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文学中的“七”:以先秦两汉文学为中心

来源 :江海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w9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民俗学、人类学及小说中的“七”,论之者不少。而对于辞赋诗文中的“七”,研究者却未能深入。作为虚数、极数的七,大量见于先秦两汉著述中,以七作为结构的框架,则首见于《离骚》,而使之成为文学母题。两汉数量庞大的“七体”之作,是它的旁支;建安诸子的《七哀》则是它的变化。七的文学影响同样贯穿于大诗人曹植、陶渊明、杜甫等的创作中。七的负阴的悲剧内涵使其具有深远的魅力和文学与民俗学的双重积淀意义。
其他文献
5-氨基-2,4,6-三碘-1,3-苯二甲酰氯经N-酰化、酰胺化得到N,N’-双[2-羟基-(1-羟甲基)乙基]-5-[(2D-(2-乙酰氧基)丙酰胺基]-2,4,6-三碘-1,3-苯二甲酰胺,再经酸性脱乙酰基制得非离子型X射线
《登科记考补正》(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卷二十七附考·进士科录应咸为进士(第1229页)。考云:《南部新书》:“崔元翰晚年,取应成为首捷。京兆解头,礼部状头
本文围绕新疆建设一批定居兴牧水源工程的小型水库工程的前期大坝设计,重点对坝型选择、坝体结构设计、基础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从地形、地质条件和填筑材料等方面考虑,大
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政府和企业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最重要的参与者。为了实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