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学方法”。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渴望和进步的可能,教师应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全身心地投入,不要因“学困”对其产生厌烦情绪;切忌“太笨了”、“木头脑袋”等讽刺语言。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教师,应当保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而实际上学困生身上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也蕴藏着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适当加以表杨、鼓励、循循善诱,唤起其积极向上的心灵火花,努力创设情景,让学困生展示 “闪光点”,发扬 “闪光点”, 增强学生“脱困”的信心。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保护学困生的人格自尊呢?
一、理解人格自尊与学困生的含义
什么是人格自尊?人格自尊的含义就是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节,同时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对自己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是一种评价。自尊对人有积极的意义,它是为人立世的基础。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需要从内在和外在建立生存的信心。从内在讲就是需要自尊自信,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人格。从外在讲,就是要得到他人的认可,他人的承认和肯定能进一步增强个体的自尊。拥有自尊,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一路欢声笑语,鲜花遍地,昂首挺胸迈开大步朝前走。拥有自尊,人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在工作学习中朝气蓬勃,精神百倍,信心十足。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在学校里,在家庭中,甚至在社会上,学困生的人格尊严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受到损伤。
学困生或许是因为天资欠缺,或许是因为贪玩、不懂事,或许是因为基础差,等等原因。自然会潜滋暗长一种自卑心理,对学习逐渐丧失信心,具体表现为:灰心丧气,缺乏学习勇气;虚荣心强,偶受挫折便一蹶不振;情结急剧波动,直至放弃学习。
学困生心理还表现在消极,因为自卑,所以对每门功课都采取消极应对,上课时没精打采,心猿意马;不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把学习当作包袱;依赖性强,缺乏独立的学习精神和习惯,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屡见不鲜。
因为消极,又表现出厌倦,对课内外教学活动提不起精神,有时还呈现出对抗状态,而迫于家长和老师等外界压力违心地参加学习活动,常常使得身心疲惫,以至对老师的苦口婆心极不耐烦,对同学间的帮助置之不理
二、关注学困生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班级中的学困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差,习惯差,如何在课堂上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益,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1、关心爱护学困生,充分尊重学困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与学困生交朋友。实践证明,学生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他教的那门学科。所以我们教师要深怀博爱之心,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并理解他们,对学生有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对待学困生更是不歧视、不讽刺、不挖苦、不打击、不嫌弃,保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困生的不足和缺点、无礼和捣乱,要有宽容心、包容度。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主动投入到主动学习的活动中来。
2、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重塑学习的自信心。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的满足。体验成功的机率越多,获得的成功感就越强,创造成功的积极性就越高。作为教师必须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发现学困生的细微进步,经常赞美,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将对他们的成长起到推动作用。例如,我班有一位男同学,他的学习成绩比较差,脑袋反应较慢,常常为此感到自卑而缺乏信心,但内心还是想把学习搞好。于是,我在课堂教学时特别尊重、注视、宽容他,常常用鼓励的语言评价他的发言,那怕是一次小小的发言,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起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信心。经过了一段时间,通过老师、同学的帮助和他自己不懈的努力,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上也能大胆地发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困生创设能充分展示学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积极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
3、关注学困生,使他们享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结精神、交往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学习活动中可把学困生融合于各个学习小组,使他们的学习得到帮助和提高。学困生往往缺乏的是自信心,他们认为自己不行,样样不如人,各种活动也不愿参加,把自己封闭起来,小心翼翼地生活着。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是他们成长的基础,教师必须刻意去做。每次小组合作时,分组要注意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搭配,组内分工力求做到合理,先让学困生承担一些简单的任务,使他们有能力完成此任务,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他们就融入到小组学习活动中了,成为不可缺少的一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能够得到锻炼,学困生能够得到帮助和提高。因此,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就要有意识地把好、中、差三种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里。小组里的学优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主动帮助学困生,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督促、帮助学困生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对学困生的帮助要有耐心,而这些学困生每次小组讨论、交流时必须发言。通过学优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为,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来启发感染学困生,让他们能主动地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改正缺点,把成绩提高。这样,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既感到有同学的帮助,享受到集体的温暖,又使他们的学习得到进步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保护“学困生”的人格自尊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辛苦的劳动,也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开拓探索前进,不断完善和提高。所以在学习的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不断培养学困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爱学习、会学习,从而使班上的学生全面发展。只有通过教师的不断帮助,学困生才能不会受人格自尊上的伤害,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一、理解人格自尊与学困生的含义
什么是人格自尊?人格自尊的含义就是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节,同时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对自己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是一种评价。自尊对人有积极的意义,它是为人立世的基础。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需要从内在和外在建立生存的信心。从内在讲就是需要自尊自信,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人格。从外在讲,就是要得到他人的认可,他人的承认和肯定能进一步增强个体的自尊。拥有自尊,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一路欢声笑语,鲜花遍地,昂首挺胸迈开大步朝前走。拥有自尊,人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在工作学习中朝气蓬勃,精神百倍,信心十足。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在学校里,在家庭中,甚至在社会上,学困生的人格尊严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受到损伤。
学困生或许是因为天资欠缺,或许是因为贪玩、不懂事,或许是因为基础差,等等原因。自然会潜滋暗长一种自卑心理,对学习逐渐丧失信心,具体表现为:灰心丧气,缺乏学习勇气;虚荣心强,偶受挫折便一蹶不振;情结急剧波动,直至放弃学习。
学困生心理还表现在消极,因为自卑,所以对每门功课都采取消极应对,上课时没精打采,心猿意马;不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把学习当作包袱;依赖性强,缺乏独立的学习精神和习惯,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屡见不鲜。
因为消极,又表现出厌倦,对课内外教学活动提不起精神,有时还呈现出对抗状态,而迫于家长和老师等外界压力违心地参加学习活动,常常使得身心疲惫,以至对老师的苦口婆心极不耐烦,对同学间的帮助置之不理
二、关注学困生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班级中的学困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差,习惯差,如何在课堂上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益,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1、关心爱护学困生,充分尊重学困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与学困生交朋友。实践证明,学生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他教的那门学科。所以我们教师要深怀博爱之心,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并理解他们,对学生有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对待学困生更是不歧视、不讽刺、不挖苦、不打击、不嫌弃,保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困生的不足和缺点、无礼和捣乱,要有宽容心、包容度。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主动投入到主动学习的活动中来。
2、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重塑学习的自信心。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的满足。体验成功的机率越多,获得的成功感就越强,创造成功的积极性就越高。作为教师必须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发现学困生的细微进步,经常赞美,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将对他们的成长起到推动作用。例如,我班有一位男同学,他的学习成绩比较差,脑袋反应较慢,常常为此感到自卑而缺乏信心,但内心还是想把学习搞好。于是,我在课堂教学时特别尊重、注视、宽容他,常常用鼓励的语言评价他的发言,那怕是一次小小的发言,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起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信心。经过了一段时间,通过老师、同学的帮助和他自己不懈的努力,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上也能大胆地发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困生创设能充分展示学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积极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
3、关注学困生,使他们享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结精神、交往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学习活动中可把学困生融合于各个学习小组,使他们的学习得到帮助和提高。学困生往往缺乏的是自信心,他们认为自己不行,样样不如人,各种活动也不愿参加,把自己封闭起来,小心翼翼地生活着。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是他们成长的基础,教师必须刻意去做。每次小组合作时,分组要注意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搭配,组内分工力求做到合理,先让学困生承担一些简单的任务,使他们有能力完成此任务,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他们就融入到小组学习活动中了,成为不可缺少的一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能够得到锻炼,学困生能够得到帮助和提高。因此,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就要有意识地把好、中、差三种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里。小组里的学优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主动帮助学困生,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督促、帮助学困生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对学困生的帮助要有耐心,而这些学困生每次小组讨论、交流时必须发言。通过学优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为,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来启发感染学困生,让他们能主动地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改正缺点,把成绩提高。这样,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既感到有同学的帮助,享受到集体的温暖,又使他们的学习得到进步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保护“学困生”的人格自尊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辛苦的劳动,也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开拓探索前进,不断完善和提高。所以在学习的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不断培养学困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爱学习、会学习,从而使班上的学生全面发展。只有通过教师的不断帮助,学困生才能不会受人格自尊上的伤害,才能提高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