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学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相关活动的调研分析,提出在我国高校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需要建立系统完善的培养体系。培养体系包括四段式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阶段式考核扶持实践体系设置,注重工程实践和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合作体系设置。通过科学的理论知识培养打造学生创新思维,结合校企协作的资金支持和实践条件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最后通过企业对接将有潜力的成果和计划付诸实现,构建了系统的培养体系,为高校职业化转型大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 培养体系 产学研合作 职业化转型
一、高校创新创业培养的背景
未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中,50%的高校将向职业化教育转型,作为职业教育的特色毕业生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优秀的工程意识。目前国内高校广泛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是符合改革的理念,具有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正是职业教育下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使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意义。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转变思想,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同时毕业生也可以成为创造就业机会的群体,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当学生离开校园自主创业,将缓解今天的就业问题和就业压力。同时利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契机,也可以更好地提升高校的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在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储备,学生的培养过程将充分接触学校多专业教学资源。通过这个过程也将融合高校的教学资源,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效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1.课程建设
经过研究和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适合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作为课程属性。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目标是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公共选修课的依据,同时此类课程同样也是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创新创业公共选修课的结构建设,利用创新思维的基础知识教育、相关创业的职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不同兴趣和研究分专业针对性知识教育、创新和创业统一融合的四段式教育结构。同时辅助相关的实践课程和相应的项目资助,完善针对学生培养的体系性架构,丰富学生管理,经营,协调调度等方面的经验阅历,增强创新创业的能力。在授课方式上,采用教师,学生和企业主管三方面共同参与的形式。由高校教师负责理论部分讲授和经典案例分析,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邀请企业主管进入课堂,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让学生对科学理论,自身想法,社会环境和企业需求的统一有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理论教学课堂为学生构建贴合实际具有指导意义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基础。
2.实践培养
高校的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不仅要设立公选课普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科学系统,完善强大的创新创业实践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理论先导之后,通过学校,省市,国家举办的各级创新创业大赛中,依托高校的专业优势和实践资源,让学生开展自主创新的实践。同时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为学生创业提供相关保障及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需要从社会需求和行业特点出发,结合自身的兴趣和想法,综合考虑相关环境条件,投身于项目和创立企业的过程中,通过锻炼掌握创新创业中的规律和方法,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在实践体系构建的方法上,为了避免出现一次性投入之后产生的浪费,针对学生的项目扶持应采取阶段性的资助方式,设立项目之初制定好相应的阶段考核目标。通过阶段式考核避免了学生项目易出现的半途而废的情况,同时对学生实践培养有了相应的激励措施。
3.产学院合作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点和价值实现方式,是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优秀的创业能力得到转化,对此我国高校由于体制问题并不具备相应的扶持能力。为了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价值最大化,高校需要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实现。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上建议采用双向选择的形式建立相关的合作关系,企业作为高校的长期校外培训实践基地,高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分批次到相应的企业岗位实习锻炼,掌握企业的运营规律,了解企业的文化精神,针对运营和技术环节发现问题展开研究。同时校企协议,企业可以优先选择优秀的学生签订相关协议,无论是就业还是创新创业的相关成果,都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在项目研发方面,需要高校教师作为主导,引领学生逐步熟悉环境,进行相关训练,然后针对企业的需求让学生独自展开研究,争取成果转化。在校企合作深层次延伸,可以通过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相关的实习实训,将企业一线专业人员引入学生的课程教学中,设立“双师型”培养模式,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成绩的判定。在相关实践环节的内容设定上,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相关需要,设定相关的设计和实习题目,通过现场有挑战性和可开发性的题目,可以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为企业也可以做出相应的帮助。在成果转化方面,要设定合理合法的管理规定,高校、企业和学生有法可依,有据可行。在学生成果最终转化方面,效益需要合理分配,风险共担。经过多年的实验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在企业转化,不仅可以为企业、高校和学生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今天职业化教育高校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
三、案例分析
研究对象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1年入学本科生,利用上述的培养体系针对学生展开教育。理论教学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在大一期间展开相关的课外兴趣小组,由相关老师进行授课培训。利用学校的实验实习场地,结合专业知识,针对新能源行业中的储能设备展开研究,设计了大容量蓄电池的控制设备。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首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技文献并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参加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论文类第一名。同时鼓励学生进入企业锻炼实习,然后将自己的创新产品进行包装,形成完善的企业创业理念,参加国家挑战杯比赛,辽宁瑞枫新能源科技公司的企划项目,获得了二等奖。上述案例证明,本文所提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科学合理,适用于高校情况的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推广。
四、小结
在我国高校职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建设的重点。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传统的就业方式已经很难解决就业压力。培养具有竞争力,可以独立创业的学生必将成为未来高校的发展方向。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不能单单靠学生自身的热情和努力,需要学校设置相应成熟的培养体系,通过理论课程,实践体系,校企合作等一系列措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业能力。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 培养体系 产学研合作 职业化转型
一、高校创新创业培养的背景
未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中,50%的高校将向职业化教育转型,作为职业教育的特色毕业生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优秀的工程意识。目前国内高校广泛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是符合改革的理念,具有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正是职业教育下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使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意义。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转变思想,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同时毕业生也可以成为创造就业机会的群体,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当学生离开校园自主创业,将缓解今天的就业问题和就业压力。同时利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契机,也可以更好地提升高校的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在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储备,学生的培养过程将充分接触学校多专业教学资源。通过这个过程也将融合高校的教学资源,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效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1.课程建设
经过研究和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适合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作为课程属性。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目标是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公共选修课的依据,同时此类课程同样也是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创新创业公共选修课的结构建设,利用创新思维的基础知识教育、相关创业的职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不同兴趣和研究分专业针对性知识教育、创新和创业统一融合的四段式教育结构。同时辅助相关的实践课程和相应的项目资助,完善针对学生培养的体系性架构,丰富学生管理,经营,协调调度等方面的经验阅历,增强创新创业的能力。在授课方式上,采用教师,学生和企业主管三方面共同参与的形式。由高校教师负责理论部分讲授和经典案例分析,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邀请企业主管进入课堂,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让学生对科学理论,自身想法,社会环境和企业需求的统一有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理论教学课堂为学生构建贴合实际具有指导意义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基础。
2.实践培养
高校的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不仅要设立公选课普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科学系统,完善强大的创新创业实践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理论先导之后,通过学校,省市,国家举办的各级创新创业大赛中,依托高校的专业优势和实践资源,让学生开展自主创新的实践。同时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为学生创业提供相关保障及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需要从社会需求和行业特点出发,结合自身的兴趣和想法,综合考虑相关环境条件,投身于项目和创立企业的过程中,通过锻炼掌握创新创业中的规律和方法,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在实践体系构建的方法上,为了避免出现一次性投入之后产生的浪费,针对学生的项目扶持应采取阶段性的资助方式,设立项目之初制定好相应的阶段考核目标。通过阶段式考核避免了学生项目易出现的半途而废的情况,同时对学生实践培养有了相应的激励措施。
3.产学院合作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点和价值实现方式,是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优秀的创业能力得到转化,对此我国高校由于体制问题并不具备相应的扶持能力。为了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价值最大化,高校需要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实现。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上建议采用双向选择的形式建立相关的合作关系,企业作为高校的长期校外培训实践基地,高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分批次到相应的企业岗位实习锻炼,掌握企业的运营规律,了解企业的文化精神,针对运营和技术环节发现问题展开研究。同时校企协议,企业可以优先选择优秀的学生签订相关协议,无论是就业还是创新创业的相关成果,都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在项目研发方面,需要高校教师作为主导,引领学生逐步熟悉环境,进行相关训练,然后针对企业的需求让学生独自展开研究,争取成果转化。在校企合作深层次延伸,可以通过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相关的实习实训,将企业一线专业人员引入学生的课程教学中,设立“双师型”培养模式,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成绩的判定。在相关实践环节的内容设定上,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相关需要,设定相关的设计和实习题目,通过现场有挑战性和可开发性的题目,可以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为企业也可以做出相应的帮助。在成果转化方面,要设定合理合法的管理规定,高校、企业和学生有法可依,有据可行。在学生成果最终转化方面,效益需要合理分配,风险共担。经过多年的实验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在企业转化,不仅可以为企业、高校和学生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今天职业化教育高校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
三、案例分析
研究对象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1年入学本科生,利用上述的培养体系针对学生展开教育。理论教学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在大一期间展开相关的课外兴趣小组,由相关老师进行授课培训。利用学校的实验实习场地,结合专业知识,针对新能源行业中的储能设备展开研究,设计了大容量蓄电池的控制设备。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首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技文献并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参加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论文类第一名。同时鼓励学生进入企业锻炼实习,然后将自己的创新产品进行包装,形成完善的企业创业理念,参加国家挑战杯比赛,辽宁瑞枫新能源科技公司的企划项目,获得了二等奖。上述案例证明,本文所提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科学合理,适用于高校情况的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推广。
四、小结
在我国高校职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建设的重点。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传统的就业方式已经很难解决就业压力。培养具有竞争力,可以独立创业的学生必将成为未来高校的发展方向。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不能单单靠学生自身的热情和努力,需要学校设置相应成熟的培养体系,通过理论课程,实践体系,校企合作等一系列措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业能力。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