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探究长江下游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下有机肥等氮替代无机肥对稻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有机氮依次替代10%(Y1W9),20%(Y2W8),30%(Y3W7),40%(Y4W6),50%(Y5W5)无机氮等处理,同时以100%施用无机氮(W100)为对照,连续3 a定位监测稻麦产量、土壤肥力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3 a间有机肥等氮量替代无机肥比单施无机肥平均轮作年产量增加了0.8%~2.7%;3 a小麦平均产量较单施无机肥处理提高了5.6%~13.2%,水稻平均产量提高了0.2%~
【机 构】
: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市耕地质量保护站
【基金项目】
:
扬州市校合作专项(YZ2019136),扬州大学科技创新培育基金(2019CXJ090),扬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科研课题(XH2018415),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土壤改良创新团队项目(JATS[2020]445,JATS[2020]312,JATS[2020]31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究长江下游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下有机肥等氮替代无机肥对稻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有机氮依次替代10%(Y1W9),20%(Y2W8),30%(Y3W7),40%(Y4W6),50%(Y5W5)无机氮等处理,同时以100%施用无机氮(W100)为对照,连续3 a定位监测稻麦产量、土壤肥力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3 a间有机肥等氮量替代无机肥比单施无机肥平均轮作年产量增加了0.8%~2.7%;3 a小麦平均产量较单施无机肥处理提高了5.6%~13.2%,水稻平均产量提高了0.2%~
其他文献
为探明萝卜NWB CMS败育特征及其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规律,以3个NWB CMS不育系及5个恢复材料为主要试材,利用石蜡切片、电镜扫描法分析了不同核背景下NWB CMS的败育特点,同时通过构建不育胞质与恢复材料F1、F2、BC1群体,分析育性分离情况,揭示恢复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萝卜保持材料转育的NWB CMS不育系的雄蕊败育形态不同,但其不育系花粉败育均从单核小孢子时期开始,只是花粉粒降解程度有差异,总体分为3种类型:A2花丝短缩、花药干瘪、无可见花粉,药室结构皱缩变形,药室内仅有花粉粒外
目的 观察在发热门诊实施规范化宣教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128例发热门诊所收治的患者按入院编号分为对照组64例研究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实施
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潮土区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稳产及培肥技术提供指导。以长期定位肥料试验为平台,选择4个处理:不施肥(CK)、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MNPK)、氮磷钾化肥配施秸秆还田(SNPK)。测定1990-2018年间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小麦产量。结果表明,施肥处理下小麦产量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中前18 a SNPK和MNPK处理小麦产量大体
本次研究对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相关理论实行分析,对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主要优势和时机加以研究,然后对肠内营养支持护理路径、实施情况进展进行探讨,主要从营
为系统研究半干旱区玉米应对不同栽培模式的生理响应机制,为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种植提供有效的栽培模式。采用大田试验的方式,设置对照模式(CK)、农户习惯模式(T1)和优化栽培模式(T2)3种栽培模式,研究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生长发育、叶片生理特性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和T1处理相比,T2处理玉米在成熟期(R6)期的干物质积累显著增加(P<0.05),叶面积指数(LAI)在R3与R6期显著增加(P<0.05)。T1与T2处理的株高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T2处理的株
为探讨科尔沁沙地生境下不同饲用燕麦品种叶片氮素代谢酶活性对施氮量的生理响应及差异,选择饲用燕麦品种牧王和甜燕1号,于燕麦的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按照15%,40%,25%,20%比例,对燕麦追施0(CK),100,200,300 kg/hm 2纯氮,灌浆期取旗叶、倒二叶、倒三叶测定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酰胺合成酶(GS)、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活性,分析不同饲用燕麦品种在不同施氮量处理下氮素代谢酶活性的差异及与干草产量的关系。结果
为了探究不同材料的保鲜袋自发气调包装对红香酥梨果实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了6种包装处理(CK、高渗出CO2保鲜袋、PE袋、PE袋+1-甲基环丙烯保鲜剂、PE袋+乙烯吸收剂、PVC袋)的红香酥梨在(0±0.5)℃低温下冷藏120,180,240 d后在常温20℃条件下平衡24 h和放置7 d时果实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乙醇和乙醛质量分数以及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的变化规律,并定期监测不同包装袋内CO2、O2和乙烯的气体浓度。结果表明,相对
为了明确高粱大豆间作体系的间作优势,试验于2018-2019年在山西省汾阳市高粱试验田进行,设置高秆高粱晋杂22单作(G1)、矮秆高粱晋杂34单作(G2)、大豆单作(D)、2行高粱2行大豆间作(2G1∶2D、2G2∶2D)、2行高粱3行大豆间作(2G1∶3D、2G2∶3D)、2行高粱4行大豆间作(2G1∶4D、2G2∶4D)共9个处理,研究不同高粱与大豆间作模式下高粱大豆产量、土地生产力、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作高粱的千粒质量、穗粒质量与单作高粱间差异不显著;大豆的结荚数在不同处理间达到显著
为探究干旱条件下氮素运筹对双季超级稻晚稻的影响。选用超级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于幼穗分化期正常和干旱条件下,进行氮素蘖肥(干旱前)与氮素穗肥(干旱后)重施处理,考查产量及有关生理生态指标,结果表明:干旱将导致水稻产量显著下降,幼穗分化期是晚稻水分亏缺敏感期;2种水分条件下,氮素蘖肥重施产量均显著高于穗肥重施处理,分蘖期是晚稻需氮关键期;干旱条件下氮素蘖肥重施处理的单株有效穗数和结实率高于穗肥重施处理,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干旱条件下相对于氮素蘖肥重施处理,氮素穗肥重施处理抽穗期和开花期的光合速率(Pn)
为明确全生育期灌溉1水条件下灌水时期、播种密度对不同播期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于2014-2015,2015-20162个年度在河北开展大田试验,试验为裂区设计,设置3个播期(10月10日,10月15日和10月20日),每个播期按照延播增密原则设置2个播种密度(330×104穗/hm2和420×104穗/hm2,420×104穗/hm2和510×104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