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同丁绍光拜访张道一先生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旅美艺术家丁绍光先生回国,电话约我陪他一起拜访张道一先生,我欣然应约。还记得第一次与丁绍光相识也是在张先生家中,如今回想,都已经是15年前了。張道一先生是我国“艺术学”学科奠基人,在艺术教育界德高望重。他长期担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对学院建设与发展都有着特殊贡献。
  7月初的一天,在南京张道一先生寓所,大家有缘得以再次见面。张先生是位“80后”,丁先生是位准“80后”。与15年前一样,三人一见面就是话艺术、说创作、谈人生。在亲和的氛围中,我向两位先生介绍了学院发展定位以及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教育的办学思路,他们都表示认同。
  大家谈到了陈之佛等老一辈美术教育家留下的“图案学”思想遗产,这也是张道一先生多年来深耕的领域。陈之佛是张道一先生的恩师,张先生又提到了我国图案学研究与教学对现代设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应该把图案研究分为“基础图案”和“工艺图案”两大部分,只有分清楚“为体”与“为用”的关系,才能够理解图案学的本质内涵,才能真正成为设计的基础。
  张道一先生自2006年从东南大学退休以来,全身心俯身学术研究,成果甚丰。近年来,他的眼睛几乎失明,却每天坚持写作,坚持针对散落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进行专题研究,并每年出版一本学术著作。对此,张先生自称攥“米团子”,这种治学精神让后生敬佩。这十多年中,他出版的《麒麟送子考索》《老鼠嫁女——民俗艺术研究系列》《孝道图·二十四孝图等考析》《吉祥文化论》《剪子巷花样——山东民间刺绣剪纸》《南京云锦》《徐州画像石》等著作,均是我国艺术学、民艺学研究的力作。
  张道一先生的新著《中国初始艺术》也已完成初稿,这是先生对早年就开始关注的艺术起源问题的一次梳理。早在“文革”时期,张先生在临摹《庙底沟遗址发掘报告》彩陶纹样时,就对远古时期的图案装饰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从未间断。先生认为,早在五千年前,包括图案规律在内的传统观念就已经在中国人心中建立起来了。相对于西方造型艺术注重写实的特点,中国传统造型观念更为注重概念化的意象表现,并在民间得以累世传承生发。惠山泥塑艺人所说的“心曲自家唱”就是对这一本源艺术理论的形象概括。从这个角度上看,汉代画像石简括的人物造型手法即是一种不同于毕加索立体主义艺术理念的一种概念画法,两者的出发点存在根本上的差异。
  丁绍光先生是著名美籍华人画家,是我们这代人崇拜的艺术家。可以说,丁先生的艺术创作影响了一代人,我们在校期间也曾临摹过他的作品。他富有装饰风格的艺术创作成功地融合了东方古典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的特色。丁先生在谈话中谈到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谈到了人工智能对人类发展带来的改变以及对美术教育的可能影响,思想睿智,视野也十分开阔。
  这次会面,张先生还是如同当年在家上课时那般充满着激情。他总是这样,点燃一根香烟,话匣子打开之后便慢条斯理、循循善诱地漫展开来,总是提出问题所在,总能打动你的神经。先生长久以来一直保持了一颗年轻的赤子之心,还记得先生80岁那年在工艺美院演讲,调侃自己是一个“80后”,引得学校师生满堂喝彩。其实,先生长期醉心于艺术研究,却不知老之将至。短暂的见面中,先生不经意说起,“年轻的时候,感觉老先生们麻烦啰嗦,现在我们也啰嗦起来了。”其实不只是张先生他们这一代人,我们这代人也渐入“啰嗦”的行列,但心境依然年轻。
其他文献
1  洋槐花开的时节,表哥陶跃进害了便秘,蹲一回马桶跟受刑似的,没有个把钟头别指望解决问题。好在几年前厂子已经停产,不要踩点上班,表哥有大把的时间来对付顽固的大便。大便如今大不便,表哥好无奈。到医院去看,医生照死里开药,药死贵。如今厂里不给报销医药费,表哥实在架不住,干脆不看了。也有人传过偏方,点穴刮痧针灸喝绿豆汤,一一试过,都不管用。所以表哥剩下的最佳选择只有吃香蕉了。表哥胃寒,香蕉不能多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