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那篇文章只是序曲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dongxi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以前,读过韩小蕙的散文《我的大院,我昔日的梦》,她对协和大院的描绘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有段文字这样写道:
  (协和大院)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小世界:绿草如茵,中间高耸着巨型花坛。树影婆娑之间,是一条条翠柏簇拥着的石板路,通往若隐若现的一座座三层小洋楼。小楼全部为哥特式建筑,平台尖顶,米黄色大落地门窗,楼内诸陈设如壁炉、吊灯、百叶窗等全部来自欧美,外墙上爬满了茂盛的爬墙虎……
  没想到,这篇文章只是一个序曲,多年之后,韩小蕙25万字的《协和大院》一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12月版)奏响了多声部的协和大院交响曲,百年沧桑尽收眼底,风云变幻悉数呈现,人物群像栩栩如生,动植物事绘声赋形,其纵深感、厚重感、命运感在作者亲历的视角下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细节展现出来,犹如一部波诡云谲的连续大剧,传奇故事让人欲罢不能,那些医学大家的神采光华叫人心生向往,百年大院的兴盛衰微又令人五味杂陈。
  《协和大院》共18章,加上“代序”《我的大院,我昔日的梦》和“代跋”《绝唱》,拢共20篇。这些篇章以散点透视法将协和大院的百年历史与方方面面穷形尽相,纤毫毕出。每一篇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当作单篇散文看,合起来则又有系统的整体性,可当作一部完整的传记文学。在我看来,这部书可以视为作者给一座百年大院立的传,其史实、文学、思想的特点咸备于一体。
  协和大院是1917年伴随着协和医院的建立而修建的住宅大院,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大院的主人自然是人,是那些名医大师们,是那些干部们,以及家属孩子们,但大院的构成还有建筑、草坪、花园、树木以及昆虫和鸟,这些自然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世界出现在韩小蕙笔端。百余年并不算长,但历史的烟云往往扑朔迷离,厘清辨析也需下一番硬功夫。作者撲进泛黄的历史故纸中,流连沉浸,勾稽爬梳,在文学的活泼表达中,亦充分追求科学的严谨性。尤其是,韩小蕙写协和大院可谓近水楼台、得天独厚,她也是这个大院的主人之一,自1960年搬进大院,至今已有60年。书中所述的大多人和事都是她亲见、亲历、亲闻,如此,那些僵滞的材料和枯燥的医学术语就被激活了,带着作者个人的温度和眼光,跃跃如鲜活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在我看来,韩小蕙是以立传的态度写协和大院,那么,就自然给这部书赋予了浓郁的“史”的品格,综其大略,可以说协和之医学史、教育史、建筑史的内涵尽在其中了。
  为百年大院立传,当然主要是为大院主人立传。全书最珍贵的精彩华章都在这里,读的时候,令我屏声静气,恂恂如也。这个大院住的都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书中前四章追溯了外交部街和协和医院、医学院的渊源,其风云激荡、曲折传奇的故事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第五章描述了大院的建筑风格,第六章至第十章为重点名医大医塑像。请看:第六章《协和大院一百年(名医篇)》,第七章《两位“华人第一长”》,第八章《三位大医女神》,第九章《四位世家子弟》,第十章《五位寒门大医》。有趣的是,不知作者是否有意为之,这几章的标题排序恰成“一二三四五”。作者将这些名医分为五代,而1949年至1966年的第二代,是“协和大院的灵魂人物”,作者以“医学大神”呼之,崇仰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有李宗恩、林巧稚、吴蔚然、黄家驷等大约几十位,皆为某某学科的创始人、奠基人、开拓者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一流的权威专家。由于协和大院是医生们的住宅区,故作者采取了一个真实的生活视角,以一个少儿的眼光写这些大医们生活中的一面,称呼也是“爷爷”“奶奶”“伯伯”“阿姨”等。如称住在28号楼的林巧稚为“林奶奶”,“留在我脑中的永久印象,是心情愉快的林大夫绾着发髻,着一身合体的锦缎旗袍,领口处别一枚碎钻镶嵌的精致领花,从大门外飘然而入,停在花丛边上看她那些盛开的花,那身影,无宋庆龄的丰腴却有着和她一样的高雅韵致”。再如,写名医梁植权:
  我从小就认识了这位“梁二爷”,他中等个儿,微胖,大脑门儿,谢顶,戴一副金丝眼镜,住在29号楼,是梁DN他爸,他的夫人是王婉明阿姨。由于他的低调,他家人的低调,我却一直到很晚才晓得他是院士,成就非凡。
  作者按照名医们所居楼号一一细数,由衷发出敬佩的感叹之声:
  哦,真是伟大啊,声震中国及国际医学界的一代医学大神们,救治了无数病人的大医名医们,在大院里留下了辉煌身影的前辈们——向你们致敬!给你们鞠躬了!
  韩小蕙称这些名医们为“大神”,不仅写出了他们神乎其技的高超医术,更是写出了他们身上蕴涵的伟岸的精神特质,令人崇仰膜拜。从韩小蕙的描述中,我深切体悟到了这些大医们如下精神内涵。
  1.文明。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大多曾留学海外,世界名校博士,将中西文明融为一炉,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焕发出优雅迷人的风度风采,令人倾倒。这不仅是个人修养,还铸就了一代代协和人的精神气质。协和医学院第一任华人院长李宗恩,如此定了几条“私家规定”要求下属:
  走路声音要轻,说话声音要低,不允许穿硬底鞋,特别是绝对禁止高跟鞋;所有协和员工,不论是医生护士还是职员工人,上班时不许吃大蒜、韭菜,也不准抽烟。
  哈,苛刻吗 文明素养就在这点滴细节中。
  2.爱国。协和虽然最早为洋人所建,有浓郁的西方背景,大医们也接受过欧风美雨的吹拂洗礼,但他们都是“洋装穿在身、心依然是中国心”。不少人都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生活条件,千方百计、毅然归来报效祖国。赤子之心,矢志不渝。
  3.善良和奉献。唐代医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救死扶伤从来就是医者的天职。
  书中记录了林巧稚的一件事令人难忘:1921年夏,林巧稚考协和医预科,最后一场是英语笔试,突然有一位女生中暑被抬出考场,林巧稚放下试卷就跑过去急救,导致试卷没有做完,她自己以为这回肯定落榜了。可是一个月后,她却接到了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原来校方综合考察,认为该生其他几科考得好,尤其是宁可放弃考试也要救人,正是医者所需要的善良品质和奉献精神。在大院里,作为名医,被随叫随到、乐于助人的事,在作者笔下多有描述。而他们大多寿至耄耋甚至期颐,正是“好人福报”的最好说明书。
  4.高贵。人格高贵,灵魂高贵。如作者眼中的张鋆教授“张老爷子”:
  瘦,高,严峻,腰杆老是挺着,像一块行走的木板;头发花白,已见稀疏,但梳得一丝不乱;走在大院里,既不快,也不慢,从不跟人打招呼,只按照他自己的节奏行事。
  这个描写非常具有象征意义。不管经历多少风雨,多少磨难,“腰杆老是挺着”,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节操,那份宠辱不惊的淡然、坦然、超然闪烁出生命的异彩。还有严谨、求精、勤奋……这些精神特质形成了协和大院的灵魂和传统,成为异于其他诸多大院的旗帜和标识。
  长期的写作使韩小蕙形成了自己的散文观,她曾提出“好散文”的十要素,其中前三点分别为生命的激情、哲学的光芒和诗意的审美。她说“文章的烈焰必须用生命激情之火点燃”,这一点在韩小蕙作品中似乎特别得以凸显,所以有论者称其散文创作为“生命书写”。在《协和大院》中,我们可以深切体味到作者的生命投入,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思考,都可以看到作者沉浸其间的身影,她的的情感(欢喜、赞叹、痛苦、忧愤)、性格、温度都表露无遗跃然纸上。她是用生命的灌注写出了协和大院鲜活的生命情采,即使那些泛黄的故纸也溢出生命的馨香。因此,这部以传记体写成的散文作品,是一部生命书,那一尊尊知识分子群像不是石雕泥塑的,而是清晰透着纹路肌理、体温心跳,喜怒忧惧,闪耀着生动的个性的光彩;大院那些昆虫鸟类小小生灵在作者观照下也是那样生趣盎然、可爱迷人。也因此,用生命写就的书无疑是有生命力的,《协和大院》就是这样一部书。
  (作者系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
其他文献
《博览群书》编辑部:  看到《博览群书》新一年第一期,开卷第一篇文章竟然就是拙文,真是感愧交并,“受宠若惊”。拙文原题“读书最乐”四字,是来新夏先生给我的题词。吾辈读书人在世,读书其乐,确实无以逾之。  新年伊始《博览群书》发表这样一组文章,我觉得很有意思。与《中华读书报》等每年年底发布专家评选出的一年优秀图书榜一样,都带有回顾和总结的意义。不过,我想谈一点久蓄于心的想法。我看到有的报纸年底评选出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百年党史,从一定意义讲,也是一部党领导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历史。《延安答卷——脱贫漫记》出版恰逢其时,这是一部从扶贫角度,诠释党史新中国史的优秀读物。壹  饥饿与贫穷,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面临的生存困境。阅读中国历史,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史,外敌入侵、连绵战乱以及天灾人祸,使大多数中国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过着牛马不如的悲
图书版本是高级文化载体,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中华传承五千年文明,图书版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文化的繁荣,也是文脉传承的象征。出版图书的版本要求与价值  版本学具有无所不包的内容,国内出版行业对版本学的定义主要是以书籍的版本为研究对象。总的来说,它是探讨书籍发展史或一书的传本源流及学术史中的地位。  首先,我们以往所熟知的图书版本学主要针对古籍图书,它也是最初体现版本价值的图书类别。古代书籍形式不
如果把学术研究看成是一场恋爱,那晚唐五代诗格就是这样一位美丽的侗族姑娘:她看起来穿着有些村俗,性格有些传统,说话古灵精怪,有时像是在打哑谜,有时又絮絮叨叨。所以,如何顺着她闺楼下的竹竿爬上去,扣开她的闺门,猜中她的哑谜,走入她的内心,赢得她热烈的拥抱,就成为恋爱能否成功的关键。作为唐代第二兴盛期的晚唐五代诗格看起来内容琐碎拘泥、缺乏理论深度和建设性,著述体例相对特殊,诗论术语内涵也较难把握。所以,
爱情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殉情和死亡也是耐人思考的文学主题,此说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因为检点一下我自己读过的作品,留在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往往是那种用情至深的故事。《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呼啸山庄》《简爱》《霍乱时期的爱情》《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纯真博物馆》《绿化树》《黑骏马》等,自然还有“宝钗黛”,还有“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还有“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甚至还有《爱
王维在盛唐是坐第一把交椅的诗人。范文澜《中国通史》里说:王维文名极盛,成名在李白前20余年,“文苑霸主只有王维一人”。  王维的诗也最能够表现“盛唐气象”。林庚《中国文学简史》里说:“王维则是一个更为全面的典型,他在盛唐之初就早已成名,反映着整个诗坛欣欣向荣的普遍发展。”  本期我们刊出“解密王维”专题,不仅解密盛唐诗文的多个谜团,也力求展现当代学者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展现文献实证与理论阐释并重,
在中国历史上,晚明是一个变化剧烈而又新旧纠缠的时代,充满了张力和矛盾。面对晚明那些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纷繁事象,秉持不同观念、站在不同立场的人们,必然会看到不同的侧面,形成不同的看法。以比较流行的史学作品为例: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把晚明描绘为一个“大失败”的时代,看不到一点生机和出路;而在《晚明大变局》中,樊树志把晚明描绘为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充满了活力和希望。两人孰对孰错?或许都是又对又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一定是儿童和成人乐于共同分享并常读常新的,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就是这样一部情趣盎然、老少咸宜的作品。该童话写于1956年,最初在《人民文学》1957年第1期至第4期上连载,作品甫一问世即收获了大量小读者,更有众多评论家纷纷撰文予以肯定,成为当年文学界的大事。小学生王葆和那个能一呼百应要啥有啥的宝葫芦自此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学形象。这部家喻户晓之作在1963年和2007年两度被搬上银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变动最为剧烈的一百年,是启蒙的一百年,也是中国出版事业走向现代的一百年。现代启蒙运动依托的是现代出版,没有现代的出版印刷技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出版人的养成,也就没有轰轰烈烈的现代启蒙运动,或者说20世纪中国文化与文学及启蒙运动就不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  “五四”后风云际会的第二代出版家,实则是“五四”的产儿,他们的出版实践是“五四”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去年正值“五四”百年,各
壹  先师讳玉哲,字维商,河北深县人。生于1913年,卒于2005年。先生系农家子弟,早年曾接受过当时的所谓新式教育,在高中阶段,就对文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6年,先生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北大期间,受顾颉刚、钱穆等先生的影响,逐步走上了古史研究的道路。不久,日寇全面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后迁至昆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先生先是与同学历尽千辛万苦,辗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