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年“学校品牌大会”筹备时。今年大会,《学校品牌管理》与荔湾区教育局携手合作。荔湾区作为一个广州老城区,在教育领域颇有特色,极具品牌推广价值。一些优秀的学校如洒落在西关宝地上的一颗颗耀眼的珍珠,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细细欣赏。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些学校的种种魅力,学品公司组建了以《学校品牌管理》总编王永江、副总编何池歆和副总经理梁恺之为领军的荔湾区“好学校”采写团队,团队分小学组和中幼组,计划在11月中旬对10所学校进行调研。
磨刀霍霍 运筹帷幄
“你迟到了!”大家责备的眼光齐刷刷地看向刚走进会议室的王永江。王总编因为接待专家,在荔湾区样板校调研培训会迟到了。他不好意思地嘿嘿一笑,说:“罚我调研时在专家点评部分,把迟到的时间补回来。”大家一听乐了,这大专家的意见都是宝贝,平常想听还不一定听得到,这回挺划算,就一致同意让他将功补过。
言归正传,说到这次调研活动,真是时间紧任务重。培训会前,大家都在愁该怎么安排。因为这次调研不仅需要搜集学校资料、准备采访问题,还涉及到路线设计、采访流程设计、时长控制、采访人员及分工的问题。为此,采写团队在调研前特地开了两次会议,商量研讨。
编辑部范帆不慌不忙,在会议上一一阐述10所学校的主要特色,并说明其对应栏目。杨阳阳也赶紧拿出事先规划好的路线图,给大家讲解。
何副总编听了两位责任编辑的安排,赞许有加,拿出了事先做好的《荔湾区“十二品”专题报道规划》。《报道规划》不仅罗列了参加采写的人员,还将人员分为小学组和中幼组,每组8或9人,包括专家、领队、调研员、主笔记者和摄影记者。他还从采访前、采访后和写作中三个方面对主笔记者提出了要求:应做好“课前功夫”,事先想好基本的文章架构,及时与编辑沟通;当天整理录音和笔记;写作时从“好学校”的角度选取材料,语言生动活泼等等。另外,他还对摄影记者需要拍摄的内容做了具体指导。
因为这次调研的“好学校”跟第十二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有密切的关系,很可能需要在大会上发言或者接待考察,因此王总编嘱咐各团队在本次实地采写中,要考察学校路线和周边情况,与各学校做好沟通;挖掘学校亮点,给学校在“十二品”的展示提供建议。他还提出,每所学校需安排1名主笔和1名辅助人。主笔负责该所学校的采访提问、调研详情的记录和最后在杂志上的文章撰写。辅助人则负责编写图文信息,在公司群里及时发布,同时也对调研情况进行记录录音。这样既能减轻主笔的压力,又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作用。
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一支专业的团队是如何体现其专业性的呢?其实就是体现在细节上。
镜头一:在走访校园之前,调研团队就对学校周围环境做了一个大致了解,进校后便直接与学校沟通“十二品”考察人员的接待问题,并给出建议。对“十二品”发言学校,专家组也在走校园和座谈过程中,给予要展示本校最突出的亮点,切忌大、空、全的建议。
镜头二:在走访校园过程中,专家负责与校方领导沟通,摄影记者则一方面时刻关注校园文化景观,用相机及时记录下来,又要抓准时机和背景,走到专家、领导前面,进行人物拍摄。同时,我们的文字记者们会随时用手机摄下让自己眼前一亮的东西,也许是教室某个角落的布置,也许是教师讲课时某一瞬间的飞扬神采。有了这些瞬间的记录,之后写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准确回忆起那些灵感和感触。
镜头三:每到一所学校,孩子们多会笑盈盈地向我们问好。有的孩子发现我们摄影记者的镜头,还会特意冲着镜头比出剪刀手或是摆出pose来。文字记者抓住这个机会,与孩子们沟通交流,留下了一小段美好的回忆。
镜头四:座谈会中,除学校主笔认真记录、录音外,其他人也认真做好笔记、录音。那笔记本,翻了一页又一页,引得校方领导都忍不住偷看记下的内容。
镜头五:对于学校特色和亮点的把握,对于关键问题的提问,各位编辑和记者都仔细斟酌,问到关键点上。而专家对于学校的点评也是字字珠玑,并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学校短板,现场进行支招。校方对于专家的妙语频频点头,部分学校还邀请学品团队对学校文化等进行打造。
镜头六:就在采访期间,领队悄悄走出会议室,校方领导将一个印有学校logo、装满学校资料的袋子交到领队手中。原来主笔记者早就将所需学校材料列好清单,领队在到访时将清单交给校方,请他们准备,以便在离开时可带走。
群策群力 专题出炉
调研结束后,接下来的重头戏就是案头工作了。在案头工作开始之前,调研团队先集中开了一个总结会。大家将调研的内容、收获、心得等等都进行了一个汇总,每位主笔对自己将要写的学校列出了几大亮点,同时也呈现了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提纲。其余同行的调研成员则据此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并且对于写作提出一些建设性、有思考的建议。主笔认真记录下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供行文时参考。各位专家也讲述了自己本次考察的体会。特别是经过实地调研,学品公司发现参加“十二品”的部分发言学校和考察学校需要进行调整。
在采访初稿完成之后,何副总编再次召集全体主笔,进行了2个小时的初稿修改研讨。研讨会上,大家各抒己见,讨论激烈。
两次写作思路讨论会,无疑是采写团队各成员思想和观点碰撞、交流的精彩时刻。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许多事情,自己一个人去思考,总是会有诸多遗漏点。可是一旦有其他人一起来帮忙,往往还可触发新灵感,局面马上就不一样了,让人豁然开朗!还有专家在旁边支招,告诉你哪些应该重点突出,哪些应该一笔带过,写出好内容也就顺理成章了。
本次荔湾区“好学校”调研活动,学品团队积极与学校沟通,各成员间配合到位,并能不吝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如此高效地完成调研,并且呈现出如此精美的荔湾学校专题。一个人的能力再强,总是很难跳出自己的限制,一个小小的提点,一次恍然大悟,就是一个进步的契机。而且现代社会的竞争,早已不是停留在个人层面上的竞争,更多是团队的竞争、质量和效率的竞争、合力的对抗,对于学校和区域教育来说更是如此。简单来说,就是专题采写,也需要一个团队,需要一个team,不管这个team是《学校品牌管理》,还是其他媒体,或是学校和教育局自己组建的团队,都是通往品牌之路不可或缺的助推力!
(作者分别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记者、策划部记者)
磨刀霍霍 运筹帷幄
“你迟到了!”大家责备的眼光齐刷刷地看向刚走进会议室的王永江。王总编因为接待专家,在荔湾区样板校调研培训会迟到了。他不好意思地嘿嘿一笑,说:“罚我调研时在专家点评部分,把迟到的时间补回来。”大家一听乐了,这大专家的意见都是宝贝,平常想听还不一定听得到,这回挺划算,就一致同意让他将功补过。
言归正传,说到这次调研活动,真是时间紧任务重。培训会前,大家都在愁该怎么安排。因为这次调研不仅需要搜集学校资料、准备采访问题,还涉及到路线设计、采访流程设计、时长控制、采访人员及分工的问题。为此,采写团队在调研前特地开了两次会议,商量研讨。
编辑部范帆不慌不忙,在会议上一一阐述10所学校的主要特色,并说明其对应栏目。杨阳阳也赶紧拿出事先规划好的路线图,给大家讲解。
何副总编听了两位责任编辑的安排,赞许有加,拿出了事先做好的《荔湾区“十二品”专题报道规划》。《报道规划》不仅罗列了参加采写的人员,还将人员分为小学组和中幼组,每组8或9人,包括专家、领队、调研员、主笔记者和摄影记者。他还从采访前、采访后和写作中三个方面对主笔记者提出了要求:应做好“课前功夫”,事先想好基本的文章架构,及时与编辑沟通;当天整理录音和笔记;写作时从“好学校”的角度选取材料,语言生动活泼等等。另外,他还对摄影记者需要拍摄的内容做了具体指导。
因为这次调研的“好学校”跟第十二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有密切的关系,很可能需要在大会上发言或者接待考察,因此王总编嘱咐各团队在本次实地采写中,要考察学校路线和周边情况,与各学校做好沟通;挖掘学校亮点,给学校在“十二品”的展示提供建议。他还提出,每所学校需安排1名主笔和1名辅助人。主笔负责该所学校的采访提问、调研详情的记录和最后在杂志上的文章撰写。辅助人则负责编写图文信息,在公司群里及时发布,同时也对调研情况进行记录录音。这样既能减轻主笔的压力,又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作用。
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一支专业的团队是如何体现其专业性的呢?其实就是体现在细节上。
镜头一:在走访校园之前,调研团队就对学校周围环境做了一个大致了解,进校后便直接与学校沟通“十二品”考察人员的接待问题,并给出建议。对“十二品”发言学校,专家组也在走校园和座谈过程中,给予要展示本校最突出的亮点,切忌大、空、全的建议。
镜头二:在走访校园过程中,专家负责与校方领导沟通,摄影记者则一方面时刻关注校园文化景观,用相机及时记录下来,又要抓准时机和背景,走到专家、领导前面,进行人物拍摄。同时,我们的文字记者们会随时用手机摄下让自己眼前一亮的东西,也许是教室某个角落的布置,也许是教师讲课时某一瞬间的飞扬神采。有了这些瞬间的记录,之后写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准确回忆起那些灵感和感触。
镜头三:每到一所学校,孩子们多会笑盈盈地向我们问好。有的孩子发现我们摄影记者的镜头,还会特意冲着镜头比出剪刀手或是摆出pose来。文字记者抓住这个机会,与孩子们沟通交流,留下了一小段美好的回忆。
镜头四:座谈会中,除学校主笔认真记录、录音外,其他人也认真做好笔记、录音。那笔记本,翻了一页又一页,引得校方领导都忍不住偷看记下的内容。
镜头五:对于学校特色和亮点的把握,对于关键问题的提问,各位编辑和记者都仔细斟酌,问到关键点上。而专家对于学校的点评也是字字珠玑,并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学校短板,现场进行支招。校方对于专家的妙语频频点头,部分学校还邀请学品团队对学校文化等进行打造。
镜头六:就在采访期间,领队悄悄走出会议室,校方领导将一个印有学校logo、装满学校资料的袋子交到领队手中。原来主笔记者早就将所需学校材料列好清单,领队在到访时将清单交给校方,请他们准备,以便在离开时可带走。
群策群力 专题出炉
调研结束后,接下来的重头戏就是案头工作了。在案头工作开始之前,调研团队先集中开了一个总结会。大家将调研的内容、收获、心得等等都进行了一个汇总,每位主笔对自己将要写的学校列出了几大亮点,同时也呈现了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提纲。其余同行的调研成员则据此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并且对于写作提出一些建设性、有思考的建议。主笔认真记录下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供行文时参考。各位专家也讲述了自己本次考察的体会。特别是经过实地调研,学品公司发现参加“十二品”的部分发言学校和考察学校需要进行调整。
在采访初稿完成之后,何副总编再次召集全体主笔,进行了2个小时的初稿修改研讨。研讨会上,大家各抒己见,讨论激烈。
两次写作思路讨论会,无疑是采写团队各成员思想和观点碰撞、交流的精彩时刻。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许多事情,自己一个人去思考,总是会有诸多遗漏点。可是一旦有其他人一起来帮忙,往往还可触发新灵感,局面马上就不一样了,让人豁然开朗!还有专家在旁边支招,告诉你哪些应该重点突出,哪些应该一笔带过,写出好内容也就顺理成章了。
本次荔湾区“好学校”调研活动,学品团队积极与学校沟通,各成员间配合到位,并能不吝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如此高效地完成调研,并且呈现出如此精美的荔湾学校专题。一个人的能力再强,总是很难跳出自己的限制,一个小小的提点,一次恍然大悟,就是一个进步的契机。而且现代社会的竞争,早已不是停留在个人层面上的竞争,更多是团队的竞争、质量和效率的竞争、合力的对抗,对于学校和区域教育来说更是如此。简单来说,就是专题采写,也需要一个团队,需要一个team,不管这个team是《学校品牌管理》,还是其他媒体,或是学校和教育局自己组建的团队,都是通往品牌之路不可或缺的助推力!
(作者分别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记者、策划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