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语言是教师必须使用的职业语言,其水平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本文阐述了教学语言的定义和基本要求、教学语言规范化的重要性以及教学语言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 教学语言 规范性 研究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它是品德课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一、教学语言的定义和基本要求
1.教学语言的定义
教学语言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教师只有通过教学语言,才能传授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2.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语言必须规范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听见教师所讲的内容;讲课的速度要适宜,不能出现漏字的情况;教学的语言要有节奏,语气要有轻、重。
小学品德课教学的语言要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上课之前,教师应进行书面备案和口头备案,思考和总结自己的课堂语言,突出教学重点,一旦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语言。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语言要有逻辑性,应科学准确。在教学中,教师应准确地表述概念和原理,注重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做到前后连贯、结构分明。同时,教师的教学语言还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和接受能力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知识,还要充分利用一些名人轶事和生动的案例,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增强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语言应具备教育性和实践性。小学品德课的语言应能高效传达教师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符合小学生的语言习惯和特点。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充分结合身边的案例,通过简单的论述,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接受品德课的精髓。
二、教学语言规范化的重要性
1.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上课时,不管是讲解知识点,还是提问学生,教师都是通过教学语言来完成的。学生只有明白教师的教学语言,才能真正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领悟思想品德课的真正含义,提升学习效果。
2.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
经研究表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与教师表达的清晰度和准确度有关。小学品德课的教学语言系统化、有条理,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
3.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
小学品德课的语言规范能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由于小学生的性格存在很大的可塑性,他们会直接模仿和接受教师的语言模式,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学语言的规范化运用
1.导课语的规范化
实际上,导课语就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开场白,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将要讲解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把他们引入教学内容当中。
导课语的规范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创造学生的课堂情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品德课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上课之前,学生的情感处于萌发状态,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感染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运用兴趣定律、注意定律、氛围定律,消除课堂的紧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导课语的趣味性。
2.講授语的规范化
讲授语是教师在给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的一种语言,教师只有充分运用讲授语,才能把品德课的知识要点解释清楚,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讲授语的运用主要包括跌宕起伏法、信手拈来法、比喻法、弄拙引巧法、词语借用法和诙谐漫画法。跌宕起伏法是指教师运用跌宕起伏的语言,在重点的地方加强语气,融入感情,读起来抑扬顿挫;信手拈来法是指教师讲课不要千篇一律,而要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突发事件引入课堂中;比喻法是指教师运用大家所熟知的内容,比如热播的动画片,来论证一些道理;弄拙引巧法是指教师故意犯错误,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词语借用法是指教师运用一些典故和童话故事来讲述道理;诙谐漫画法是指教师把一些单一的理论通过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过渡语的规范化
过渡语是指把教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自然地衔接到一起,使之融会贯通的语言。过渡语要有逻辑性,才能使知识形成体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过渡语分为旧起衔新式、问题式和总结归纳式。旧起衔新式过渡语是课堂上最常用的一种过渡语,就是把新旧知识点连接在一起;问题式过渡语就是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实现从一个知识点向另一个知识点过渡;总结归纳式过渡语是指把授课内容结合一些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一些结论,从而过渡到要讲的重点问题上来。
4.评论语的规范化
评论语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学生的评价。评论语具有反馈教学信息、指示学习方向、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功能。
评论语分为需要性的评论语、独具个性的评论语、诙谐幽默的评论语、情感真挚的评论语、无声的评论语五种。学生需要教师的鼓励,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性给予需要性的评论语和独具个性的评论语;诙谐幽默的评论语使学生在高兴的同时,更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有时候,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是无声的评论。
5.结束语的规范化
结束语很重要,具有突出重点、前后衔接、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
结束语要总结课堂的核心内容,应做到点面俱到、思路清晰。由于品德课比较抽象,所以结束语可以结合一些语境,如引用一些古诗词、适当地播放一些音乐。
小学品德课对小学生的品德、人格塑造非常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时间,运用适宜的教学语言,充分运用规范化的导课语、讲授语、过渡语、评论语、结束语,积极传递正能量,促使小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付强.论教学技术的人文向度[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
[2]李敏.积聚小学品德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J].中国教育学刊,2012,(8).
[3]孙红艳.增强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王成营.数学符号意义及其获得能力培养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第一小学)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 教学语言 规范性 研究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它是品德课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一、教学语言的定义和基本要求
1.教学语言的定义
教学语言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教师只有通过教学语言,才能传授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2.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语言必须规范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听见教师所讲的内容;讲课的速度要适宜,不能出现漏字的情况;教学的语言要有节奏,语气要有轻、重。
小学品德课教学的语言要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上课之前,教师应进行书面备案和口头备案,思考和总结自己的课堂语言,突出教学重点,一旦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语言。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语言要有逻辑性,应科学准确。在教学中,教师应准确地表述概念和原理,注重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做到前后连贯、结构分明。同时,教师的教学语言还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和接受能力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知识,还要充分利用一些名人轶事和生动的案例,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增强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语言应具备教育性和实践性。小学品德课的语言应能高效传达教师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符合小学生的语言习惯和特点。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充分结合身边的案例,通过简单的论述,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接受品德课的精髓。
二、教学语言规范化的重要性
1.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上课时,不管是讲解知识点,还是提问学生,教师都是通过教学语言来完成的。学生只有明白教师的教学语言,才能真正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领悟思想品德课的真正含义,提升学习效果。
2.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
经研究表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与教师表达的清晰度和准确度有关。小学品德课的教学语言系统化、有条理,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
3.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
小学品德课的语言规范能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由于小学生的性格存在很大的可塑性,他们会直接模仿和接受教师的语言模式,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学语言的规范化运用
1.导课语的规范化
实际上,导课语就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开场白,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将要讲解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把他们引入教学内容当中。
导课语的规范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创造学生的课堂情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品德课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上课之前,学生的情感处于萌发状态,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感染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运用兴趣定律、注意定律、氛围定律,消除课堂的紧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导课语的趣味性。
2.講授语的规范化
讲授语是教师在给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的一种语言,教师只有充分运用讲授语,才能把品德课的知识要点解释清楚,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讲授语的运用主要包括跌宕起伏法、信手拈来法、比喻法、弄拙引巧法、词语借用法和诙谐漫画法。跌宕起伏法是指教师运用跌宕起伏的语言,在重点的地方加强语气,融入感情,读起来抑扬顿挫;信手拈来法是指教师讲课不要千篇一律,而要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突发事件引入课堂中;比喻法是指教师运用大家所熟知的内容,比如热播的动画片,来论证一些道理;弄拙引巧法是指教师故意犯错误,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词语借用法是指教师运用一些典故和童话故事来讲述道理;诙谐漫画法是指教师把一些单一的理论通过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过渡语的规范化
过渡语是指把教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自然地衔接到一起,使之融会贯通的语言。过渡语要有逻辑性,才能使知识形成体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过渡语分为旧起衔新式、问题式和总结归纳式。旧起衔新式过渡语是课堂上最常用的一种过渡语,就是把新旧知识点连接在一起;问题式过渡语就是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实现从一个知识点向另一个知识点过渡;总结归纳式过渡语是指把授课内容结合一些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一些结论,从而过渡到要讲的重点问题上来。
4.评论语的规范化
评论语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学生的评价。评论语具有反馈教学信息、指示学习方向、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功能。
评论语分为需要性的评论语、独具个性的评论语、诙谐幽默的评论语、情感真挚的评论语、无声的评论语五种。学生需要教师的鼓励,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性给予需要性的评论语和独具个性的评论语;诙谐幽默的评论语使学生在高兴的同时,更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有时候,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是无声的评论。
5.结束语的规范化
结束语很重要,具有突出重点、前后衔接、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
结束语要总结课堂的核心内容,应做到点面俱到、思路清晰。由于品德课比较抽象,所以结束语可以结合一些语境,如引用一些古诗词、适当地播放一些音乐。
小学品德课对小学生的品德、人格塑造非常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时间,运用适宜的教学语言,充分运用规范化的导课语、讲授语、过渡语、评论语、结束语,积极传递正能量,促使小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付强.论教学技术的人文向度[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
[2]李敏.积聚小学品德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J].中国教育学刊,2012,(8).
[3]孙红艳.增强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王成营.数学符号意义及其获得能力培养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