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运甫先生是一位融贯中西、博采众长的多面手。吴冠中先生在谈到他的艺术学习时说:“袁运甫似海绵,他吸收一切养分”,“他精力充沛,贪食,又有一个强劲的胃,善于消化。”这段话形象地描绘了袁运甫先生如饥似渴的学习与研究状态,袁运甫先生用他那强大的胃“消化”知识,吸纳养分,达到了融会贯通的艺术高度。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荷花这一绘画题材,并开启了他研究荷花的生长规律、探寻荷花的审美意蕴以及创造独特的艺术语言之路。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是中国花鸟画的主要特征。在花鸟画作品中,与其说是花鸟的世界,不如说是画家精神的世界。画家对人和生命的关注与体验是进行花鸟画创作的情感基础。在长期的写生过程中,袁运甫先生积累和獲得了对大自然以及人自身的感悟。在他看来,荷花不仅仅是自然物象,更蕴含着高洁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他笔下的荷,一年四季各有神韵,春之生机盎然、夏之丰腴颖实、秋之萧瑟静谧、冬之傲雪凌霜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向人们展示了生命不同阶段的美与价值。“他是生命的歌者,他选择以彩墨的表现形式来抒写生命。”
《幽香》是他荷花题材绘画中的早期作品,画中没有华丽的色彩,而是透过恣意的墨彩来状物达意,力求表现典雅、孤傲的文人气节。白色的荷花在黄灰色的底色与“多彩”墨色的映衬下更显得高雅、纯洁。这种情结一直在他荷花题材的创作中延续。同时这种植物顽强的生命力也是吸引袁运甫先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劲风中舞动的身姿、曲而不折的延伸之态正是荷之生生不息的表征。从绘画表现方式上来看,劲风驱动下的荷婀娜多姿、纵横交错,像行草书一般自由放任而又有条不紊(《风荷韵致》)。
绘画媒材的认知与拓展
袁运甫先生认为,中国画的绘画工具适合情感的抒发与诗性的表达。水性、笔性、纸性及墨性的丰富性与趣味性牵动着他的艺术灵感。但同时,他也认识到了中国画与他长期实践的水粉画间的差异,即在厚重感的表现上显得“不直接”。这是他在彩墨画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中西方绘画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嫁接,在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对接”的情况,在技法探索的过程中,袁运甫先生体会到由于中国画工具、材料的性能问题导致用色有它的特殊性。针对宣纸的特殊性,袁运甫先生认为国画的赋色难度比西画高得多,为了达到薄中见厚的效果,他的经验是充分利用“对比辩证的方法”,在疏朗与繁复、清澈与厚重等对比关系中得以实现。在不断的绘画实践过程中,他认识到泼墨、泼彩的方法能够克服中国画“单薄”的“不足”。《朱荷碧盖》是袁先生泼墨泼彩的代表作,画中以黑、红、青、绿为主色,雄浑磅礴、色墨相合、水色交融、疏密有致。
在传统的生宣纸上表现彩墨交融、自然浑厚的效果是袁运甫先生彩墨画的常态,除此之外他还在金版日制宣纸上进行尝试,较强的金色光泽和较弱的渗透性使得画面效果呈现出迥异的华丽感和空灵感。特殊的媒材为他的绘画创作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运用这种特殊宣纸作画在当时并不多见,表现出了袁运甫先生包容的心境和大胆尝试的勇气。此类绘画作品有《荷塘印象》《荷塘胜揽》《金色池塘》以及《雨霁》等。
中西方的融合与创新
袁运甫先生在中西方绘画的交融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传统的、民间的、西方现代的因素在他的作品中闪耀着光芒。开放与包容的艺术思想决定了他独特的艺术理念与艺术创作道路。
(一)光与色
袁运甫先生对西方印象派绘画情有独钟,他主张将西方绘画对光与色的认知运用到中国画中,在荷花题材的创作上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这种情愫,其中光感的表现不容忽视。光源的存在带动了物象间的明度和纯度的差异,成为整幅画面的统领者。他利用光线所产生的投影以及虚实变化等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意境,并使色彩语言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以《荷塘世家》为例,上部光的来向决定了整幅画面自上而下形成了明暗的不同,花瓣间相异的色彩处理方式显示出了光的存在。
袁运甫先生早年对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色彩有过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色彩的布置、赋色方法以及色与墨的运用规律等,这和彩墨荷花的用色(青绿)及色彩构图(色彩的位置与呼应、层次与虚实)不无关系。在此基础上,袁运甫先生在中国画创作实践过程中把他精研的西方色彩理论引入其中,打破了中国传统绘画纲领性的赋色理念——随类赋彩。他认为中国画要革新就不能回避西方现代色彩学的介入,色彩能够提升绘画的表现力。故步自封只能限制中国画的发展。他借助彩墨画践行了这一理论。
(二)空气与空间
“空气透视法”常见于日本画中,即画面通过虚实的处理达到表现空间与空气流动的效果。这种表现方式在袁运甫先生的画作中时常出现,“空气透视法”是东方“诗意绘画”与西方“科学绘画”相融合的必然结果。《荷塘晨色》正是一例,荷塘之中雾气与水气的升腾增强了画面的意境表达,让人有种身临其境、沉醉不知归路之感。画面中虚实相生的处理增强了画面的纵深度与空间感。
(三)形式美的探索
形式美的探索是袁先生绕不开的课题,西方绘画中点、线、面形式美的归纳与中国画中大小、长短、疏密等因素的对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长期从事西方绘画研究与实践的袁运甫先生来说,抽象的形式美观念根深蒂固,这是他的作品具有现代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秋色秋香》是袁运甫先生通过多次写生而得的作品,其中莲蓬稀稀落落、荷杆苍劲坚毅以及荷叶的洋洋洒洒构成了点、线、面的交错世界,形成了极富美感的韵律,从而表现出清晨薄雾消退时残荷的凄美。
结论
彩墨不仅是袁运甫先生绘画创作的艺术语言,更是他感受世界万物的一种方式。他以中国传统的笔墨为根本,以印象主义色彩的科学方法为辅助手段,并以现代艺术的表现方法为推动力来解决中国画的革新问题,他的彩墨荷花作品下笔磊落、洒脱泼辣、气势恢宏、刚柔相济、浓淡兼施,其间运用泼墨、泼彩、积墨、破墨等手法将水、墨、光、色含润交融,形成了彩墨共舞、意趣共融、五彩彰施、水墨积微的彩墨世界。它们是袁运甫先生中西合璧思想的映射。实现了水墨与色彩、中国画与西画的融合。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是中国花鸟画的主要特征。在花鸟画作品中,与其说是花鸟的世界,不如说是画家精神的世界。画家对人和生命的关注与体验是进行花鸟画创作的情感基础。在长期的写生过程中,袁运甫先生积累和獲得了对大自然以及人自身的感悟。在他看来,荷花不仅仅是自然物象,更蕴含着高洁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他笔下的荷,一年四季各有神韵,春之生机盎然、夏之丰腴颖实、秋之萧瑟静谧、冬之傲雪凌霜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向人们展示了生命不同阶段的美与价值。“他是生命的歌者,他选择以彩墨的表现形式来抒写生命。”
《幽香》是他荷花题材绘画中的早期作品,画中没有华丽的色彩,而是透过恣意的墨彩来状物达意,力求表现典雅、孤傲的文人气节。白色的荷花在黄灰色的底色与“多彩”墨色的映衬下更显得高雅、纯洁。这种情结一直在他荷花题材的创作中延续。同时这种植物顽强的生命力也是吸引袁运甫先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劲风中舞动的身姿、曲而不折的延伸之态正是荷之生生不息的表征。从绘画表现方式上来看,劲风驱动下的荷婀娜多姿、纵横交错,像行草书一般自由放任而又有条不紊(《风荷韵致》)。
绘画媒材的认知与拓展
袁运甫先生认为,中国画的绘画工具适合情感的抒发与诗性的表达。水性、笔性、纸性及墨性的丰富性与趣味性牵动着他的艺术灵感。但同时,他也认识到了中国画与他长期实践的水粉画间的差异,即在厚重感的表现上显得“不直接”。这是他在彩墨画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中西方绘画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嫁接,在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对接”的情况,在技法探索的过程中,袁运甫先生体会到由于中国画工具、材料的性能问题导致用色有它的特殊性。针对宣纸的特殊性,袁运甫先生认为国画的赋色难度比西画高得多,为了达到薄中见厚的效果,他的经验是充分利用“对比辩证的方法”,在疏朗与繁复、清澈与厚重等对比关系中得以实现。在不断的绘画实践过程中,他认识到泼墨、泼彩的方法能够克服中国画“单薄”的“不足”。《朱荷碧盖》是袁先生泼墨泼彩的代表作,画中以黑、红、青、绿为主色,雄浑磅礴、色墨相合、水色交融、疏密有致。
在传统的生宣纸上表现彩墨交融、自然浑厚的效果是袁运甫先生彩墨画的常态,除此之外他还在金版日制宣纸上进行尝试,较强的金色光泽和较弱的渗透性使得画面效果呈现出迥异的华丽感和空灵感。特殊的媒材为他的绘画创作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运用这种特殊宣纸作画在当时并不多见,表现出了袁运甫先生包容的心境和大胆尝试的勇气。此类绘画作品有《荷塘印象》《荷塘胜揽》《金色池塘》以及《雨霁》等。
中西方的融合与创新
袁运甫先生在中西方绘画的交融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传统的、民间的、西方现代的因素在他的作品中闪耀着光芒。开放与包容的艺术思想决定了他独特的艺术理念与艺术创作道路。
(一)光与色
袁运甫先生对西方印象派绘画情有独钟,他主张将西方绘画对光与色的认知运用到中国画中,在荷花题材的创作上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这种情愫,其中光感的表现不容忽视。光源的存在带动了物象间的明度和纯度的差异,成为整幅画面的统领者。他利用光线所产生的投影以及虚实变化等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意境,并使色彩语言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以《荷塘世家》为例,上部光的来向决定了整幅画面自上而下形成了明暗的不同,花瓣间相异的色彩处理方式显示出了光的存在。
袁运甫先生早年对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色彩有过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色彩的布置、赋色方法以及色与墨的运用规律等,这和彩墨荷花的用色(青绿)及色彩构图(色彩的位置与呼应、层次与虚实)不无关系。在此基础上,袁运甫先生在中国画创作实践过程中把他精研的西方色彩理论引入其中,打破了中国传统绘画纲领性的赋色理念——随类赋彩。他认为中国画要革新就不能回避西方现代色彩学的介入,色彩能够提升绘画的表现力。故步自封只能限制中国画的发展。他借助彩墨画践行了这一理论。
(二)空气与空间
“空气透视法”常见于日本画中,即画面通过虚实的处理达到表现空间与空气流动的效果。这种表现方式在袁运甫先生的画作中时常出现,“空气透视法”是东方“诗意绘画”与西方“科学绘画”相融合的必然结果。《荷塘晨色》正是一例,荷塘之中雾气与水气的升腾增强了画面的意境表达,让人有种身临其境、沉醉不知归路之感。画面中虚实相生的处理增强了画面的纵深度与空间感。
(三)形式美的探索
形式美的探索是袁先生绕不开的课题,西方绘画中点、线、面形式美的归纳与中国画中大小、长短、疏密等因素的对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长期从事西方绘画研究与实践的袁运甫先生来说,抽象的形式美观念根深蒂固,这是他的作品具有现代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秋色秋香》是袁运甫先生通过多次写生而得的作品,其中莲蓬稀稀落落、荷杆苍劲坚毅以及荷叶的洋洋洒洒构成了点、线、面的交错世界,形成了极富美感的韵律,从而表现出清晨薄雾消退时残荷的凄美。
结论
彩墨不仅是袁运甫先生绘画创作的艺术语言,更是他感受世界万物的一种方式。他以中国传统的笔墨为根本,以印象主义色彩的科学方法为辅助手段,并以现代艺术的表现方法为推动力来解决中国画的革新问题,他的彩墨荷花作品下笔磊落、洒脱泼辣、气势恢宏、刚柔相济、浓淡兼施,其间运用泼墨、泼彩、积墨、破墨等手法将水、墨、光、色含润交融,形成了彩墨共舞、意趣共融、五彩彰施、水墨积微的彩墨世界。它们是袁运甫先生中西合璧思想的映射。实现了水墨与色彩、中国画与西画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