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检测VB12发酵液中各部分的单位情况,发现菌体释放出的VB12其本身存在于水相中,与细胞色素并无结合;发酵单位的高低与色素的多少无关;并且上清液单位越高,说明菌体释放到发酵液中的VB12越多,菌体老化的也越严重,发酵越接近终点。
关键词:VB12;发酵液;预处理;滤泥;单位
VB12又称钴胺素,是对人和动物具有生物活性的类咕啉同功维生素的总称,主要品种有氰钴胺、羟钴胺、腺苷钴胺、甲钴胺。VB12能够防治人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人和动物的神经病变,幼儿和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障碍,以及刺激某些微生物的生长。
我公司用脱氮假单孢菌(Pseudomonas denitrificant)进行发酵,利用脱氮假单孢菌在发酵培养基中进行搅拌、通气、纯种好氧培养,控制好罐温、罐压、通气量及搅拌转速进行培养,中后期补入碳源及部分微量元素,从而使脱氮假单孢菌大量繁殖,并在其次级代谢过程中产生维生素B12得到初始产品。但一直以来对维生素B12合成过程、在发酵液中存在方式、发酵副产物等的研究很少,通过此次试验考察维生素B12发酵液中各部分的单位情况以及其是在水相中存在,还是与细胞相结合;发酵液的颜色与发酵液单位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等。
1、试验部分
1.1主要原材料及仪器
亚硝酸钠、消沫剂、冰乙酸、氰化钠
高压液相仪一台、离心器一台、水浴锅一套、容量瓶若干、电子天平一台
1.2试验过程
1.2.1取当天待放的发酵液250ml,首先用接种环沾取适量发酵液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法进行染色,染色完毕将其放在油镜下进行观察:菌体大部分已老化、变异,达到我们制定的放罐标准;此外镜检下未发现任何杂菌,杜绝了杂菌对试验准确性的影响。
1.2.2吸取四份50ml/份的料液至离心管中,编号为1、2、3、4;吸取25ml料液至一100ml容量瓶中并加入50ml左右的纯化水将其编号为5;把1、2、3、4号放入离心器中离心30分钟后,收集1-4号上清液共约150ml,观其外观清亮颜色呈黑红色。将1-4号称重用减量法计算出滤泥的湿重(清干净的容量瓶,需烘干后,再称取重量),结果如下如下表:
编号1234合计
总重(g)28.428.628.528.4-容量瓶重(g)19.820.219.820.0-滤泥湿重(g)8.68.48.78.434.1
1.2.3将1-4号的滤泥合并到一个200ml的容量瓶中,用纯化水溶解稀释滤泥,搅拌均匀,充分溶解,再用纯化水定容至200ml待用。
把收集的上清液分为两份编号为:1#、2#:把定容好的滤泥编为3#。
从1#、2#、3#吸取25ml样品分至三个100ml的容量瓶中,(对应编号为:1#、2#、3#)分别加入2.5ml冰乙酸、2.5ml亚硝酸钠、3滴消沫剂、50ml纯化水将1#、3#、5放入水浴锅中加热,沸腾后计时30分钟,2#直接用纯化水定容至刻度,1#、3#、5迅速冷却至室温后(用冷水辅助降温,减少高温对单位的破坏,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加纯化水定容至刻度,用10#定性滤纸将各个样品逐一粗滤至对应的试管中,在粗滤过程中观察1#、2#、3#样品发现:
1#滤速最快,滤液颜色最深;
2#滤速最慢,颜色居中;
3#滤速居中,颜色最浅;
接着将滤液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每个样品收集滤液5ml至对应编号的比色管中(若滤液混浊或略显混浊,均需重新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必要时可采用双层滤膜进行过滤),把比色管放入通风厨内,打开通风厨,在滤液中分别加入3滴10%氰化钠(氰化钠为剧毒化学品,必须在通风厨内进行操作、并且操作时一定要带好胶片手套,操作过程中动作要稳、准、快),盖上盖从通风厨内移出,充分摇匀放入水浴锅中40℃水浴加热转化1小时。冷却至室温后,待测。
1.2.4设置高压液相仪的测定条件:
波长:361nm流速:0.7ml/min
柱温:40℃流动相介质:甲醇和超纯水
柱压:低限值10kg/cm2高限值:150kg/cm2
条件设置完毕,开始走基线,待基线走直后稳定半分钟左右,方可进样;按编号逐个用高压液相仪进行分析,并打印图谱。
维生素B12的出峰时间一般在在6.5-7.5分钟之间,且在此时间段内几乎不会有其它杂峰出现,如果图谱中出现异常情况需重新走一遍基线,观察以上四个图谱其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即此次图谱数据有效;从相应图谱中读取各个样品的峰面积:样品号VB12出峰时间样品峰面积1#6.564538.722722#6.574495.406773#6.578742.2082556.5851188.81909
1.3试验结果
根据:样品单位=样品峰面积/标准峰面积×标准单位×稀释倍数;将图谱中读出的各个样品的峰面积带入公式,计算出各样品的单位(标准峰面积为739.679):
1# 5387.2272/739.679*241.55*4=70.4(ug/ml)
2# 495.40677/739.679*24.155*4=64.7(ug/ml)
3# 742.20825/739.679*24.155*4=90.7(ug/ml)
1188.81909/739.679*24.155*4=155.3(ug/ml)
1#+3#=70.4+90.7=161.1
2#+3#=64.7+90.7=155.4
(1#+2#)/2+3#=(70.4+64.7)/2+90.7=158.251#样品为发酵液经离心并水解的上清液,2#样品为发酵液经离心未水解的上清液,3#样品为发酵液经离心并水解的滤泥,5号样品为按生产样品标准步骤处理的发酵液;理论上1#+3#的单位之和应与5号样品的单位基本一致,1#和2#单位是否存在差异,是证明菌体释放出的VB12其本身存在于水相中还是与细胞色素结合的关键,从上面的计算结果看:1#+3#的单位之和与5号样品的单位基本一致与理论是相符的,1#和2#样品的单位相差不大,菌体释放出的VB12是存在于水相中,还是与细胞色素相结合已基本得到证实。
1.4结果分析
从上面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1#、2#的单位相差不多,说明水解与不水解对单位影响不大,即菌体释放出的VB12其本身存在于水相中,与细胞色素并无结合;3#单位最高,而颜色最浅,说明发酵液单位的高低与细胞色素的多少并没有直接关系,即在发酵过程中并不象传统理解的那样:发酵液越红,发酵单位越高,在生产中片面追求发酵颜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对以后的VB12发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上清液(1#、2#)的单位与3#单位之和与发酵液5的单位接近,由于菌体在发酵过程中,达到一定阶段后开始产生VB12,并在一定时期将VB12释放到发酵液中,故菌体释放的VB12越多上清液单位越高,菌体老化越严重,发酵越接近终点。
关键词:VB12;发酵液;预处理;滤泥;单位
VB12又称钴胺素,是对人和动物具有生物活性的类咕啉同功维生素的总称,主要品种有氰钴胺、羟钴胺、腺苷钴胺、甲钴胺。VB12能够防治人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人和动物的神经病变,幼儿和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障碍,以及刺激某些微生物的生长。
我公司用脱氮假单孢菌(Pseudomonas denitrificant)进行发酵,利用脱氮假单孢菌在发酵培养基中进行搅拌、通气、纯种好氧培养,控制好罐温、罐压、通气量及搅拌转速进行培养,中后期补入碳源及部分微量元素,从而使脱氮假单孢菌大量繁殖,并在其次级代谢过程中产生维生素B12得到初始产品。但一直以来对维生素B12合成过程、在发酵液中存在方式、发酵副产物等的研究很少,通过此次试验考察维生素B12发酵液中各部分的单位情况以及其是在水相中存在,还是与细胞相结合;发酵液的颜色与发酵液单位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等。
1、试验部分
1.1主要原材料及仪器
亚硝酸钠、消沫剂、冰乙酸、氰化钠
高压液相仪一台、离心器一台、水浴锅一套、容量瓶若干、电子天平一台
1.2试验过程
1.2.1取当天待放的发酵液250ml,首先用接种环沾取适量发酵液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法进行染色,染色完毕将其放在油镜下进行观察:菌体大部分已老化、变异,达到我们制定的放罐标准;此外镜检下未发现任何杂菌,杜绝了杂菌对试验准确性的影响。
1.2.2吸取四份50ml/份的料液至离心管中,编号为1、2、3、4;吸取25ml料液至一100ml容量瓶中并加入50ml左右的纯化水将其编号为5;把1、2、3、4号放入离心器中离心30分钟后,收集1-4号上清液共约150ml,观其外观清亮颜色呈黑红色。将1-4号称重用减量法计算出滤泥的湿重(清干净的容量瓶,需烘干后,再称取重量),结果如下如下表:
编号1234合计
总重(g)28.428.628.528.4-容量瓶重(g)19.820.219.820.0-滤泥湿重(g)8.68.48.78.434.1
1.2.3将1-4号的滤泥合并到一个200ml的容量瓶中,用纯化水溶解稀释滤泥,搅拌均匀,充分溶解,再用纯化水定容至200ml待用。
把收集的上清液分为两份编号为:1#、2#:把定容好的滤泥编为3#。
从1#、2#、3#吸取25ml样品分至三个100ml的容量瓶中,(对应编号为:1#、2#、3#)分别加入2.5ml冰乙酸、2.5ml亚硝酸钠、3滴消沫剂、50ml纯化水将1#、3#、5放入水浴锅中加热,沸腾后计时30分钟,2#直接用纯化水定容至刻度,1#、3#、5迅速冷却至室温后(用冷水辅助降温,减少高温对单位的破坏,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加纯化水定容至刻度,用10#定性滤纸将各个样品逐一粗滤至对应的试管中,在粗滤过程中观察1#、2#、3#样品发现:
1#滤速最快,滤液颜色最深;
2#滤速最慢,颜色居中;
3#滤速居中,颜色最浅;
接着将滤液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每个样品收集滤液5ml至对应编号的比色管中(若滤液混浊或略显混浊,均需重新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必要时可采用双层滤膜进行过滤),把比色管放入通风厨内,打开通风厨,在滤液中分别加入3滴10%氰化钠(氰化钠为剧毒化学品,必须在通风厨内进行操作、并且操作时一定要带好胶片手套,操作过程中动作要稳、准、快),盖上盖从通风厨内移出,充分摇匀放入水浴锅中40℃水浴加热转化1小时。冷却至室温后,待测。
1.2.4设置高压液相仪的测定条件:
波长:361nm流速:0.7ml/min
柱温:40℃流动相介质:甲醇和超纯水
柱压:低限值10kg/cm2高限值:150kg/cm2
条件设置完毕,开始走基线,待基线走直后稳定半分钟左右,方可进样;按编号逐个用高压液相仪进行分析,并打印图谱。
维生素B12的出峰时间一般在在6.5-7.5分钟之间,且在此时间段内几乎不会有其它杂峰出现,如果图谱中出现异常情况需重新走一遍基线,观察以上四个图谱其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即此次图谱数据有效;从相应图谱中读取各个样品的峰面积:样品号VB12出峰时间样品峰面积1#6.564538.722722#6.574495.406773#6.578742.2082556.5851188.81909
1.3试验结果
根据:样品单位=样品峰面积/标准峰面积×标准单位×稀释倍数;将图谱中读出的各个样品的峰面积带入公式,计算出各样品的单位(标准峰面积为739.679):
1# 5387.2272/739.679*241.55*4=70.4(ug/ml)
2# 495.40677/739.679*24.155*4=64.7(ug/ml)
3# 742.20825/739.679*24.155*4=90.7(ug/ml)
1188.81909/739.679*24.155*4=155.3(ug/ml)
1#+3#=70.4+90.7=161.1
2#+3#=64.7+90.7=155.4
(1#+2#)/2+3#=(70.4+64.7)/2+90.7=158.251#样品为发酵液经离心并水解的上清液,2#样品为发酵液经离心未水解的上清液,3#样品为发酵液经离心并水解的滤泥,5号样品为按生产样品标准步骤处理的发酵液;理论上1#+3#的单位之和应与5号样品的单位基本一致,1#和2#单位是否存在差异,是证明菌体释放出的VB12其本身存在于水相中还是与细胞色素结合的关键,从上面的计算结果看:1#+3#的单位之和与5号样品的单位基本一致与理论是相符的,1#和2#样品的单位相差不大,菌体释放出的VB12是存在于水相中,还是与细胞色素相结合已基本得到证实。
1.4结果分析
从上面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1#、2#的单位相差不多,说明水解与不水解对单位影响不大,即菌体释放出的VB12其本身存在于水相中,与细胞色素并无结合;3#单位最高,而颜色最浅,说明发酵液单位的高低与细胞色素的多少并没有直接关系,即在发酵过程中并不象传统理解的那样:发酵液越红,发酵单位越高,在生产中片面追求发酵颜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对以后的VB12发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上清液(1#、2#)的单位与3#单位之和与发酵液5的单位接近,由于菌体在发酵过程中,达到一定阶段后开始产生VB12,并在一定时期将VB12释放到发酵液中,故菌体释放的VB12越多上清液单位越高,菌体老化越严重,发酵越接近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