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以诗人的情怀,用生动的文字记录满乡党员电教工作发展的点滴;他以睿智的哲思,用影像的力量感染全县党员群众的心灵。他,就是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党员电教中心副主任王永新。
“此中有真伦”
“莫道电教微,此中有真伦。我言钟如是,何事不相能。”(《电教感怀》)
王永新是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党员电教工作的拓荒人。2004年7月,他被借调到县委组织部,成为全县唯一的一名党员电教工作者。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同行请教,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从那时起,电教中心的摄像机成了王永新形影不离的“老伙计”。每到周末,他总是扛着摄像机四处转悠,爬山拍日出,下田拍耕作……那段日子,他仿佛着了魔,满脑子的“推、拉、摇、移”。很多朋友劝他:“电教中心就你老哥一个,享享清闲多好,瞎折腾啥劲嘛?”可王永新说:“组织上派我来不是吃白饭的,既然做了就要弄出点名堂。”为了提高审美层次,丰富制片理念,平时很少看电视的王永新还成了“电视迷”。内行看门道,在他的家里有一摞记事本,上面详细记录了很多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的整体创意、剪切手法和镜头运用等技巧手段。王永新把它们称作“电视笔记”。
由于青龙县的党员电教工作起步较晚,加之财政紧张,电教中心一直没有购置非线性编辑机,后期制作无法独立完成。王永新虽然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软件,但仅仅局限于制作简单的电子相册和Flash动画,与专业制片相去甚远。
2004年末,县里准备摄制一部反映组织部全面工作的专题片,片子的编辑制作交由县职教中心电教室负责。王永新把脚本和影像素材送过去后,职教中心的人要他把素材带的内容记录留下,做完了通知他。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哪能轻易放过呢?王永新灵机一动,说:“我刚入行,没经验,素材带没有做记录,但是里面的内容我熟,让我帮着打个下手吧。”就这样,王永新得以第一次亲历整片制作的全过程。从视频采集到剪切处理,从特效运用到压缩刻盘,他用心地学习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每天下班前王永新总会买几样干果请大家吃,说是代表部里“犒劳”各位。随后他都主动要求留下收拾房间,其实是为了找机会在编辑机上练习实践操作。一次试着录入一段同期声,王永新不知不觉就干到了第二天清晨。职教中心的同志来上班时,发现他还在那儿忙活着,调侃道:“你这哪是打下手啊,明明是偷师嘛。”王永新指了指桌子上的瓜子,笑笑说:“我可是交了‘学费’的。”
“深更不觉日初曦”
“深更不觉日初曦,键盘声落晓倦催。剪裁渲染片成定,惬到梦里几绽回。”(《赶片达旦》)
作诗讲求字斟句酌,对于拍片质量,王永新的要求也近乎苛刻。从创意构思到脚本撰写,从组织拍摄到后期制作,都要做到一丝不苟。
2004年9月,王永新多次前往地处偏远的马圈子村,拍摄反映“强村工程”的专题片《枥马奋蹄奔小康》。一次,为了拍摄该村富裕起来后整洁美丽的村貌全景,王永新选取了村北一座临河的峭壁作为取景的制高点。村干部说:“那山崖子陡得很,过去有人上山采草药掉下来摔死了,还是别上去了。”可王永新认为这样一组俯瞰的镜头最能够反映全片的主旨,硬是背着几十公斤重的器材爬了上去。上山容易下山难。拍摄完毕后,当他下到半山腰时脚下突然一滑,斜挎在肩上的摄像机跟着向下翻转,眼看就要撞上山石,王永新本能地伸出右手护住机器,整个人扑倒在岩石上。情急之下,他用左手拽住了一根针刺密布的荆棘,鲜血霎时染红了四周的杂草。看着扑落落的碎石在水面上溅起的层层涟漪,王永新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好险!这要是跌下去,机器和里面的资料就都毁了。
2007年的全市县、区委书记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报告会上,青龙县委书记的党建述职获得一致好评,其中述职专题片《筑就发展的基石》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为了使这部工作片摆脱枯燥说教的俗套,王永新亲自深入到工厂和农村采访、拍摄,搜集了丰富的素材。述职会前两天,他把成片上报审查时,领导又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搞电教的人都知道,制片不同于写文字材料,一处有变动,整部片子都要重新剪辑编排,而此时距离述职会召开只有两天了。困难面前王永新没有打退堂鼓,他向领导保证:一定按时完成任务。四十多个小时,王永新连续奋战在机房里,一帧一帧地接画面,逐字逐句地配同期,整部片子完成送审时,已经是第三天凌晨两点钟了。审查通过后,王永新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三岁的女儿看盯他的脸,天真地问:“爸爸,你怎么学大熊猫画了黑眼圈啊?”
“一网相通四海融”
“一网相通四海融,党心未泯向旗红。异乡应晓家乡事,温暖自知意浓浓。”(《感于网络党支部建立》)
青龙县有1100多名流动党员长期在外务工。如何避免这部分党员的边缘化,王永新想到了利用网络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2005年5月,他放弃了五一长假的休息时间,着手筹建“网络党支部”。为了丰富服务功能,王永新连续三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设计出了 “支部书记办公室”、“支部党校”、“党员服务中心”等17个功能专题;为了方便外出务工人员与家人沟通,王永新特别为他们设置了互动平台,传递彼此的牵挂。很多流动党员反映道:“‘网络党支部’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党组织的关怀,还能让我们及时了解家里的情况。县委组织部想得可真周全啊!”
王永新精心构建的“网络党支部”给身在异乡的游子送去家的温暖,可是对于自己的家人,他却常常疏于照顾。
王永新的妻子在乡下的中学任教,看护女儿的担子就落到了他一个人肩上。一天傍晚快下班时一名外地党员从网上发来信息,十万火急地向网络党支部求助,寻找家住肖营子镇白家店村的哥哥有急事。王永新匆匆把女儿送回家,就亲自下村帮助联系。回到家已是深夜,王永新发现女儿蜷缩在地上,脸颊通红、呼吸急促、全身抽搐。他赶紧将孩子送到医院。医生说小孩是因为受凉引起高烧,没有及时诊治才导致现在这个样子。在医生的抢救下,女儿很快醒了过来,烧也慢慢退了。得知消息的妻子从二十多公里外的中学赶到医院,抱住女儿放声大哭,埋怨王永新只知道为别人的事操心,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看着委屈的妻子和病弱的女儿,王永新充满了愧疚,可谁让咱是个电教人呢,广大党员群众的需要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几年来,王永新撰写的《浅谈党员电教片制作》、《党员电教片表达观念刍议》、《组织工作与网络沟通》等五篇理论文章先后在《河北党员电教》杂志上发表。它们浸透着王永新的心血和汗水,也凝结着他对电教工作的赤诚之情。
甘苦自知,青春无悔。王永新默默耕耘在党员电教工作的沃土上,用澎湃的诗情捧出心中的热忱,装点前行的人生。
(作者分别为秦皇岛市电教中心干部、青龙县委组织部干部)
“此中有真伦”
“莫道电教微,此中有真伦。我言钟如是,何事不相能。”(《电教感怀》)
王永新是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党员电教工作的拓荒人。2004年7月,他被借调到县委组织部,成为全县唯一的一名党员电教工作者。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同行请教,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从那时起,电教中心的摄像机成了王永新形影不离的“老伙计”。每到周末,他总是扛着摄像机四处转悠,爬山拍日出,下田拍耕作……那段日子,他仿佛着了魔,满脑子的“推、拉、摇、移”。很多朋友劝他:“电教中心就你老哥一个,享享清闲多好,瞎折腾啥劲嘛?”可王永新说:“组织上派我来不是吃白饭的,既然做了就要弄出点名堂。”为了提高审美层次,丰富制片理念,平时很少看电视的王永新还成了“电视迷”。内行看门道,在他的家里有一摞记事本,上面详细记录了很多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的整体创意、剪切手法和镜头运用等技巧手段。王永新把它们称作“电视笔记”。
由于青龙县的党员电教工作起步较晚,加之财政紧张,电教中心一直没有购置非线性编辑机,后期制作无法独立完成。王永新虽然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软件,但仅仅局限于制作简单的电子相册和Flash动画,与专业制片相去甚远。
2004年末,县里准备摄制一部反映组织部全面工作的专题片,片子的编辑制作交由县职教中心电教室负责。王永新把脚本和影像素材送过去后,职教中心的人要他把素材带的内容记录留下,做完了通知他。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哪能轻易放过呢?王永新灵机一动,说:“我刚入行,没经验,素材带没有做记录,但是里面的内容我熟,让我帮着打个下手吧。”就这样,王永新得以第一次亲历整片制作的全过程。从视频采集到剪切处理,从特效运用到压缩刻盘,他用心地学习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每天下班前王永新总会买几样干果请大家吃,说是代表部里“犒劳”各位。随后他都主动要求留下收拾房间,其实是为了找机会在编辑机上练习实践操作。一次试着录入一段同期声,王永新不知不觉就干到了第二天清晨。职教中心的同志来上班时,发现他还在那儿忙活着,调侃道:“你这哪是打下手啊,明明是偷师嘛。”王永新指了指桌子上的瓜子,笑笑说:“我可是交了‘学费’的。”
“深更不觉日初曦”
“深更不觉日初曦,键盘声落晓倦催。剪裁渲染片成定,惬到梦里几绽回。”(《赶片达旦》)
作诗讲求字斟句酌,对于拍片质量,王永新的要求也近乎苛刻。从创意构思到脚本撰写,从组织拍摄到后期制作,都要做到一丝不苟。
2004年9月,王永新多次前往地处偏远的马圈子村,拍摄反映“强村工程”的专题片《枥马奋蹄奔小康》。一次,为了拍摄该村富裕起来后整洁美丽的村貌全景,王永新选取了村北一座临河的峭壁作为取景的制高点。村干部说:“那山崖子陡得很,过去有人上山采草药掉下来摔死了,还是别上去了。”可王永新认为这样一组俯瞰的镜头最能够反映全片的主旨,硬是背着几十公斤重的器材爬了上去。上山容易下山难。拍摄完毕后,当他下到半山腰时脚下突然一滑,斜挎在肩上的摄像机跟着向下翻转,眼看就要撞上山石,王永新本能地伸出右手护住机器,整个人扑倒在岩石上。情急之下,他用左手拽住了一根针刺密布的荆棘,鲜血霎时染红了四周的杂草。看着扑落落的碎石在水面上溅起的层层涟漪,王永新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好险!这要是跌下去,机器和里面的资料就都毁了。
2007年的全市县、区委书记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报告会上,青龙县委书记的党建述职获得一致好评,其中述职专题片《筑就发展的基石》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为了使这部工作片摆脱枯燥说教的俗套,王永新亲自深入到工厂和农村采访、拍摄,搜集了丰富的素材。述职会前两天,他把成片上报审查时,领导又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搞电教的人都知道,制片不同于写文字材料,一处有变动,整部片子都要重新剪辑编排,而此时距离述职会召开只有两天了。困难面前王永新没有打退堂鼓,他向领导保证:一定按时完成任务。四十多个小时,王永新连续奋战在机房里,一帧一帧地接画面,逐字逐句地配同期,整部片子完成送审时,已经是第三天凌晨两点钟了。审查通过后,王永新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三岁的女儿看盯他的脸,天真地问:“爸爸,你怎么学大熊猫画了黑眼圈啊?”
“一网相通四海融”
“一网相通四海融,党心未泯向旗红。异乡应晓家乡事,温暖自知意浓浓。”(《感于网络党支部建立》)
青龙县有1100多名流动党员长期在外务工。如何避免这部分党员的边缘化,王永新想到了利用网络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2005年5月,他放弃了五一长假的休息时间,着手筹建“网络党支部”。为了丰富服务功能,王永新连续三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设计出了 “支部书记办公室”、“支部党校”、“党员服务中心”等17个功能专题;为了方便外出务工人员与家人沟通,王永新特别为他们设置了互动平台,传递彼此的牵挂。很多流动党员反映道:“‘网络党支部’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党组织的关怀,还能让我们及时了解家里的情况。县委组织部想得可真周全啊!”
王永新精心构建的“网络党支部”给身在异乡的游子送去家的温暖,可是对于自己的家人,他却常常疏于照顾。
王永新的妻子在乡下的中学任教,看护女儿的担子就落到了他一个人肩上。一天傍晚快下班时一名外地党员从网上发来信息,十万火急地向网络党支部求助,寻找家住肖营子镇白家店村的哥哥有急事。王永新匆匆把女儿送回家,就亲自下村帮助联系。回到家已是深夜,王永新发现女儿蜷缩在地上,脸颊通红、呼吸急促、全身抽搐。他赶紧将孩子送到医院。医生说小孩是因为受凉引起高烧,没有及时诊治才导致现在这个样子。在医生的抢救下,女儿很快醒了过来,烧也慢慢退了。得知消息的妻子从二十多公里外的中学赶到医院,抱住女儿放声大哭,埋怨王永新只知道为别人的事操心,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看着委屈的妻子和病弱的女儿,王永新充满了愧疚,可谁让咱是个电教人呢,广大党员群众的需要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几年来,王永新撰写的《浅谈党员电教片制作》、《党员电教片表达观念刍议》、《组织工作与网络沟通》等五篇理论文章先后在《河北党员电教》杂志上发表。它们浸透着王永新的心血和汗水,也凝结着他对电教工作的赤诚之情。
甘苦自知,青春无悔。王永新默默耕耘在党员电教工作的沃土上,用澎湃的诗情捧出心中的热忱,装点前行的人生。
(作者分别为秦皇岛市电教中心干部、青龙县委组织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