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贯彻新课标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用什么教育理念来引领课堂教学改革,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新课标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构建“生本课堂”成为必然的选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为构建“生本课堂”教学形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采用“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的教学方法,可以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成长的快乐,为“生本课堂”的实践作了积极的探索。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学生所需要的“生本课堂”呢?在此我想结合教学中的感悟,谈谈关于语文教学“生本课堂”的两点思考。
一、自主学习,挖掘潜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学生应逐渐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因此,“生本课堂”就应是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真实体验的课堂,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自主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生命的真实体验,千万不能让老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在教学《三峡》这篇古文时,考虑到文章理解的难易程度,我用一个问题统帅全文:“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是你没有想到的?”问题的指向是“没有想到的”,而这其中又包括太多的细节和层次。于是,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开阔了:没有想到三峡的山是那么险象环生;没有想到三峡的春天是那么清幽;没有想到三峡的秋季有猿猴的长啸……在对这众多“没想到”的交流中,学生对三峡的认识由表面进入本质,由肤浅进入深刻。更重要的是三峡那些“可见”的“没想到”的美为后面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可见”的“没想到”埋下了伏笔,引发了更深的震撼。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发现并提出问题是一种怀疑精神,是一种探究意识,而对于挖掘学生的质疑点、兴趣点,教师更是承担了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应该以这种理念引领自己前行。在教学《三峡》这篇古文时,学生质疑:猿猴的长啸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可作者为什么选择在秋季描写“猿猴的长啸”?学生还提出:同样是猿猴的啼叫声,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这句诗,李白觉得猿声是悦耳动听的,而文中作者引用渔者歌,暗示渔者认为猿声是“凄哀”的,这是为什么?对于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班上马上有学生举手进行了答疑。第二个问题,一开始,班中无人举手,后来我进行了点拨,我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聪明的学生马上就举手回答了,说:“和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抒发的情感有关。”我又分别介绍了两文的写作背景,适时做了解释:“‘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后遇赦的愉快心情。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实际上表达了渔民对悲苦生活的叹息与无奈,同时衬托三峡秋天的悲凉。 这是因为两人心情完全不同,也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
在生本课堂上,学生善于质疑,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远远超过了教师的预设。学生也不再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把自己定位为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只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这样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学到的知识更具有价值。
二、以生为本,有效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掌握的知识越全面,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以师为本”的教学是教师控制太多太死的教学,就是一切为了教师教得方便的教学,这有悖于教育的真义。这样做会使许多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
“生本课堂”倡导的教学理念,不但能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能又快又简便地找出答案,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能力,综合能力。生本课堂的学习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也培养了学生自学成才的能力。
但是也需要注意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在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功效的问题。“需求”与“效率”如何做到统一?生本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需要投入的时间更多了,需要预设的问题更全面了。
其次,要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解,随时调整话题的适切性,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认为重要的、难的并不一定是学生需要解决的、期待解决的;教师自认为好的方法、手段不一定适合学生。需要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角度好好思想。
再次,兴趣和注意是教学成功的开端,也是自主建构的必要基础。兴趣的激发和注意力的吸引,最主要的手段是激励、唤醒与鼓舞,这正是教学艺术的真谛。教师要为之创造条件,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一、自主学习,挖掘潜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学生应逐渐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因此,“生本课堂”就应是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真实体验的课堂,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自主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生命的真实体验,千万不能让老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在教学《三峡》这篇古文时,考虑到文章理解的难易程度,我用一个问题统帅全文:“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是你没有想到的?”问题的指向是“没有想到的”,而这其中又包括太多的细节和层次。于是,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开阔了:没有想到三峡的山是那么险象环生;没有想到三峡的春天是那么清幽;没有想到三峡的秋季有猿猴的长啸……在对这众多“没想到”的交流中,学生对三峡的认识由表面进入本质,由肤浅进入深刻。更重要的是三峡那些“可见”的“没想到”的美为后面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可见”的“没想到”埋下了伏笔,引发了更深的震撼。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发现并提出问题是一种怀疑精神,是一种探究意识,而对于挖掘学生的质疑点、兴趣点,教师更是承担了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应该以这种理念引领自己前行。在教学《三峡》这篇古文时,学生质疑:猿猴的长啸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可作者为什么选择在秋季描写“猿猴的长啸”?学生还提出:同样是猿猴的啼叫声,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这句诗,李白觉得猿声是悦耳动听的,而文中作者引用渔者歌,暗示渔者认为猿声是“凄哀”的,这是为什么?对于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班上马上有学生举手进行了答疑。第二个问题,一开始,班中无人举手,后来我进行了点拨,我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聪明的学生马上就举手回答了,说:“和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抒发的情感有关。”我又分别介绍了两文的写作背景,适时做了解释:“‘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后遇赦的愉快心情。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实际上表达了渔民对悲苦生活的叹息与无奈,同时衬托三峡秋天的悲凉。 这是因为两人心情完全不同,也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
在生本课堂上,学生善于质疑,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远远超过了教师的预设。学生也不再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把自己定位为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只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这样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学到的知识更具有价值。
二、以生为本,有效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掌握的知识越全面,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以师为本”的教学是教师控制太多太死的教学,就是一切为了教师教得方便的教学,这有悖于教育的真义。这样做会使许多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
“生本课堂”倡导的教学理念,不但能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能又快又简便地找出答案,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能力,综合能力。生本课堂的学习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也培养了学生自学成才的能力。
但是也需要注意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在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功效的问题。“需求”与“效率”如何做到统一?生本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需要投入的时间更多了,需要预设的问题更全面了。
其次,要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解,随时调整话题的适切性,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认为重要的、难的并不一定是学生需要解决的、期待解决的;教师自认为好的方法、手段不一定适合学生。需要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角度好好思想。
再次,兴趣和注意是教学成功的开端,也是自主建构的必要基础。兴趣的激发和注意力的吸引,最主要的手段是激励、唤醒与鼓舞,这正是教学艺术的真谛。教师要为之创造条件,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