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培养幼儿的体育活动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教师要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因此,一个成功的体育活动能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完善幼儿的人格和个性。在以往的幼儿体育教学活动中,往往采用单向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师示范新动作——幼儿模仿练习——游戏巩固。这样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得体育教育偏重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幼儿主动、快乐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相悖的。结合我园的体育教学活动——《青蛙跳跳跳》,笔者认为,在组织小班幼儿体育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以达到有效教学。
一、内容选编的科学性——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与活动目标相一致
小班是发展幼儿跳跃能力的极佳时期,而且多以双脚跳的动作为主。怎样让小班幼儿有兴趣地练习跳,并增加难度,巩固跳的技能,是小班跳跃类体育教学活动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浙西一带的孩子来说,青蛙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是他们所能理解、喜欢的。因此,赋予幼儿“小青蛙”角色来练习跳的动作,符合双脚跳动作的特点。青蛙跳活动还能满足幼儿运动、娱乐、交往、创新等需要,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以体能为主的身心和谐发展。
角色和情节往往是不可分割的,小青蛙的成长、习性为本次体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衍生出小青蛙“捉害虫”、“学本领”、“跳荷叶”等游戏情节。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利用游戏形式,将基本动作技能的锻炼寓于趣味性很强的游戏活动中,能充分满足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表现等情绪化的心理需要,其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在选择幼儿体育教学活动内容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的身心特点,以基本动作和活动方式的特点为依据,设计符合幼儿兴趣和认知背景的体育游戏来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但不能过分追求游戏的趣味性而喧宾夺主,体育游戏的设计应以一定的动作练习和运动负荷为目标。
二、目标确立的科学性——凸显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准确把握整合尺度
本次活动的目标为:1.在学青蛙跳的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2. 练习从高处往下跳,发展幼儿腿部肌肉的力量,提高幼儿身体的平衡能力。3.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及勇敢、关心他人的品质。
目标1.的提出与健康领域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既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应把激发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情感放在第一位。目标2是与《纲要》中“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的理念相吻合的,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在幼儿的体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标(3)体育了整合的教育观,也是根据本次活动的内容特点提出的。需要指出的是:目标3的提出弥补了体育活动的功能局限,在切实落实体育活动的核心目标:培养体育兴趣、发展基本动作的前提下,将整合教育的成分有机而自然地出现,体现了体育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有效性。体育活动中的整合教育不应削弱体育活动的主要功能为代价,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
三、材料提供的科学性——有效材料的提供必须建立在对幼儿兴趣及关注点了解的基础上
本次活动准备的材料有:1.知识准备:小蝌蚪、小青蛙的基本常识。2. 物质准备:磁带、录音机、青蛙妈妈胸饰一个,小青蛙胸饰每人一个,装饰成池塘的轮胎若干(不同高度),小蝌蚪、荷叶(即时贴剪成)若干。3. 场地布置如图:
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幼儿从“高处往下跳”时有一个向前的冲力,因此,“跳台”不宜过轻、易移动。本次活动选用了三种厚度的废旧轮胎,把轮胎平放,围成“池塘”。同时,废旧轮胎作为幼儿园常用体育器材,可通过竖放、叠加、组合等方式进行平衡、跨跳等动作练习,具有安全性、多用性。参照各省市的教材,小班“从高处往下跳”的高度基本为25厘米,通过对我园五个小班幼儿的测试,我们把3个高度分别定为约20厘米、25厘米、30厘米,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岸”来“跳水”,使每位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
幼儿初步学习了“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要领后,需要提高游戏难度来保持他们的兴趣,巩固跳的技能。在设计游戏“青蛙捉虫”环节中,第一次教师用绸布做了一条“大虫子”,拖到幼儿面前,孩子们纷纷用脚去踩,尽管教师一再地启发“要跳起来去捉”,但并没有效果。第二次教师改用细铁丝绑上绉纸“小虫”,抖动“小虫”“飞”到幼儿面前,幼儿虽然跳起来去捉,可是有的孩子抓住“虫子”不放,有的孩子一只“虫子”也没抓住,乱作一团。该环节之所以低效,“教具”罪责难逃。教师本想让材料逼真一些,幼儿兴趣浓一点,结果化大力气却多此一举。小班幼儿对新颖教具的关注度远远超过练习动作本身,他们往往只以追求运动过程中的各种新异刺激、浓烈的运动气氛和种种趣味情景为最大满足。最后,我们将“捉虫子”环节设计成假想的情境游戏,不出现实物教具,教师发出虫子的“嗡嗡”声,用声音、神态来提示幼儿,达到“以声代物”的目的,效果很好。
因此,有效材料的提供必须建立在对幼儿兴趣及关注点了解的基础上。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不能过多,而且应是他们熟悉或是平时玩过的。
四、环节安排的科学性——遵循动静交替、循序渐进、适量性原则
本次活动根据幼儿身体适应性规律及生理机能变化规律,按运动量呈上升——平衡——下降的趋势,整个过程分为3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准备活动。在轻快的音乐中,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做准备动作,表现了小蝌蚪慢慢变成小青蛙的过程,使幼儿的身体各关节慢慢活动开来,为以下的活动作准备。
第二个环节:基本活动。小青蛙们尝试各种跳法,通过相互学习及教师的讲解示范,练习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通过游戏“青蛙吃害虫”、“跳荷叶”、“营救小蝌蚪”,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跳的动作,避免了枯燥的纯动作练习。
第三个环节:放松活动。在轻快的旋律中,青蛙妈妈带领小青蛙做有趣的水中游戏,以达到放松身体的目的。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以“青蛙妈妈”的角色参与到幼儿活动中,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中获得快乐的体验。
五、讲解示范的科学性——要根据体育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幼儿的实际水平来灵活运用
示范教学法在幼儿学习新授动作的体育活动中是经常运用的。对小班幼儿讲解动作要领时必须清楚,而且要多次强调,这是幼儿练习基本动作的关键。在练习“从高处往下跳”这个动作时,教师先让“小青蛙”自由尝试,然后请一名“正确动作”的孩子来展示,请幼儿仔细观察,然后教师“也来学一学”,教师边做动作边讲解动作要领,最后请小青蛙“一起来学一学”。 在学的过程中,教师又分别提出跳得高、远、轻的要求,使每次练习各有侧重点。整个过程没有直接的示范讲解,而是幼儿在前,老师在后,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体育教学中示范讲解要根据体育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幼儿的实际水平来灵活运用。如果活动的内容是幼儿首次接触的,且动作难度较大,教师可以直接示范,用标准、优美的动作,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来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如果体育活动的内容是幼儿所熟悉的,动作难度不大,教师应少用或不用示范方法,通过让幼儿自由探索、幼儿示范、同伴学习等方式提高幼儿练习的兴趣和效率。
六、练习密度的科学性——根据运动强度的大小灵活调整
体育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有机体直接参与各种运动,练习密度最能体现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对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影响很大。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合理的练习密度的范围是35%——55%。“跳”是高强度的动作,不能连续长时间地练习。因此,幼儿练习跳的动作后,教师都带着“小青蛙”游一游,划划水,达到放松腿部肌肉的目的。幼儿在“跳荷叶”的环节中运动量较大,教师安排了一次集体休息活动,通过青蛙喝水、睡觉、接电话等情节,既让幼儿得到放松,又自然地过度到“营救小蝌蚪”的游戏中,而“营救小蝌蚪”时要跳下“更高的岸”,体现了“给幼儿的活动内容应具挑战性”的教育理念。在活动中,教师分别采用了个人分散式练习、合作式练习、集体集中式练习、和轮流式练习来组织幼儿练习动作,提高和调整体育活动的练习密度。
运动强度越大的项目,如跑、跳跃、攀登、下蹲走等,幼儿的练习密度则应越小,反之,运动强度较小的项目,如走、钻、投掷等,幼儿的练习密度则可适当提高。此外,教材的难易程度、幼儿的年龄差异、幼儿练习的方式都是影响练习密度的因素。教师要组织合理的措施,根据活动时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灵活的处理。
幼儿体育活动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精心创设适合幼儿活动的游戏情境,立足幼儿体育活动的本体——发展基本动作,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入手,通过内容选编的科学性、目标确立的科学性、材料提供的科学性、环节安排的科学性、讲解示范的科学性、练习密度的科学性来优化活动设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乐中学,趣中练,促进其体质、个性、能力的发展,从而达成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快乐的教学目标。
一、内容选编的科学性——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与活动目标相一致
小班是发展幼儿跳跃能力的极佳时期,而且多以双脚跳的动作为主。怎样让小班幼儿有兴趣地练习跳,并增加难度,巩固跳的技能,是小班跳跃类体育教学活动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浙西一带的孩子来说,青蛙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是他们所能理解、喜欢的。因此,赋予幼儿“小青蛙”角色来练习跳的动作,符合双脚跳动作的特点。青蛙跳活动还能满足幼儿运动、娱乐、交往、创新等需要,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以体能为主的身心和谐发展。
角色和情节往往是不可分割的,小青蛙的成长、习性为本次体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衍生出小青蛙“捉害虫”、“学本领”、“跳荷叶”等游戏情节。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利用游戏形式,将基本动作技能的锻炼寓于趣味性很强的游戏活动中,能充分满足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表现等情绪化的心理需要,其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在选择幼儿体育教学活动内容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的身心特点,以基本动作和活动方式的特点为依据,设计符合幼儿兴趣和认知背景的体育游戏来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但不能过分追求游戏的趣味性而喧宾夺主,体育游戏的设计应以一定的动作练习和运动负荷为目标。
二、目标确立的科学性——凸显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准确把握整合尺度
本次活动的目标为:1.在学青蛙跳的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2. 练习从高处往下跳,发展幼儿腿部肌肉的力量,提高幼儿身体的平衡能力。3.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及勇敢、关心他人的品质。
目标1.的提出与健康领域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既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应把激发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情感放在第一位。目标2是与《纲要》中“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的理念相吻合的,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在幼儿的体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标(3)体育了整合的教育观,也是根据本次活动的内容特点提出的。需要指出的是:目标3的提出弥补了体育活动的功能局限,在切实落实体育活动的核心目标:培养体育兴趣、发展基本动作的前提下,将整合教育的成分有机而自然地出现,体现了体育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有效性。体育活动中的整合教育不应削弱体育活动的主要功能为代价,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
三、材料提供的科学性——有效材料的提供必须建立在对幼儿兴趣及关注点了解的基础上
本次活动准备的材料有:1.知识准备:小蝌蚪、小青蛙的基本常识。2. 物质准备:磁带、录音机、青蛙妈妈胸饰一个,小青蛙胸饰每人一个,装饰成池塘的轮胎若干(不同高度),小蝌蚪、荷叶(即时贴剪成)若干。3. 场地布置如图:
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幼儿从“高处往下跳”时有一个向前的冲力,因此,“跳台”不宜过轻、易移动。本次活动选用了三种厚度的废旧轮胎,把轮胎平放,围成“池塘”。同时,废旧轮胎作为幼儿园常用体育器材,可通过竖放、叠加、组合等方式进行平衡、跨跳等动作练习,具有安全性、多用性。参照各省市的教材,小班“从高处往下跳”的高度基本为25厘米,通过对我园五个小班幼儿的测试,我们把3个高度分别定为约20厘米、25厘米、30厘米,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岸”来“跳水”,使每位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
幼儿初步学习了“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要领后,需要提高游戏难度来保持他们的兴趣,巩固跳的技能。在设计游戏“青蛙捉虫”环节中,第一次教师用绸布做了一条“大虫子”,拖到幼儿面前,孩子们纷纷用脚去踩,尽管教师一再地启发“要跳起来去捉”,但并没有效果。第二次教师改用细铁丝绑上绉纸“小虫”,抖动“小虫”“飞”到幼儿面前,幼儿虽然跳起来去捉,可是有的孩子抓住“虫子”不放,有的孩子一只“虫子”也没抓住,乱作一团。该环节之所以低效,“教具”罪责难逃。教师本想让材料逼真一些,幼儿兴趣浓一点,结果化大力气却多此一举。小班幼儿对新颖教具的关注度远远超过练习动作本身,他们往往只以追求运动过程中的各种新异刺激、浓烈的运动气氛和种种趣味情景为最大满足。最后,我们将“捉虫子”环节设计成假想的情境游戏,不出现实物教具,教师发出虫子的“嗡嗡”声,用声音、神态来提示幼儿,达到“以声代物”的目的,效果很好。
因此,有效材料的提供必须建立在对幼儿兴趣及关注点了解的基础上。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不能过多,而且应是他们熟悉或是平时玩过的。
四、环节安排的科学性——遵循动静交替、循序渐进、适量性原则
本次活动根据幼儿身体适应性规律及生理机能变化规律,按运动量呈上升——平衡——下降的趋势,整个过程分为3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准备活动。在轻快的音乐中,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做准备动作,表现了小蝌蚪慢慢变成小青蛙的过程,使幼儿的身体各关节慢慢活动开来,为以下的活动作准备。
第二个环节:基本活动。小青蛙们尝试各种跳法,通过相互学习及教师的讲解示范,练习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通过游戏“青蛙吃害虫”、“跳荷叶”、“营救小蝌蚪”,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跳的动作,避免了枯燥的纯动作练习。
第三个环节:放松活动。在轻快的旋律中,青蛙妈妈带领小青蛙做有趣的水中游戏,以达到放松身体的目的。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以“青蛙妈妈”的角色参与到幼儿活动中,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中获得快乐的体验。
五、讲解示范的科学性——要根据体育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幼儿的实际水平来灵活运用
示范教学法在幼儿学习新授动作的体育活动中是经常运用的。对小班幼儿讲解动作要领时必须清楚,而且要多次强调,这是幼儿练习基本动作的关键。在练习“从高处往下跳”这个动作时,教师先让“小青蛙”自由尝试,然后请一名“正确动作”的孩子来展示,请幼儿仔细观察,然后教师“也来学一学”,教师边做动作边讲解动作要领,最后请小青蛙“一起来学一学”。 在学的过程中,教师又分别提出跳得高、远、轻的要求,使每次练习各有侧重点。整个过程没有直接的示范讲解,而是幼儿在前,老师在后,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体育教学中示范讲解要根据体育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幼儿的实际水平来灵活运用。如果活动的内容是幼儿首次接触的,且动作难度较大,教师可以直接示范,用标准、优美的动作,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来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如果体育活动的内容是幼儿所熟悉的,动作难度不大,教师应少用或不用示范方法,通过让幼儿自由探索、幼儿示范、同伴学习等方式提高幼儿练习的兴趣和效率。
六、练习密度的科学性——根据运动强度的大小灵活调整
体育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有机体直接参与各种运动,练习密度最能体现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对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影响很大。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合理的练习密度的范围是35%——55%。“跳”是高强度的动作,不能连续长时间地练习。因此,幼儿练习跳的动作后,教师都带着“小青蛙”游一游,划划水,达到放松腿部肌肉的目的。幼儿在“跳荷叶”的环节中运动量较大,教师安排了一次集体休息活动,通过青蛙喝水、睡觉、接电话等情节,既让幼儿得到放松,又自然地过度到“营救小蝌蚪”的游戏中,而“营救小蝌蚪”时要跳下“更高的岸”,体现了“给幼儿的活动内容应具挑战性”的教育理念。在活动中,教师分别采用了个人分散式练习、合作式练习、集体集中式练习、和轮流式练习来组织幼儿练习动作,提高和调整体育活动的练习密度。
运动强度越大的项目,如跑、跳跃、攀登、下蹲走等,幼儿的练习密度则应越小,反之,运动强度较小的项目,如走、钻、投掷等,幼儿的练习密度则可适当提高。此外,教材的难易程度、幼儿的年龄差异、幼儿练习的方式都是影响练习密度的因素。教师要组织合理的措施,根据活动时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灵活的处理。
幼儿体育活动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精心创设适合幼儿活动的游戏情境,立足幼儿体育活动的本体——发展基本动作,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入手,通过内容选编的科学性、目标确立的科学性、材料提供的科学性、环节安排的科学性、讲解示范的科学性、练习密度的科学性来优化活动设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乐中学,趣中练,促进其体质、个性、能力的发展,从而达成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快乐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