基本了解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从而实现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收获的目的。
三、 转换教学观念,倡导探究式学习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探究活动、拓展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创造充分的探究机会和条件,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发现、探索、思考、总结。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科學态度并应用于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中,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要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科学探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如何搞好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探究活动要符合学科特点,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为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爱好。探究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
其次注重完善探究活动过程。首先教师应在探究活动前进行指导:学生在开始活动前,教师要就活动过程中的操作要领,仪器的使用方法,试剂的用量及添加顺序,以及活动的成败关键等方面的提示或说明。也可以做示范操作,或针对性提醒,提要求,或提出几个与活动内容有关的问题,供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一般来说,活动前指导不宜过长,过细,过多,要抓住要点,突出重点。其次应加强探究中的指导。活动过程中有时由于条件控制不够好,学生常遇到困难或由于不规范的操作,从而得不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实验现象。这时教师的指导极为重要,若不及时予以帮助,很可能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自卑心理,而失去了继续活动的信心及兴趣。最后应做好探究活动后的指导,这种指导是教师根据活动的目的,结合活动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发展学生智力能力及探究技能有关的问题,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时语言措辞要恰当,评价要得体,批评不宜太尖锐,表扬不能太夸张。要使受批评的学生觉得稍有改进就会做得更好,使受表扬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在科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只要正确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领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深切体会到科学学习的无穷乐趣,也会越来越喜欢我们的科学课!
参考文献:
[1]何丽.激发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5(3):53.
作者简介:
龙云林,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三溪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