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即教育”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理论,意思是说教育活动依托生活会发挥更好的作用,教育与生活两者关系密切,教育的内容通过社会生活进行传播、推广,社会生活的一些教育素材也融入了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来,今天我将以音乐教学为例说说如何用“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指导音乐教学实践?我觉得作为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理解生活教育理论
小学音乐教师要想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第一必须理解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思想,就是要紧密联系教育与社会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感受音乐,在音乐中享受生活,在生活和音乐之间铺上一条通道,让学生更好地品味音乐,同时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第二要知道“生活即教育”理论只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针对中国传统的以文字为中心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而提出来的,它提倡教育不仅不能和生活脱离,还要能够为生活服务;提倡教师不要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学习知识,应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到五彩斑斓的大社会中去汲取知识;提倡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用丰富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的教学内容,旧知推动新知学习,降低实践的坡度。第三要能够按陶行知先生对教学内容提出的要求去评价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合适,首先要看在你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手有没有从“握笔”中解放出来,随着老师的节拍变成“万能”的手;其次要看教师所选的教学内容能否激发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创造,并能够学以致用,达到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总的来说就是不能教死书,要教真的书、会动的书、有用的书,就是要教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书。
二、指导生活教育实践
《音乐课程标准》说过,音乐教育的成功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应该展示在社会的大天地里,音乐学科有别的学科所不能相比的独特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如果实施得成功的话作用非常之大,可以使学生的心智水平得到发展,可以有效地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也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地利用生活教育理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大限度地优化,与时代接轨,和生活同步,为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而努力奋斗。我在教学中为帮助学生进入学习佳境,采用了多种方法,如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实践的兴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水平的低下,因此我在教学时总是通过学生生活中已有的一些通俗易懂的生活经验加以引导,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相对专业的乐理知识,教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也快乐,更重要的是效果不错。
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节奏,我没有过多地去跟学生说什么音符的长度,也没有过多地去跟学生讲解强拍和弱拍的组合规律,而是把节拍练习融入了平时的拍手、转圈等日常活动中去,如和学生一起跳圆舞曲,在跳的过程中体会3/4拍子的强弱的特点等等,巧妙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可以轻轻松松地使得学生对乐理知识融会贯通,而且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心情愉悦,也乐于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就会被大大地激发。
三、生活血液注入教材
时代在飞速地变化,而音乐教材却没有太大的变化,迫切需要教师将生活中的新鲜血液注入音乐教材,以便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生机无限,《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教材中注入15%~20%的含有地方特色的内容,这给教师进行音乐教学实践赋予了很大的自主权,也给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加入了催化剂,因为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就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我在教学中就巧妙地将生活中的部分内容注入了教材,改变了“涛声依旧”的尴尬现状,从而让学生既喜欢音乐也喜欢音乐课。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不是唯一内容,我在教学时不拘泥于教教材,而是对教材进行科学地加工处理,该去就去,该添就添,注入更多的富有美感的音乐内容,给音乐课堂带来勃勃生机。
如欣赏《保卫黄河》一课前,我增加了作品创作背景的介绍,当学生了解到与音乐息息相关的创作背景时,首先在情绪上产生了一点感受,也激发了学生对这首欣赏歌曲的兴趣。再如欣赏《二泉映月》这首典型的二胡曲时,我没有和传统的音乐老师一样教教材,因为教材中的内容非常单一,我在教学中加入了改编后的小提琴演奏的《二泉映月》和大型交响乐团综合演绎的《二泉映月》,虽然还是那个主旋律,但学生在分别聆听不同的改编曲后,一定会产生更加深切的记忆和体会,也一定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曲目的精髓,而且学生在感受不同乐器的不同的音色特征和表现技巧时,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也能够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并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音乐源于生活,通过音乐教学可以更好地表现音乐,如果音乐教学远离了生活就不利于学生理解音乐,也不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所以音乐教师要用“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指导音乐教学实践,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使学生快乐积极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的育人的目的。
一、理解生活教育理论
小学音乐教师要想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第一必须理解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思想,就是要紧密联系教育与社会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感受音乐,在音乐中享受生活,在生活和音乐之间铺上一条通道,让学生更好地品味音乐,同时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第二要知道“生活即教育”理论只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针对中国传统的以文字为中心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而提出来的,它提倡教育不仅不能和生活脱离,还要能够为生活服务;提倡教师不要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学习知识,应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到五彩斑斓的大社会中去汲取知识;提倡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用丰富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的教学内容,旧知推动新知学习,降低实践的坡度。第三要能够按陶行知先生对教学内容提出的要求去评价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合适,首先要看在你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手有没有从“握笔”中解放出来,随着老师的节拍变成“万能”的手;其次要看教师所选的教学内容能否激发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创造,并能够学以致用,达到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总的来说就是不能教死书,要教真的书、会动的书、有用的书,就是要教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书。
二、指导生活教育实践
《音乐课程标准》说过,音乐教育的成功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应该展示在社会的大天地里,音乐学科有别的学科所不能相比的独特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如果实施得成功的话作用非常之大,可以使学生的心智水平得到发展,可以有效地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也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地利用生活教育理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大限度地优化,与时代接轨,和生活同步,为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而努力奋斗。我在教学中为帮助学生进入学习佳境,采用了多种方法,如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实践的兴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水平的低下,因此我在教学时总是通过学生生活中已有的一些通俗易懂的生活经验加以引导,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相对专业的乐理知识,教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也快乐,更重要的是效果不错。
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节奏,我没有过多地去跟学生说什么音符的长度,也没有过多地去跟学生讲解强拍和弱拍的组合规律,而是把节拍练习融入了平时的拍手、转圈等日常活动中去,如和学生一起跳圆舞曲,在跳的过程中体会3/4拍子的强弱的特点等等,巧妙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可以轻轻松松地使得学生对乐理知识融会贯通,而且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心情愉悦,也乐于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就会被大大地激发。
三、生活血液注入教材
时代在飞速地变化,而音乐教材却没有太大的变化,迫切需要教师将生活中的新鲜血液注入音乐教材,以便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生机无限,《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教材中注入15%~20%的含有地方特色的内容,这给教师进行音乐教学实践赋予了很大的自主权,也给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加入了催化剂,因为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就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我在教学中就巧妙地将生活中的部分内容注入了教材,改变了“涛声依旧”的尴尬现状,从而让学生既喜欢音乐也喜欢音乐课。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不是唯一内容,我在教学时不拘泥于教教材,而是对教材进行科学地加工处理,该去就去,该添就添,注入更多的富有美感的音乐内容,给音乐课堂带来勃勃生机。
如欣赏《保卫黄河》一课前,我增加了作品创作背景的介绍,当学生了解到与音乐息息相关的创作背景时,首先在情绪上产生了一点感受,也激发了学生对这首欣赏歌曲的兴趣。再如欣赏《二泉映月》这首典型的二胡曲时,我没有和传统的音乐老师一样教教材,因为教材中的内容非常单一,我在教学中加入了改编后的小提琴演奏的《二泉映月》和大型交响乐团综合演绎的《二泉映月》,虽然还是那个主旋律,但学生在分别聆听不同的改编曲后,一定会产生更加深切的记忆和体会,也一定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曲目的精髓,而且学生在感受不同乐器的不同的音色特征和表现技巧时,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也能够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并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音乐源于生活,通过音乐教学可以更好地表现音乐,如果音乐教学远离了生活就不利于学生理解音乐,也不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所以音乐教师要用“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指导音乐教学实践,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使学生快乐积极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的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