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必要性,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从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和“想象情境”等三个方面着手,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问题情境; 活动情境; 想象情境; 开放情境; 优化;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11-001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学习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设法让学生带着好奇、带着问题进入教材,以顺应的心态去游览新的学习天地,然后让学生带着余味,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师在不同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就可达到优化教学,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人入胜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好奇、疑惑,从而点燃起思维火花,激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强烈的认识需要,产生急不可待想获得有关知识或尝试一下自己能力的愿望,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引入《力的分解》一课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用细线系住一重锤,留出两个线端,老师问:“用一根线提与用两根线提相比,哪一种情况线更容易断?”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用一根线提!”老师不动声色地用一根线颤颤巍巍地提起了重物,故意举得高一些,学生的心跟着悬了起来,而接下来用两根线稳稳地提起重物的时候,学生的心放了下来,脸上露出轻松的表情,以至于老师不断增大两根线之间的夹角这样一个细节动作,学生毫无防备,突然间线断了!学生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啊!”的惊讶声。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语),这时可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怎么两根线提反而断了呢?一开始就断吗?什么时候开始断?为什么会断?”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突,进入了愤悱状态,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蓄足了气势。
二、创设活动情境——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但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形成了人人参与、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以跃跃欲试的亢奋心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建立新概念,既能比较容易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又符合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完成了学生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例如,在学习《机械波》一课时,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是教学中难点,特别是各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的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在介质中往前传播两种运动的和谐统一,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学习难点,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活动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分组表演“人波”,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对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机理有了真切而深刻的认识。又如,在学习《力的分解》一课时,在课堂上积极创设如下活动情境,就能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与体验中突破这一学习难点。学生小实验1:在水平伸出的手掌上放一本书,然后让手掌缓慢倾斜到使书下滑。当手掌倾斜时,书对手掌的作用效果类似于置于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作用效果。学生在实验中亲身感受到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一是使重物压紧斜面,二是使重物沿斜面下滑,从而按实际作用效果将重力沿这两个方向分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创设想象情境——升华知识
想象是一种高级的形象思维活动,是学习者在头脑中把新旧知识和科学概念进行加工和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想象情境,给学生的头脑“插上翅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华。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想象情境:传说牛顿曾坐在一棵苹果树下思考行星运动的问题,一个熟透了的苹果在他眼前落下,顿时激起了他思维的波澜:苹果为什么不飞上天而落向地面呢?如果苹果树长得跟月亮那么高,苹果还会掉下来吗?那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呢?月亮不就像一个大苹果吗?带给学生无尽想象的同时,启迪学生理性地思维。又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以后,可以创设这样的想象情境:由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力都能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从而改变运动状态,可为什么蚂蚁用力却推不动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塊砖呢?蚂蚁怎样才能推动砖?学生对这一谐趣的情境展开了积极地想象——如果砖块放在光滑的地面上,蚂蚁就能推动——那蚂蚁站在什么地方呢?——如果蚂蚁也站在光滑的地面上,情况又将怎样呢?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在教学中要善于架起知识原型和创造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总之,“创设学习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使学生在乐学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
关键词:问题情境; 活动情境; 想象情境; 开放情境; 优化;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11-001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学习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设法让学生带着好奇、带着问题进入教材,以顺应的心态去游览新的学习天地,然后让学生带着余味,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师在不同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就可达到优化教学,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人入胜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好奇、疑惑,从而点燃起思维火花,激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强烈的认识需要,产生急不可待想获得有关知识或尝试一下自己能力的愿望,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引入《力的分解》一课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用细线系住一重锤,留出两个线端,老师问:“用一根线提与用两根线提相比,哪一种情况线更容易断?”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用一根线提!”老师不动声色地用一根线颤颤巍巍地提起了重物,故意举得高一些,学生的心跟着悬了起来,而接下来用两根线稳稳地提起重物的时候,学生的心放了下来,脸上露出轻松的表情,以至于老师不断增大两根线之间的夹角这样一个细节动作,学生毫无防备,突然间线断了!学生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啊!”的惊讶声。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语),这时可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怎么两根线提反而断了呢?一开始就断吗?什么时候开始断?为什么会断?”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突,进入了愤悱状态,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蓄足了气势。
二、创设活动情境——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但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形成了人人参与、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以跃跃欲试的亢奋心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建立新概念,既能比较容易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又符合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完成了学生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例如,在学习《机械波》一课时,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是教学中难点,特别是各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的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在介质中往前传播两种运动的和谐统一,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学习难点,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活动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分组表演“人波”,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对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机理有了真切而深刻的认识。又如,在学习《力的分解》一课时,在课堂上积极创设如下活动情境,就能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与体验中突破这一学习难点。学生小实验1:在水平伸出的手掌上放一本书,然后让手掌缓慢倾斜到使书下滑。当手掌倾斜时,书对手掌的作用效果类似于置于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作用效果。学生在实验中亲身感受到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一是使重物压紧斜面,二是使重物沿斜面下滑,从而按实际作用效果将重力沿这两个方向分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创设想象情境——升华知识
想象是一种高级的形象思维活动,是学习者在头脑中把新旧知识和科学概念进行加工和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想象情境,给学生的头脑“插上翅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华。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想象情境:传说牛顿曾坐在一棵苹果树下思考行星运动的问题,一个熟透了的苹果在他眼前落下,顿时激起了他思维的波澜:苹果为什么不飞上天而落向地面呢?如果苹果树长得跟月亮那么高,苹果还会掉下来吗?那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呢?月亮不就像一个大苹果吗?带给学生无尽想象的同时,启迪学生理性地思维。又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以后,可以创设这样的想象情境:由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力都能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从而改变运动状态,可为什么蚂蚁用力却推不动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塊砖呢?蚂蚁怎样才能推动砖?学生对这一谐趣的情境展开了积极地想象——如果砖块放在光滑的地面上,蚂蚁就能推动——那蚂蚁站在什么地方呢?——如果蚂蚁也站在光滑的地面上,情况又将怎样呢?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在教学中要善于架起知识原型和创造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总之,“创设学习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使学生在乐学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