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来乍到
罗伯特太太(Nrs.Robert)的家在史特灵(5TRLING ILLIN01S),是一栋美国老式房子。三层楼,样式古朴,屋内陈设也简朴。她丈夫罗伯特,现已退休,身板子硬朗,言语不多,沉着稳重。夫妇俩感情朴素,待人有礼。他们是来自爱尔兰的第三代移民,有“多子多福”的观念,所以夫妇俩共育有4个子女,两男两女。大儿子在军牛服役,两个女儿都已远嫁,留在身边的只有小儿子,但与美国许多家庭一样,孩子成家后就不与父母同住,只在周末时回来探望一下。我起身环顾四周,见客厅的墙上挂满了照片,最醒目的要数那帧军人照片,那对英武的男女军人,一问才知是大儿子和儿媳妇。母与子
正聊着,一个敦厚朴实的青年人进了门来,身后跟着太太和两个孩子,原来是小儿子一家。罗伯特夫妇的小儿子主动与我攀谈起来,问长间短,显然他对中国很好奇。两个金发碧眼的孩子,长得活泼机灵,像小天使。令我有点意外的是,孩子都起了中文名字,女孩子叫“绰丹”,男孩子叫“泰乐”,都已上幼儿园。听孩子的爸爸说,幼儿园的华人教师给每个人都起了中文名字。我拿出带去的邮票册子等分送给两个孩子,他们满心欢喜地收下了,他们的爸爸还叫我在贺卡上写下“绰丹、泰乐圣诞快乐”的字眼,说是要带回幼儿园,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两个小天使像两只小喜鹊一样一直围在我的身边吱吱喳喳,欢蹦乱跳。罗伯特太太说小儿子还参加过海湾战争。当时小儿子在运输部队工作,开大卡车往前线运炮弹。自从他上了前线,做母亲的每天牵肠挂肚,但惟一能做的就是向上帝祷告,保佑儿子的安全。罗伯特太大后来想起一部叫《红鞋子》的电影,里面讲述红鞋子给人带来好运的故事,她马上买了一双大码的给小儿子寄去。“倘若这双鞋子我的儿子试了三次都不合脚的话,他就可以平安回家了。”罗伯特太太说。在一旁的小儿子接过话茬。有一次,他开的那辆又长又笨重的大卡车熄了火,陷在了伊拉克的沙漠里,无论怎么搬弄都不能动弹,差点儿就让伊拉克军队的坦克给追上了。我问他当时十白吗?他说哪有不,,它之理,当时后有追兵,情势危急,只记得当时双手发抖,两腿发软,全然不听使唤,下意识里紧紧地将红鞋子揽在怀里,祈求上帝护佑。也不知是不是冥冥中红鞋子应了验,大卡车后来又能启动了,他最终逃过了一劫,捡回了一条命。罗伯特太太怜爱地看了小儿子一眼,接着说道,小儿子天性很善良,从不愿伤害别人。奔赴海湾战场时,私底下我曾悄悄问他.你会开枪吗?他那时还对我很肯定地回答说“会的,妈妈。”然而谢天谢地,他在海湾战争期间,始终一弹未发!但他却患上了战争恐惧症,以至回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只要一听到警报声,就会条件反射地趴在地下。罗伯特太太回忆说那天在机场迎接儿子凯旋的欢迎仪式上,她站在如潮的人群当中,翘首望去,只见从波音747飞机的舷梯上陆续走下了一些士兵。机场顿时乐声大作,欢声笑语。此时,士兵中有一人右手拿着大枪,左手却高高扬起了一双红鞋子。“那是我的儿子,他回来了!”罗伯特太太激动得热泪盈眶,朝着儿子的方向拼命挤上前去,母子俩紧紧拥抱在一起。而前来迎接的将军却被弄得莫名其妙,面上露出了不悦的神色。“哈哈,将军不高兴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是我的孩子能平安归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萆心,报得三春晖。”此刻,看着这家子欢乐团聚的场景,我不由得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想起自己的母亲。时空交错间,这一幕像电影蒙太奇般突然切换到了另一个场景那是10年前,在我动身前往澳大利亚前夕,母亲为我细细打点着行装,反复叮咛沿途需要注意的事项。我这一去原本是没有归期打算的,母亲自然万分不舍。母亲特意在我的牛仔裤内缝了个口袋,存放路上要用的银两。她还将个小红包放入我的行李包,红包上别着根穿着长长线头的针,说是取个好意头。次日一早,母亲将我送到门口,就晕眩得再也送不下去了。现在我晓得了,自己其实就是那根针,而亲情就是那长长的线头。两个小天使也过来热闹,我问绰丹…‘长大了准备干什么?”小女孩甜声说要当护士。问她为什么,她说.“护士能帮助别人呀。”天下大同
到了开晚饭的时间。自然是西餐,很丰盛。我们围坐一起,准备起筷时,只见罗伯特夫妇双手合十置于胸前祷告,原来他们都是天主教徒。饭后罗伯特太太说,夫妇俩虽已退休,但热心公益事业,主动参加了美国接待国际访问学者的民间组织,到现在为止她家已义务接待了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国的访问学者,此外还有政府官员、专业人士,也有学生,甚至难民。我好奇地问作为普通百姓,何以愿尽这种义务,她不假思索地伸出两个指头,回答说“两个理由,一是我们都是上帝的儿女,全世界的人都应亲如一家:二是我们将来有机会到世界各国,会有这么多朋友做东道主,不是很好吗?”我欢迎她日后到中国来旅游,她道了谢,说自己还从未到过中国,也听说中国是一个很美丽的国度, 当然很想去,只可惜退休后,退休金并不多,暂时没有多余的钱可出国。所以,在家款待各国客人,从他们的口中和身上了解到各国的风土人情、文化思想,也不失是一种了解世界的奸途径。我问她,接待了这么多的各国来访者,有没有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她说当然有。比如曾有位来自非洲的女记者,为人很有戒心,晚上睡觉前将房门拴得死死的。半夜起床上洗手间,却不晓得如何开门,竟然拼命地踢打房门,大声嚷将起来。说着这不快的一幕,罗伯特太大轻轻摇了摇头。世相不同,人人各异。在我们面前,罗伯特夫妇俩虽然没有刻意表现出亲热的举止,但可以看出夫妇俩很恩爱,特别是罗伯特先生对妻子呵护有加。他勤快细心,在我与罗伯特太太聊天时,罗伯特先生只是偶尔走过来插上几句话,大多数时候都在一声不响地干活,吸尘、烧饭、洗碗,把屋子收拾得妥妥帖帖,临睡前替我们3位在他家留宿的客人准备好了浴巾。想当年他肯定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第二天吃过早餐,我随同罗伯特夫妇去了当地的教堂。这座教堂与平日所见迥然不同,外观只是大宅门。进了里面,是木结构建筑,宽敞明亮,全然没有传统教堂那种压抑森严的气氛。站在台上主持的是罗伯特先生,此时的他一身笔挺西服,一派儒雅之风。礼拜的仪式很特别,开头竟是一些人汇报自己家里近日发生的事情!只听一位女孩子站起来说,她舅舅日前到了她家里,刷牙时弄掉了假牙云云。虽然这些人说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但在座的人都听得津津有味,兴致盎然,人们在分享彼此的生活乐趣,谈及一些有趣的情节,每每引得人开怀大笑。罗伯特先生也郑重其事地向在座人们介绍了我。
在我眼里,这与其说是礼拜,不如说是其乐融融的大家庭聚会。
就要与罗伯特夫妇分别了,合影留念后,我一把抱着罗伯特太太,贴着她的耳边说,她就像我的妈妈一样可亲。罗伯特太太高兴地拍着我的肩膀说,那就当我是妈妈好了。“妈妈!”我深情喊了一声,再次拥入她的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