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感主要是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教学 语感 形象感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49-01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感主要是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著名语言文学家吕叔湘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绘形
绘形是指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阅读产生形象感。即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画面的语感能力。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让他们理解课文中水的静、清、绿和山的奇、秀、险的特点,这样使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桂林山水的一些表象。当我上完全文后,通过描绘复述等手段,“显示形象”。如让学生当小导游带大家“游”桂林山水:轻轻闭上眼睛,再听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头脑形成一幅美丽的桂林山水图,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感受桂林山水的鬼斧神工,领略祖国山河的妖娆。
二、入境
入境即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领略文章所隐含的意义的语感能力,即意蕴感。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教学古诗《登鹳雀楼》时,我先出示课件:画面上是一望无垠、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右侧岸边的石崖上,有一座小亭。再让学生一边听配乐诗朗诵,一边闭上眼睛想象诗句所描绘的壮丽景象,这样学生被教师所创设的情景所感染。同时,浓郁的语感情境便于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又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我首先感情饱满地导述:只要是中国人,都会永生难忘一个神圣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就是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的日子!接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开国”,创建国家;“大典”,重大的典礼。然后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使学生进入大典的情境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尔后,再让他们说说看了视频,你有什么体会,有哪些感人的场面?由此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盛况,并启发他们领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而激发其民族自豪感。这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参与感知活动。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境的熏陶转为积极参与营造课堂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
三、感悟
感悟,感知而领悟,即通过阅读教学品味文章所包含的感情。语感的产生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
语感强调直觉但也不排斥必要的理性分析。因此,要想品味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必须深入剖析、挖掘内蕴。如《圆明园的毁灭》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他们把圆明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讲这句时,我抓住“掠”字,进行深入分析。先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读句子,再用替换法理解“掠”,学生很快用“抢、拿、搬、夺”等。情趣之中,我进一步追究作者为什么用“掠”而不用其他的呢?于是让学生换词朗读、揣摩、体会,再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掠”是指随意据为已有的意思,从而让学生领悟到侵略者的野蛮、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再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这一部分时,我激情澎湃自然过渡,然后播放课件,让学生感知此时此刻战士们面临山势的险峻、敌众我寡的处境,五壮士纵身跳崖那一瞬间的真实画面。霎时,同学们愣住了,有的眼眶濕润了,面对这一场景,我饱含热泪地述说:虽然五壮士跳下了万丈悬崖,但他们奋勇歼地、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却永远留在了我们脑海里,他们这种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激励着无数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就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再次感受英雄们的伟大创举吧!每位孩子听了我深情的语言,情不自禁地朗读了起来,那感情发自肺腑、那声调抑扬顿挫、那场面终身难忘,此刻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提高学生语感的目的!
总之,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我们要在语言内化中,注重让学生有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并形成良好的语感。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教学 语感 形象感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49-01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感主要是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著名语言文学家吕叔湘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绘形
绘形是指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阅读产生形象感。即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画面的语感能力。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让他们理解课文中水的静、清、绿和山的奇、秀、险的特点,这样使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桂林山水的一些表象。当我上完全文后,通过描绘复述等手段,“显示形象”。如让学生当小导游带大家“游”桂林山水:轻轻闭上眼睛,再听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头脑形成一幅美丽的桂林山水图,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感受桂林山水的鬼斧神工,领略祖国山河的妖娆。
二、入境
入境即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领略文章所隐含的意义的语感能力,即意蕴感。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教学古诗《登鹳雀楼》时,我先出示课件:画面上是一望无垠、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右侧岸边的石崖上,有一座小亭。再让学生一边听配乐诗朗诵,一边闭上眼睛想象诗句所描绘的壮丽景象,这样学生被教师所创设的情景所感染。同时,浓郁的语感情境便于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又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我首先感情饱满地导述:只要是中国人,都会永生难忘一个神圣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就是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的日子!接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开国”,创建国家;“大典”,重大的典礼。然后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使学生进入大典的情境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尔后,再让他们说说看了视频,你有什么体会,有哪些感人的场面?由此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盛况,并启发他们领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而激发其民族自豪感。这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参与感知活动。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境的熏陶转为积极参与营造课堂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
三、感悟
感悟,感知而领悟,即通过阅读教学品味文章所包含的感情。语感的产生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
语感强调直觉但也不排斥必要的理性分析。因此,要想品味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必须深入剖析、挖掘内蕴。如《圆明园的毁灭》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他们把圆明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讲这句时,我抓住“掠”字,进行深入分析。先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读句子,再用替换法理解“掠”,学生很快用“抢、拿、搬、夺”等。情趣之中,我进一步追究作者为什么用“掠”而不用其他的呢?于是让学生换词朗读、揣摩、体会,再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掠”是指随意据为已有的意思,从而让学生领悟到侵略者的野蛮、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再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这一部分时,我激情澎湃自然过渡,然后播放课件,让学生感知此时此刻战士们面临山势的险峻、敌众我寡的处境,五壮士纵身跳崖那一瞬间的真实画面。霎时,同学们愣住了,有的眼眶濕润了,面对这一场景,我饱含热泪地述说:虽然五壮士跳下了万丈悬崖,但他们奋勇歼地、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却永远留在了我们脑海里,他们这种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激励着无数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就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再次感受英雄们的伟大创举吧!每位孩子听了我深情的语言,情不自禁地朗读了起来,那感情发自肺腑、那声调抑扬顿挫、那场面终身难忘,此刻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提高学生语感的目的!
总之,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我们要在语言内化中,注重让学生有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并形成良好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