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近年来据国内外专家研究资料显示,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和幼儿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密不可分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本质的特征. 现在家庭独生子女愈来愈多,这时的幼儿刚刚从一个小家庭步入一个大集体。家里是样样事情包办的“小太阳”,在上幼儿园后变为了人人平等,学会自己动手做事情。同时,有的幼儿受交往能力的限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比较依恋家长和家庭,不能愉快地来上幼儿园。由此可见,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非常重要,因此,针对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在分享活动中,交给幼儿交往的方法。?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与家人交往,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活动范围就从家庭扩大到幼儿园,交往的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小班幼儿,来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时常表现的很紧张、胆怯,不能主动与小伙伴或是老师多交流,也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非常依恋亲人。为了避免孩子哭哭啼啼、不愿意尝试在新的环境中生活,我们必须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并和孩子一起进行游戏、谈心、说悄悄话等,也有利于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体验分享的快乐。我们在小班上学期,开展了“玩具交换日”活动,定期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与同伴一起分享。在活动中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如:有的孩子想玩别人的玩具,有不敢去交换,这时,老师悄悄地在他耳边说:你的玩具也很好玩,小朋友会愿意和你交换的。在老师的鼓励下,胆小的孩子也高兴地参加到活动中。活动后,让幼儿讲述自己到交往过程:和谁一起玩的?是怎么玩的?谁的玩具好玩?为什么?等等,让幼儿体验交往的乐趣。使幼儿对这一活动非常喜爱,经常追问哪天是“玩具交换日”,并将自己最好的玩具带来和小伙伴一起玩。通过这种活动,拉近了幼儿之间的距离,也使幼儿变得喜欢上幼儿园了。
二、举办亲子活动,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亲子活动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在家长的陪同下幼儿心情愉快,情绪放松,在活动中能大胆地表现自己,大方地与人交往。因此,亲子活动也为幼儿创设了愉快的交往机会,是提高交往能力的最有益的活动之一。我们在进行“小小蛋儿把门开”的主题活动时,开展了“有关蛋的”亲子探究活动,邀请家长参加我们的活动。孩子兴奋地在展台前,向家长和小朋友介绍“各种各样的蛋”及蛋制品,和小伙伴一起学一学“蛋宝宝滚一滚”,一起探究怎样让“蛋宝宝”站起来,在家长的帮助下,煎一个鸡蛋送给好朋友吃等。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是活动的主角,教师和家长是配角。无拘无束的他们感到特别有趣,无形中孩子们既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同时又享受到快乐,并体验到交往的乐趣及同伴之间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从而发展了交往能力。
三、开展角色游戏,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意愿,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幼儿通过角色游戏表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主动性、角色意识和对角色规范的认同感。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生动表现出“售货员”坚守岗位、热情待客,表现出幼儿园“教师”严格要求自己,热情关怀别人……例如:“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会把娃娃家中的爷爷奶奶扶下车等。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角色行为是幼儿对社会角色规范的认同,而且通过角色模仿,不但强化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出了的角色行为是幼儿对社会角色给分的认同,通过模仿角色,不但强化了他们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去。在游戏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多交往,让他们自己找伙伴,相互合作,引导他们友好合作。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交往的重要性。
四、注意交往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幼儿,注意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些幼儿交往中非常受欢迎,有些则被排斥,这都跟个性是否适合交往规范有很大关系。教师在引导孩子交往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孩子可塑性很强,只要抓住教育契机,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缺点是可以改正的。在我工作的这几年里,遇到过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孩子:有些骄气,动不动就哭;有些霸道,他要的玩具别人不能要;有些支配欲特别强,总喜欢别人听他的。这些孩子在和同伴交往中,都容易被群体排斥。针对这些孩子的个性,我都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细心引导,克服交往中出现的不良个性是培养幼儿良好交往能力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五、抓住细小的环节,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我们将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教育活动,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如:幼儿早上入园和离园时,我们教育幼儿能主动问好和说再见;在活动时看到有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能主动去扶;如果不小心碰到小朋友能主动道歉,知道尊重老人和爱护比自己小的小朋友。
六、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我们要意识到:要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来获得社交技能,发展社会性行为。社会交往是幼儿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对于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引导孩子学习如何与人交往,使幼儿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具有健康、健全的人格。
一、在分享活动中,交给幼儿交往的方法。?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与家人交往,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活动范围就从家庭扩大到幼儿园,交往的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小班幼儿,来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时常表现的很紧张、胆怯,不能主动与小伙伴或是老师多交流,也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非常依恋亲人。为了避免孩子哭哭啼啼、不愿意尝试在新的环境中生活,我们必须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并和孩子一起进行游戏、谈心、说悄悄话等,也有利于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体验分享的快乐。我们在小班上学期,开展了“玩具交换日”活动,定期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与同伴一起分享。在活动中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如:有的孩子想玩别人的玩具,有不敢去交换,这时,老师悄悄地在他耳边说:你的玩具也很好玩,小朋友会愿意和你交换的。在老师的鼓励下,胆小的孩子也高兴地参加到活动中。活动后,让幼儿讲述自己到交往过程:和谁一起玩的?是怎么玩的?谁的玩具好玩?为什么?等等,让幼儿体验交往的乐趣。使幼儿对这一活动非常喜爱,经常追问哪天是“玩具交换日”,并将自己最好的玩具带来和小伙伴一起玩。通过这种活动,拉近了幼儿之间的距离,也使幼儿变得喜欢上幼儿园了。
二、举办亲子活动,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亲子活动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在家长的陪同下幼儿心情愉快,情绪放松,在活动中能大胆地表现自己,大方地与人交往。因此,亲子活动也为幼儿创设了愉快的交往机会,是提高交往能力的最有益的活动之一。我们在进行“小小蛋儿把门开”的主题活动时,开展了“有关蛋的”亲子探究活动,邀请家长参加我们的活动。孩子兴奋地在展台前,向家长和小朋友介绍“各种各样的蛋”及蛋制品,和小伙伴一起学一学“蛋宝宝滚一滚”,一起探究怎样让“蛋宝宝”站起来,在家长的帮助下,煎一个鸡蛋送给好朋友吃等。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是活动的主角,教师和家长是配角。无拘无束的他们感到特别有趣,无形中孩子们既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同时又享受到快乐,并体验到交往的乐趣及同伴之间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从而发展了交往能力。
三、开展角色游戏,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意愿,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幼儿通过角色游戏表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主动性、角色意识和对角色规范的认同感。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生动表现出“售货员”坚守岗位、热情待客,表现出幼儿园“教师”严格要求自己,热情关怀别人……例如:“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会把娃娃家中的爷爷奶奶扶下车等。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角色行为是幼儿对社会角色规范的认同,而且通过角色模仿,不但强化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出了的角色行为是幼儿对社会角色给分的认同,通过模仿角色,不但强化了他们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去。在游戏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多交往,让他们自己找伙伴,相互合作,引导他们友好合作。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交往的重要性。
四、注意交往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幼儿,注意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些幼儿交往中非常受欢迎,有些则被排斥,这都跟个性是否适合交往规范有很大关系。教师在引导孩子交往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孩子可塑性很强,只要抓住教育契机,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缺点是可以改正的。在我工作的这几年里,遇到过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孩子:有些骄气,动不动就哭;有些霸道,他要的玩具别人不能要;有些支配欲特别强,总喜欢别人听他的。这些孩子在和同伴交往中,都容易被群体排斥。针对这些孩子的个性,我都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细心引导,克服交往中出现的不良个性是培养幼儿良好交往能力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五、抓住细小的环节,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我们将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教育活动,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如:幼儿早上入园和离园时,我们教育幼儿能主动问好和说再见;在活动时看到有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能主动去扶;如果不小心碰到小朋友能主动道歉,知道尊重老人和爱护比自己小的小朋友。
六、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我们要意识到:要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来获得社交技能,发展社会性行为。社会交往是幼儿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对于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引导孩子学习如何与人交往,使幼儿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具有健康、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