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大学,这所创建于1923年的矗立于我国东北大地的高水平大学,从张学良将军担任校长到现在,她的发展和壮大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校办学特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有关情况,记者采访了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教授。
赫冀成,满族,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部铁铜工学科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大学校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政协常委。
《高校招生》: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竞争力,鲜明的特色是大学发展的关键。贵校是一所具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全国著名重点大学,办学特色明显,请您给考生谈谈贵校的办学特色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赫冀成:学校办学特色之一是坚持产学研结合,多渠道、多模式办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探讨和实践中,结合国情与校情,发挥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的优势,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多渠道、多模式办学之路,成为促进学校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学校提出了以“知识传授、知识创新、知识物化”为一体的现代大学职能观和以产学研紧密结合、良性互动为发展链的现代大学发展观,明确学校不仅要成为传授知识、培育人才的摇篮,更要肩负知识创新的重要使命,成为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发源地。
学校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与宝钢、首钢、鞍钢、本钢等几十个大型企业和十余个省、市人民政府及沈阳军区等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合作领域已从冶金、矿产、信息、机械拓展到石油、化工、汽车、轻工、纺织、建材、医药、军工等行业,合作地域拓展到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以东软集团为代表的校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出了OpenBASE数据库、全身CT扫描机、核磁共振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带动了辽沈地区信息产业、新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地方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校形成了产业支持教学和科研,科研为产业提供成果,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教学为科研和产业提供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学校与宝山钢铁集团、济南钢铁集团、东软集团等高科技企业联合进行了“3+1+1”预分配、“3+1”软件加强班等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东软集团合作成立独立学院、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同培养IT人才。
学校办学特色之二是科学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适应“多科性、研究型、國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大学的发展目标。我校坚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高素质、重创新”的原则,全面实施专业整合,形成了以基础平台为主体、实践教学平台和人文素质教育平台为两翼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理工科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
我校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后勤保障教学、改革推动教学”的良好氛围,确保了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学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形成了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1989年以来,东北大学共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
我校注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学生参加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成绩优异,先后有近千人次获奖。
另外,我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教学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十五”以来,新建了一批教学楼、实验楼和学生宿舍;重新改造了图书馆,扩大了借阅面积,图书文献资料满足了教学与科研需要;兴建了一批高水准的体育运动设施;校园网建设已覆盖全部教学区和学生区,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高质量的网络服务。
学校办学特色之三是坚持爱国主义传统。弘扬自强不息精神。80余年的办学历程,凝炼出东北大学爱国爱校的光荣传统和以“自强不患、知行合一”为内涵的东大精神。东北大学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迫先后迁徙北平、西安、开封、四川三台等地。在此期间,广大师生积极参加爱国抗日运动,是“一二·九”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1960年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学校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大学。1986年,开始试办研究生院。1998年9月,东北大学由原冶金部属院校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学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并实现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共建。
85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16万余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王淀佐、中国科协副主席左铁镛等50余人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国外院士;陈光毅、刘振华等140多人担任副部(省)级以上重要领导职务;中国载人航天应用系统总指挥张厚英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我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东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刘积仁、原宝钢股份公司总经理艾宝俊、首都钢铁总公司董事长朱继民、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郭为等一批著名的企业家。
《高校招生》:对一所大学而言,学科建设是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关键,学科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基本单元,是学校的生命线,请您谈谈贵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情况。
赫冀成: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培养一流的人才,不可能出一流的成果,更不可能建设一流的大学。多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始终坚持“学科建设是学校的第一要务,重中之重”的理念,坚持“重点建设与普遍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从优化学科布局和调整学科结构、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大了学科建设力度。
2007年,经过考核评估、增补和一级学科认定等三个阶段,我校在学校、学院和学科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本轮国家重点学科复评工作。原有的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采矿工程等7个国家重点学科顺利通过了考核评估。在增补阶段,我校共申报了6个二级学科,最终材料加工工程、系统工程、科技哲学以优异的成绩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在此基础上,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3个学科在第三阶段被成功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尤其科技哲学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打破了我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没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局面,也表明了我校学科建设综合实力的提高。
学科的发展为本科教学的专业调整、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内容的更新、知识领域的拓宽和实验教学条件的改善奠定了基础。在专业建设中,一方面根据 社会需要和服务面向,高起点兴办本科专业,近年来增设的本科专业主要集中在新兴、交叉学科和社会急需专业;另一方面依托优势学科,提升专业内涵。学校依托优势学科建设了具有东北大学特色的诸如大冶金、大材料、大机械等宽口径专业群,形成了新的本科专业体系和培养计划。
《高校招生》:近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请您谈谈贵校是如何加强学生就业工作的,学生的就业情况怎么样。
赫冀成:是啊,我也一直在关注学生就业这个问题。学校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专门服务机构,切实加强就业工作,努力建立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学校强化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教育,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别开设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系统讲授就业知识;发动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为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咨询,实行“全员促就业”。
通过整合资源,开展广泛的校际就業合作,学校形成了东北地区五所重点院校就业协作体、以冶金行业为背景的七校联合体、网上就业市场和常年就业市场四种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构建起毕业生择业就业的主渠道。学校开发了毕业生就业网,积极开展职业测评、“一站式”手续办理、企业招聘“1+1”等多种面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就业服务。每年派出十几组人员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沟通,与近千家企业和20多个市地调配部门建立了就业协作关系,还与一些单位建立起了稳定的就业基地。
近年来,我校毕业生供需比始终保持在1:5以上,部分专业达到1:20。每年都有超过1500家的用人单位来校洽谈接收毕业生事宜。每年到西部省份就业的学生数占当年实际就业人数的比例都能达到10%以上,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得到了社会较高评价。
另外,我校还十分重视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现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163个,与宝钢集团、辽宁特殊钢集团、鞍钢集团、本钢集团、天津钢铁有限公司等国内大中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的合作教育关系,形成完善的实习基地体系,满足各专业因材施教的教学需求。
近三年,学校投入数千万资金重点建设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机械基础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东北大学信息技术共同教育基地、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等教学基地,成立工程训练中心,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能够满足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的要求。
2008年高考在即,我们衷心祝愿广大考生取得优异成绩,同时,也热忱欢迎大家报考东北大学。
(编校 周 立)
赫冀成,满族,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部铁铜工学科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大学校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政协常委。
《高校招生》: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竞争力,鲜明的特色是大学发展的关键。贵校是一所具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全国著名重点大学,办学特色明显,请您给考生谈谈贵校的办学特色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赫冀成:学校办学特色之一是坚持产学研结合,多渠道、多模式办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探讨和实践中,结合国情与校情,发挥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的优势,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多渠道、多模式办学之路,成为促进学校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学校提出了以“知识传授、知识创新、知识物化”为一体的现代大学职能观和以产学研紧密结合、良性互动为发展链的现代大学发展观,明确学校不仅要成为传授知识、培育人才的摇篮,更要肩负知识创新的重要使命,成为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发源地。
学校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与宝钢、首钢、鞍钢、本钢等几十个大型企业和十余个省、市人民政府及沈阳军区等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合作领域已从冶金、矿产、信息、机械拓展到石油、化工、汽车、轻工、纺织、建材、医药、军工等行业,合作地域拓展到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以东软集团为代表的校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出了OpenBASE数据库、全身CT扫描机、核磁共振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带动了辽沈地区信息产业、新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地方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校形成了产业支持教学和科研,科研为产业提供成果,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教学为科研和产业提供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学校与宝山钢铁集团、济南钢铁集团、东软集团等高科技企业联合进行了“3+1+1”预分配、“3+1”软件加强班等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东软集团合作成立独立学院、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同培养IT人才。
学校办学特色之二是科学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适应“多科性、研究型、國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大学的发展目标。我校坚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高素质、重创新”的原则,全面实施专业整合,形成了以基础平台为主体、实践教学平台和人文素质教育平台为两翼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理工科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
我校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后勤保障教学、改革推动教学”的良好氛围,确保了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学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形成了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1989年以来,东北大学共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
我校注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学生参加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成绩优异,先后有近千人次获奖。
另外,我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教学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十五”以来,新建了一批教学楼、实验楼和学生宿舍;重新改造了图书馆,扩大了借阅面积,图书文献资料满足了教学与科研需要;兴建了一批高水准的体育运动设施;校园网建设已覆盖全部教学区和学生区,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高质量的网络服务。
学校办学特色之三是坚持爱国主义传统。弘扬自强不息精神。80余年的办学历程,凝炼出东北大学爱国爱校的光荣传统和以“自强不患、知行合一”为内涵的东大精神。东北大学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迫先后迁徙北平、西安、开封、四川三台等地。在此期间,广大师生积极参加爱国抗日运动,是“一二·九”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1960年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学校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大学。1986年,开始试办研究生院。1998年9月,东北大学由原冶金部属院校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学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并实现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共建。
85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16万余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王淀佐、中国科协副主席左铁镛等50余人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国外院士;陈光毅、刘振华等140多人担任副部(省)级以上重要领导职务;中国载人航天应用系统总指挥张厚英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我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东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刘积仁、原宝钢股份公司总经理艾宝俊、首都钢铁总公司董事长朱继民、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郭为等一批著名的企业家。
《高校招生》:对一所大学而言,学科建设是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关键,学科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基本单元,是学校的生命线,请您谈谈贵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情况。
赫冀成: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培养一流的人才,不可能出一流的成果,更不可能建设一流的大学。多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始终坚持“学科建设是学校的第一要务,重中之重”的理念,坚持“重点建设与普遍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从优化学科布局和调整学科结构、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大了学科建设力度。
2007年,经过考核评估、增补和一级学科认定等三个阶段,我校在学校、学院和学科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本轮国家重点学科复评工作。原有的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采矿工程等7个国家重点学科顺利通过了考核评估。在增补阶段,我校共申报了6个二级学科,最终材料加工工程、系统工程、科技哲学以优异的成绩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在此基础上,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3个学科在第三阶段被成功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尤其科技哲学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打破了我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没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局面,也表明了我校学科建设综合实力的提高。
学科的发展为本科教学的专业调整、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内容的更新、知识领域的拓宽和实验教学条件的改善奠定了基础。在专业建设中,一方面根据 社会需要和服务面向,高起点兴办本科专业,近年来增设的本科专业主要集中在新兴、交叉学科和社会急需专业;另一方面依托优势学科,提升专业内涵。学校依托优势学科建设了具有东北大学特色的诸如大冶金、大材料、大机械等宽口径专业群,形成了新的本科专业体系和培养计划。
《高校招生》:近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请您谈谈贵校是如何加强学生就业工作的,学生的就业情况怎么样。
赫冀成:是啊,我也一直在关注学生就业这个问题。学校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专门服务机构,切实加强就业工作,努力建立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学校强化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教育,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别开设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系统讲授就业知识;发动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为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咨询,实行“全员促就业”。
通过整合资源,开展广泛的校际就業合作,学校形成了东北地区五所重点院校就业协作体、以冶金行业为背景的七校联合体、网上就业市场和常年就业市场四种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构建起毕业生择业就业的主渠道。学校开发了毕业生就业网,积极开展职业测评、“一站式”手续办理、企业招聘“1+1”等多种面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就业服务。每年派出十几组人员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沟通,与近千家企业和20多个市地调配部门建立了就业协作关系,还与一些单位建立起了稳定的就业基地。
近年来,我校毕业生供需比始终保持在1:5以上,部分专业达到1:20。每年都有超过1500家的用人单位来校洽谈接收毕业生事宜。每年到西部省份就业的学生数占当年实际就业人数的比例都能达到10%以上,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得到了社会较高评价。
另外,我校还十分重视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现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163个,与宝钢集团、辽宁特殊钢集团、鞍钢集团、本钢集团、天津钢铁有限公司等国内大中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的合作教育关系,形成完善的实习基地体系,满足各专业因材施教的教学需求。
近三年,学校投入数千万资金重点建设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机械基础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东北大学信息技术共同教育基地、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等教学基地,成立工程训练中心,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能够满足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的要求。
2008年高考在即,我们衷心祝愿广大考生取得优异成绩,同时,也热忱欢迎大家报考东北大学。
(编校 周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