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讨了当前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当前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实践中产生问题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城市居住区林规划设计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原则:规划与设计:
1 前言:
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骤,其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目前,有关我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是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随后形成了一系列规划原则和手法。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居住区层面的规划内容与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相关理论在不断地补充、完善,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关于居住区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偏重物质功能提高到注重人文内涵,再上升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索。
1城市居住区设计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19世纪末花园城市的概念,首次在西方国家提出;20世纪20年代明日之城理论是现代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理论的代表;随后的30年代广亩城市 也被提出, 它们同属于乡土派,其特点是对环境充分尊重,强调人居环境的自然本源。这些理论就是早期城市居住区的相关核心概念:在城市中要有大面积的中心空地和绿化,以形成开阔、安静、优美的公共绿地, 使居民获得更多的阳光与绿地; 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让车辆与住宅有直接的联系,减少道路交叉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居住区布置在中心花园的周围,建筑向高层发展,并增加人口密度。但是这种理论考虑得更多的是物质技术层面,却忽略了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与行为交流的需要。
2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應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应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要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具体而言, 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 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 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 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 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 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 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2 满足多元化要求
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 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户型结构,丰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
2.3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
位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绿地(生态性)、分散组团绿地(可达性),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此两项分别属于住宅用地或公建用地)。而绿化率指空地(也可包括平屋面)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 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3城市居住区设计中现代设计方法的应用
3.1活力型社区的设计方法
多样化的、混合的设计,避免僵化的、绝对的功能分区,倡导功能多样化和完善,以及混合使用;创造多样化的住宅类型,提供多元选择;利用商店、公园、学校等服务设施在步行可及的范围内增加住区交往的多样性和促进邻里关系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居住区品质,防止社区环境老化。坚持在专家的指导下,公众参与社区建设,体现综合环境优先的原则,保持居住区生态平衡。应该避免长期以来由于资源利用效率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失调,生态资产萎缩,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不足,而对城市环境的破坏。
3.2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方法
目前,在城市设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就是新城市主义 。这种流派的基本精神就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与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新城市主义倡导许多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邻里、分区和走廊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随着新城市主义的发展, 郊区化住宅理论在北美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20世纪最成功的住宅开发模式, 但新城市主义是针对北美城市蔓延的城市设计运动,其针对对象是美国的中产阶级,连美国人也指责其造价昂贵,其建设成本远非大多数中国人所能承受。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国情,人多地少,资源紧缺。为节约用地,高容积率的住宅开发模式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城市多层住宅区的容积率为15以上,而城市中心区采用更高的标准,迫使房地产开发商只有建高层住宅,这些指标远远超过花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建设要求。因此花园城市以及新城市主义的很多具体的设计原则和做法,对中国而言并没有多少实际操作意义。我们需要借鉴的,是其以人为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高居住密度的限制下通过规划设计实现以下目标: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与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3.3可持续发展性的设计方法
可持续居住区,目的就是创建更持久、更能保持活力的城市地区 。简单来说,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通过一流的绿化配置、净水措施、环保配套、社区人文支援、能源的合理利用等科学、前瞻的规划和管理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它是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方便生活和工作为宗旨,使居住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新型居住模式。住宅设计应首先做到结合气候进行设计。建筑师、规划师对于气候因素的关注集中在研究阳光、辐射、风、温度、空气湿度等问题。平面布局是首先要尽量争取天然采光与通风。根据当地气候,决定采光门窗的大小、朝向及形式。为防止阳光的不利影响,应该采取各种被动和主动控制手段调节天然光的辐射,达到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及节能的目的。在住宅总体布局考虑结合地段环境的基础上,深入到单体设计中就要注意住宅平面功能,形状的组织, 达到使用舒适,节地、节能的目的; 另一方面,结合环境景观要素,达到室内外景观相互渗透的视觉效果;此外结合地段的地理地貌,或依山傍势, 或顺应原有树木河流、道路、减少对环境破坏,可采取合理的建筑形体,控制体型参数,达到节能的目的。自然通风带给室内新鲜的空气, 增加人体舒适感,夏天还能排除房间余热,但冬季冷风亦会带来寒冷的不适感。在安排住宅的自然通风时, 总体上注意高温地区使建筑迎向夏季上导风向,防止从门窗等的冷风渗透。若要能达到充分利用气候条件,还要从深层次的布局、构造、设施方面加以主动控制。
4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整体规划与设计是一项多样化的系统工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创新手段来务实工作,以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建造优质工程。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原则:规划与设计:
1 前言:
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骤,其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目前,有关我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是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随后形成了一系列规划原则和手法。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居住区层面的规划内容与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相关理论在不断地补充、完善,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关于居住区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偏重物质功能提高到注重人文内涵,再上升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索。
1城市居住区设计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19世纪末花园城市的概念,首次在西方国家提出;20世纪20年代明日之城理论是现代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理论的代表;随后的30年代广亩城市 也被提出, 它们同属于乡土派,其特点是对环境充分尊重,强调人居环境的自然本源。这些理论就是早期城市居住区的相关核心概念:在城市中要有大面积的中心空地和绿化,以形成开阔、安静、优美的公共绿地, 使居民获得更多的阳光与绿地; 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让车辆与住宅有直接的联系,减少道路交叉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居住区布置在中心花园的周围,建筑向高层发展,并增加人口密度。但是这种理论考虑得更多的是物质技术层面,却忽略了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与行为交流的需要。
2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應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应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要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具体而言, 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 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 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 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 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 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 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2 满足多元化要求
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 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户型结构,丰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
2.3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
位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绿地(生态性)、分散组团绿地(可达性),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此两项分别属于住宅用地或公建用地)。而绿化率指空地(也可包括平屋面)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 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3城市居住区设计中现代设计方法的应用
3.1活力型社区的设计方法
多样化的、混合的设计,避免僵化的、绝对的功能分区,倡导功能多样化和完善,以及混合使用;创造多样化的住宅类型,提供多元选择;利用商店、公园、学校等服务设施在步行可及的范围内增加住区交往的多样性和促进邻里关系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居住区品质,防止社区环境老化。坚持在专家的指导下,公众参与社区建设,体现综合环境优先的原则,保持居住区生态平衡。应该避免长期以来由于资源利用效率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失调,生态资产萎缩,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不足,而对城市环境的破坏。
3.2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方法
目前,在城市设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就是新城市主义 。这种流派的基本精神就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与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新城市主义倡导许多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邻里、分区和走廊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随着新城市主义的发展, 郊区化住宅理论在北美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20世纪最成功的住宅开发模式, 但新城市主义是针对北美城市蔓延的城市设计运动,其针对对象是美国的中产阶级,连美国人也指责其造价昂贵,其建设成本远非大多数中国人所能承受。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国情,人多地少,资源紧缺。为节约用地,高容积率的住宅开发模式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城市多层住宅区的容积率为15以上,而城市中心区采用更高的标准,迫使房地产开发商只有建高层住宅,这些指标远远超过花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建设要求。因此花园城市以及新城市主义的很多具体的设计原则和做法,对中国而言并没有多少实际操作意义。我们需要借鉴的,是其以人为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高居住密度的限制下通过规划设计实现以下目标: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与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3.3可持续发展性的设计方法
可持续居住区,目的就是创建更持久、更能保持活力的城市地区 。简单来说,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通过一流的绿化配置、净水措施、环保配套、社区人文支援、能源的合理利用等科学、前瞻的规划和管理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它是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方便生活和工作为宗旨,使居住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新型居住模式。住宅设计应首先做到结合气候进行设计。建筑师、规划师对于气候因素的关注集中在研究阳光、辐射、风、温度、空气湿度等问题。平面布局是首先要尽量争取天然采光与通风。根据当地气候,决定采光门窗的大小、朝向及形式。为防止阳光的不利影响,应该采取各种被动和主动控制手段调节天然光的辐射,达到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及节能的目的。在住宅总体布局考虑结合地段环境的基础上,深入到单体设计中就要注意住宅平面功能,形状的组织, 达到使用舒适,节地、节能的目的; 另一方面,结合环境景观要素,达到室内外景观相互渗透的视觉效果;此外结合地段的地理地貌,或依山傍势, 或顺应原有树木河流、道路、减少对环境破坏,可采取合理的建筑形体,控制体型参数,达到节能的目的。自然通风带给室内新鲜的空气, 增加人体舒适感,夏天还能排除房间余热,但冬季冷风亦会带来寒冷的不适感。在安排住宅的自然通风时, 总体上注意高温地区使建筑迎向夏季上导风向,防止从门窗等的冷风渗透。若要能达到充分利用气候条件,还要从深层次的布局、构造、设施方面加以主动控制。
4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整体规划与设计是一项多样化的系统工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创新手段来务实工作,以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建造优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