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恐惧不仅是孩子出生就具有的一种情绪,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害怕的内容也会不一样。
0~6个月 害怕没有支撑的悬空感
洗澡哭到爆
丫丫在出生后的前两个月里,每天洗澡时都会大声哭闹,从爸妈一给她脱衣服,她就开始哭,一边哭小手一边死死抓住每一件被脱掉的衣服,直到最后一件衣服被脱光即将被抱出小床时,她还是会抓住小床的边缘不放。
并不是怕水或者怕洗澡
开始爸爸妈妈以为宝宝怕水,非常不理解,因为最新的育儿观点认为宝宝在母胎一直处在羊水中,所以宝宝天生是喜欢水的,一出生就坚持洗澡是非常科学的,但为什么丫丫对洗澡有如此强烈的反应?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Watson)研究发现,婴儿天生害怕的对象只有两种:巨大的声音和深度知觉,也就是悬空的感觉,其余的恐惧皆为后天习得。丫丫的爸爸妈妈后来仔细分析,认为宝宝害怕的是脱光衣服被托起时那种没有支撑的悬空感,而不是害怕洗澡,或者害怕水。
心理实验室
视崖实验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莉诺·吉布森(Eleanor Jack Gibson)发明了用来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装置——视崖,即“视觉的悬崖”,用来观察婴儿的深度视觉发展,结果实验证明,出生 6 个月左右的婴儿,大多数会拒绝爬过有深度错觉的“悬崖”,这说明孩子有了深度知觉后就开始害怕高,其他的研究也都陆续证明深度知觉最早可以在婴儿4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显现。事实上,随着婴儿视觉发育程度的不同,有些孩子最早在2~3个月就会产生深度视觉,开始怕高。
给父母的建议
1避免突然的巨大声音
0~6个月的孩子绝大部分时间需要睡觉,宝宝天生对巨大的声音会产生恐惧,我们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即便是这么小的孩子,当有突然的巨大声音时,甚至有人突然大声说话时,宝宝都会自然地发出浑身应激的反应,这说明人类天生害怕突然的巨大声音,因此应尽量避免让孩子暴露在有巨大声音的环境中,比如巨大而没有规律的装修电钻声、鞭炮声等。
2握住宝宝的小手
当宝宝突然听到响声两手乱挥时,当我们托着被脱光衣服的小宝宝,宝宝显得手足无措时,当宝宝在睡梦中突然表现出被惊吓的神情时,我们可以轻轻地握住宝宝的小手,让宝宝产生被支撑的安全感,这样有助于帮助宝宝赶走害怕。
当宝宝已经发展出深度知觉后,再让他开始游泳,宝宝第一次下水的确会害怕,这时在
确保水温和体温相似的前提下,先握住宝宝的小手,再让身体浸入水中,不用一分钟宝宝就
会爱上游泳,不必让宝宝在上方观察很久,那样只能让宝宝产生害怕的情绪。
3模拟怀抱的环境
宝宝在母胎中是处在紧紧被包围的温暖环境里,在刚出生的几个月中,宝宝一下子来到了空旷而无边的大世界,是极度没有安全感的,所以对宝宝来说,妈妈的怀抱是最熟悉最安全最舒服的环境,但是通常刚刚生产完的妈妈没有精力总是抱着宝宝,而且抱着也不利于妈妈和宝宝的休息,因此,为了让宝宝的睡眠环境更安稳,在温度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宝宝睡在床上时身旁放上U形靠枕、被子等柔软的物品,营造一种被怀抱的感觉,妈妈待在宝宝身旁,并传递出熟悉的声音和气味,这些对于稳定宝宝的情绪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宝宝就不容易被突然的巨大声响吓到。
6~12个月 害怕情绪会被影响
打疫苗开始哭了
佳佳之前打疫苗都是不哭的,爸爸妈妈还以为自家宝宝天生胆大呢,但从8个月开始,去社区医院打疫苗她也会哭闹,起初是被针扎进去后哭,后来一坐在医生对面就开始哭,再后来一进医院就开始哭,打针时连蹬带踹地哭闹,妈妈一个人都按不住。
观察和联想让他更害怕
半岁之前的宝宝对打针还不太害怕,因为打针本身的疼痛其实不足以让宝宝害怕,那时的宝宝也不太会观察周围的小朋友,对于哭和打针并没有建立起联系。宝宝半岁之后,再去医院时,他们开始看到了周围的小朋友,其他小朋友哭闹的情形,再加上打针的疼痛,让宝宝渐渐地把医生、打针和害怕联系在一起,如果医生的语言及动作又很生硬和粗鲁,宝宝就会更加害怕打针。
另外,6个月开始,宝宝学会了区分爸爸妈妈和其他人的脸,有些宝宝开始怕生,在医院,当有陌生人抱起宝宝时,宝宝就会哭闹,甚至有些宝宝看到陌生人的脸都会哭,这是宝宝的第一个怕生阶段。
给父母的建议
1让宝宝接触更多的人
通常家中只有一个照看者,比如妈妈一个人照顾宝宝,很少出门,见到陌生人的机会很少,这样的宝宝会容易在半岁之后怕生,而家中经常有姥姥、奶奶、阿姨等不同人物出现时,宝宝通常不容易出现怕生的现象,因此,有机会尽量让宝宝接触到妈妈爸爸之外的人,对于避免怕生的情况会非常有效。
如果宝宝出现怕生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现象,父母需要接纳宝宝的这种情绪,需要有意识地跟宝宝介绍见到的其他人,可以跟宝宝说:“哦,你没见过这个阿姨,她是妈妈的朋友。”等家中的客人或者户外遇到的熟人慢慢尝试和宝宝建立起关系,宝宝有过一些愉快的经验时,就会慢慢度过怕生的这个阶段。
2提前做一些心理准备
准备带宝宝去医院打针时,需要提前跟宝宝介绍将要做的事情,让宝宝有一些心理准备,这样会很好地帮助宝宝克服害怕。比如跟宝宝说:“我们今天要去医院打针,医生给你打针时你会感觉到凉凉的,有一点点疼,但是很快就好了,妈妈会抱着你的。”每次去之前都需要跟宝宝作这样的准备,随着年龄增长,宝宝会有不同的反应,但是父母一定不要期望用哄骗的方式帮宝宝克服对打针的恐惧,那样只会增加孩子对打针的恐惧。
3准备一些奖励
另外也可以用一些物质奖励的方式帮宝宝克服对打针的恐惧,比如当宝宝打完针后立刻奖励一个她喜欢的糖果或玩具之类的,如果宝宝对医生和打针已经形成了比较深的害怕情绪,也可以提前和医生协商,准备好宝宝喜欢的糖果或玩具,让医生先拿给宝宝,会有助于打针的顺利进行。 1~2岁 害怕具体的事物
和亲人分离
1岁半的时候,由于父母都要工作,宝宝无人照顾,妈妈打算送蕾蕾去幼儿园,蕾蕾妈妈一直非常奇怪,每天把她送到幼儿园前面的一个拐角,蕾蕾就开始大哭不止,就像闹钟一样准时,每天都是在这个地方开始哭,天天如此,妈妈送了几天,终于坚持不下去,最后决定先让蕾蕾在家里待一段时间再考虑送幼儿园的事情。
很多让他害怕的东西
1~2岁的孩子害怕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害怕和妈妈或其他重要照看者分开,害怕小动物,害怕受伤,害怕小丑等,当蹬到滑梯、台阶等高处时表现出明显的害怕,一定要拉着大人的手,当被我们觉得很搞笑的小丑抱起时会大哭,当被家长送到幼儿园发现家长不见了时会大哭。
给父母的建议
1不要不辞而别
父母和宝宝分开,比如在幼儿园的分离,甚至是其他短暂的分离(你下楼拿包的几分钟,你上卫生间的几分钟),宝宝都需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所以需要提前告知宝宝,让宝宝在有充分安全感的基础上等待,而不是突然消失,造成宝宝无边的恐慌。
2 给宝宝足够的时间
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突然的、不可控的事情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害怕的情绪,比如以前没有见过小丑,突然在游乐园看见了小丑叔叔过来抱自己,孩子有时直接就被吓哭了。如果父母提前告知宝宝:“你看,那是一个小丑叔叔,他非常好笑,专门给人带来快乐,你敢不敢摸摸他?”让宝宝有了正确的认知和心理准备后,再进一步地建立关系,这才符合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
3接受孩子的害怕情绪
宝宝站在高高的滑梯上始终不敢滑,让后面的孩子一个又一个先过去,有些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时首先需要接受宝宝的害怕情绪,家长扶着他站到旁边,陪伴宝宝克服害怕情绪,然后再陪伴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动作并耐心地讲解动作要领,在家长的陪伴下,宝宝会慢慢有信心自己走出去。这个时候家长的急躁情绪其实是无济于事的。
2~3岁 害怕想象中的怪物
他怕影子
乐乐每天晚上关灯之后都会跟妈妈说:“妈妈,我害怕。”妈妈问:“你怕什么?”乐乐说:“我害怕影子,它像一个怪兽,会伤害我。”妈妈说:“影子不会伤害人啊。”乐乐坚持说:“会的。”乐乐妈觉得非常奇怪,没有人给乐乐讲过关于影子可怕的故事,但无论怎么跟宝宝解释他都不信。
开始理解抽象的东西
2岁之后的孩子已经开始思考一些抽象的事物,比如把影子、怪兽等这些在故事中听到的事物联系到生活中,另外还会对衰老、死亡等有一些初步的理解,乐乐会在妈妈生病的时候很担心地说:“妈妈,你会死掉吗?”在妈妈出去开会时说:“妈妈我不要和你分开,我再也见不到你了。”
给父母的建议
模拟对话
2~3岁的孩子非常喜欢自言自语地进行角色扮演,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帮助他赶走害怕,比如当孩子说害怕影子的时候,可以让他跟影子聊聊天。宝宝可能会问:“你干吗老跟着我?”家长可以扮演影子说话:“我喜欢你啊。”宝宝说:“我害怕你,你会伤害我。”家长可以说:“对不起,我长得黑黑的样子吓到你了,我不会伤害你的……”家长通过扮演的活动帮宝宝赶走害怕情绪,这样比直接告诉宝宝“你不用害怕”要管用得多。
角色扮演
这个年龄的孩子特别喜欢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我们不光可以通过语言来重建孩子的内心,也可以用行为重建。牛牛在生病的时候住院输液,每次都哭闹得厉害,当他病好了之后,妈妈担心他对医院产生过度恐惧的心理,于是就提议一起玩看医生的游戏,牛牛高兴地答应了。妈妈扮演护士把输液的每一个细节都和宝宝模拟一遍,比如,“牛牛把手放好啊,如果乱动针跑出来还要再扎一次。”结果牛牛高高兴兴地爱上了玩这个游戏,几乎每天睡觉前都要重新玩一次这个游戏,他是在和妈妈一起用行为驱除自己内心的害怕,重新建构内心的安全感。
3~6岁 害怕交往
和小朋友闹别扭
有一天,星星跟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去上幼儿园了。”妈妈很奇怪:“为什么?”星星说:“小宝昨天推了我的胳膊一下。”妈妈大笑:“这才多大一点事儿?你们不是好朋友吗?”可是,星星死活不去上幼儿园,妈妈一点办法都没有。
对交往很敏感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害怕在幼儿园受到来自小伙伴的排斥,和小朋友交往是他们重要的心理需要,如果孩子在这个时期无法顺利得到同伴的支持,有可能让他们产生对幼儿园的害怕,就像星星受到了小朋友的排斥,就对上幼儿园产生了害怕的情绪,更有些孩子在幼儿园被大孩子欺负了之后,更加恐惧幼儿园。
给父母的建议
倾听宝宝的情绪
家长如果能经常鼓励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在幼儿园产生了害怕情绪后,回到家中,家长倾听完宝宝的情绪表达,宝宝获得了情感支持,就能够更好地战胜害怕的情绪,有勇气也有信心去面对和解决自己在幼儿园中产生的人际问题。
根据以往的研究和家长们的经验,下表中总结了宝宝在不同年龄段的害怕源。其实,战胜恐惧的过程也是内心不断成长不断强大的过程,这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要面临的任务,一个人如果能不断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就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在帮助孩子克服害怕的同时,大人也不妨反思自己是否经常有勇气克服内心的恐惧?
年龄 害怕源
0~6个月 巨大的声音(电钻的噪音、雷电声、鞭炮声),失去支撑
6~12个月 深度知觉(高度),陌生人,打针
1~2岁 深度知觉(高度、跌倒等),与亲人分开(送幼儿园等),伤口,
动物(狗、猫等),小丑
2~3岁 鞭炮声,想象中的怪兽,黑暗,大灰狼,死亡
3~6岁 孤独,黑暗,人为的突如其来的恐吓,社交,上学,自然灾害等等
0~6个月 害怕没有支撑的悬空感
洗澡哭到爆
丫丫在出生后的前两个月里,每天洗澡时都会大声哭闹,从爸妈一给她脱衣服,她就开始哭,一边哭小手一边死死抓住每一件被脱掉的衣服,直到最后一件衣服被脱光即将被抱出小床时,她还是会抓住小床的边缘不放。
并不是怕水或者怕洗澡
开始爸爸妈妈以为宝宝怕水,非常不理解,因为最新的育儿观点认为宝宝在母胎一直处在羊水中,所以宝宝天生是喜欢水的,一出生就坚持洗澡是非常科学的,但为什么丫丫对洗澡有如此强烈的反应?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Watson)研究发现,婴儿天生害怕的对象只有两种:巨大的声音和深度知觉,也就是悬空的感觉,其余的恐惧皆为后天习得。丫丫的爸爸妈妈后来仔细分析,认为宝宝害怕的是脱光衣服被托起时那种没有支撑的悬空感,而不是害怕洗澡,或者害怕水。
心理实验室
视崖实验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莉诺·吉布森(Eleanor Jack Gibson)发明了用来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装置——视崖,即“视觉的悬崖”,用来观察婴儿的深度视觉发展,结果实验证明,出生 6 个月左右的婴儿,大多数会拒绝爬过有深度错觉的“悬崖”,这说明孩子有了深度知觉后就开始害怕高,其他的研究也都陆续证明深度知觉最早可以在婴儿4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显现。事实上,随着婴儿视觉发育程度的不同,有些孩子最早在2~3个月就会产生深度视觉,开始怕高。
给父母的建议
1避免突然的巨大声音
0~6个月的孩子绝大部分时间需要睡觉,宝宝天生对巨大的声音会产生恐惧,我们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即便是这么小的孩子,当有突然的巨大声音时,甚至有人突然大声说话时,宝宝都会自然地发出浑身应激的反应,这说明人类天生害怕突然的巨大声音,因此应尽量避免让孩子暴露在有巨大声音的环境中,比如巨大而没有规律的装修电钻声、鞭炮声等。
2握住宝宝的小手
当宝宝突然听到响声两手乱挥时,当我们托着被脱光衣服的小宝宝,宝宝显得手足无措时,当宝宝在睡梦中突然表现出被惊吓的神情时,我们可以轻轻地握住宝宝的小手,让宝宝产生被支撑的安全感,这样有助于帮助宝宝赶走害怕。
当宝宝已经发展出深度知觉后,再让他开始游泳,宝宝第一次下水的确会害怕,这时在
确保水温和体温相似的前提下,先握住宝宝的小手,再让身体浸入水中,不用一分钟宝宝就
会爱上游泳,不必让宝宝在上方观察很久,那样只能让宝宝产生害怕的情绪。
3模拟怀抱的环境
宝宝在母胎中是处在紧紧被包围的温暖环境里,在刚出生的几个月中,宝宝一下子来到了空旷而无边的大世界,是极度没有安全感的,所以对宝宝来说,妈妈的怀抱是最熟悉最安全最舒服的环境,但是通常刚刚生产完的妈妈没有精力总是抱着宝宝,而且抱着也不利于妈妈和宝宝的休息,因此,为了让宝宝的睡眠环境更安稳,在温度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宝宝睡在床上时身旁放上U形靠枕、被子等柔软的物品,营造一种被怀抱的感觉,妈妈待在宝宝身旁,并传递出熟悉的声音和气味,这些对于稳定宝宝的情绪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宝宝就不容易被突然的巨大声响吓到。
6~12个月 害怕情绪会被影响
打疫苗开始哭了
佳佳之前打疫苗都是不哭的,爸爸妈妈还以为自家宝宝天生胆大呢,但从8个月开始,去社区医院打疫苗她也会哭闹,起初是被针扎进去后哭,后来一坐在医生对面就开始哭,再后来一进医院就开始哭,打针时连蹬带踹地哭闹,妈妈一个人都按不住。
观察和联想让他更害怕
半岁之前的宝宝对打针还不太害怕,因为打针本身的疼痛其实不足以让宝宝害怕,那时的宝宝也不太会观察周围的小朋友,对于哭和打针并没有建立起联系。宝宝半岁之后,再去医院时,他们开始看到了周围的小朋友,其他小朋友哭闹的情形,再加上打针的疼痛,让宝宝渐渐地把医生、打针和害怕联系在一起,如果医生的语言及动作又很生硬和粗鲁,宝宝就会更加害怕打针。
另外,6个月开始,宝宝学会了区分爸爸妈妈和其他人的脸,有些宝宝开始怕生,在医院,当有陌生人抱起宝宝时,宝宝就会哭闹,甚至有些宝宝看到陌生人的脸都会哭,这是宝宝的第一个怕生阶段。
给父母的建议
1让宝宝接触更多的人
通常家中只有一个照看者,比如妈妈一个人照顾宝宝,很少出门,见到陌生人的机会很少,这样的宝宝会容易在半岁之后怕生,而家中经常有姥姥、奶奶、阿姨等不同人物出现时,宝宝通常不容易出现怕生的现象,因此,有机会尽量让宝宝接触到妈妈爸爸之外的人,对于避免怕生的情况会非常有效。
如果宝宝出现怕生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现象,父母需要接纳宝宝的这种情绪,需要有意识地跟宝宝介绍见到的其他人,可以跟宝宝说:“哦,你没见过这个阿姨,她是妈妈的朋友。”等家中的客人或者户外遇到的熟人慢慢尝试和宝宝建立起关系,宝宝有过一些愉快的经验时,就会慢慢度过怕生的这个阶段。
2提前做一些心理准备
准备带宝宝去医院打针时,需要提前跟宝宝介绍将要做的事情,让宝宝有一些心理准备,这样会很好地帮助宝宝克服害怕。比如跟宝宝说:“我们今天要去医院打针,医生给你打针时你会感觉到凉凉的,有一点点疼,但是很快就好了,妈妈会抱着你的。”每次去之前都需要跟宝宝作这样的准备,随着年龄增长,宝宝会有不同的反应,但是父母一定不要期望用哄骗的方式帮宝宝克服对打针的恐惧,那样只会增加孩子对打针的恐惧。
3准备一些奖励
另外也可以用一些物质奖励的方式帮宝宝克服对打针的恐惧,比如当宝宝打完针后立刻奖励一个她喜欢的糖果或玩具之类的,如果宝宝对医生和打针已经形成了比较深的害怕情绪,也可以提前和医生协商,准备好宝宝喜欢的糖果或玩具,让医生先拿给宝宝,会有助于打针的顺利进行。 1~2岁 害怕具体的事物
和亲人分离
1岁半的时候,由于父母都要工作,宝宝无人照顾,妈妈打算送蕾蕾去幼儿园,蕾蕾妈妈一直非常奇怪,每天把她送到幼儿园前面的一个拐角,蕾蕾就开始大哭不止,就像闹钟一样准时,每天都是在这个地方开始哭,天天如此,妈妈送了几天,终于坚持不下去,最后决定先让蕾蕾在家里待一段时间再考虑送幼儿园的事情。
很多让他害怕的东西
1~2岁的孩子害怕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害怕和妈妈或其他重要照看者分开,害怕小动物,害怕受伤,害怕小丑等,当蹬到滑梯、台阶等高处时表现出明显的害怕,一定要拉着大人的手,当被我们觉得很搞笑的小丑抱起时会大哭,当被家长送到幼儿园发现家长不见了时会大哭。
给父母的建议
1不要不辞而别
父母和宝宝分开,比如在幼儿园的分离,甚至是其他短暂的分离(你下楼拿包的几分钟,你上卫生间的几分钟),宝宝都需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所以需要提前告知宝宝,让宝宝在有充分安全感的基础上等待,而不是突然消失,造成宝宝无边的恐慌。
2 给宝宝足够的时间
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突然的、不可控的事情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害怕的情绪,比如以前没有见过小丑,突然在游乐园看见了小丑叔叔过来抱自己,孩子有时直接就被吓哭了。如果父母提前告知宝宝:“你看,那是一个小丑叔叔,他非常好笑,专门给人带来快乐,你敢不敢摸摸他?”让宝宝有了正确的认知和心理准备后,再进一步地建立关系,这才符合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
3接受孩子的害怕情绪
宝宝站在高高的滑梯上始终不敢滑,让后面的孩子一个又一个先过去,有些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时首先需要接受宝宝的害怕情绪,家长扶着他站到旁边,陪伴宝宝克服害怕情绪,然后再陪伴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动作并耐心地讲解动作要领,在家长的陪伴下,宝宝会慢慢有信心自己走出去。这个时候家长的急躁情绪其实是无济于事的。
2~3岁 害怕想象中的怪物
他怕影子
乐乐每天晚上关灯之后都会跟妈妈说:“妈妈,我害怕。”妈妈问:“你怕什么?”乐乐说:“我害怕影子,它像一个怪兽,会伤害我。”妈妈说:“影子不会伤害人啊。”乐乐坚持说:“会的。”乐乐妈觉得非常奇怪,没有人给乐乐讲过关于影子可怕的故事,但无论怎么跟宝宝解释他都不信。
开始理解抽象的东西
2岁之后的孩子已经开始思考一些抽象的事物,比如把影子、怪兽等这些在故事中听到的事物联系到生活中,另外还会对衰老、死亡等有一些初步的理解,乐乐会在妈妈生病的时候很担心地说:“妈妈,你会死掉吗?”在妈妈出去开会时说:“妈妈我不要和你分开,我再也见不到你了。”
给父母的建议
模拟对话
2~3岁的孩子非常喜欢自言自语地进行角色扮演,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帮助他赶走害怕,比如当孩子说害怕影子的时候,可以让他跟影子聊聊天。宝宝可能会问:“你干吗老跟着我?”家长可以扮演影子说话:“我喜欢你啊。”宝宝说:“我害怕你,你会伤害我。”家长可以说:“对不起,我长得黑黑的样子吓到你了,我不会伤害你的……”家长通过扮演的活动帮宝宝赶走害怕情绪,这样比直接告诉宝宝“你不用害怕”要管用得多。
角色扮演
这个年龄的孩子特别喜欢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我们不光可以通过语言来重建孩子的内心,也可以用行为重建。牛牛在生病的时候住院输液,每次都哭闹得厉害,当他病好了之后,妈妈担心他对医院产生过度恐惧的心理,于是就提议一起玩看医生的游戏,牛牛高兴地答应了。妈妈扮演护士把输液的每一个细节都和宝宝模拟一遍,比如,“牛牛把手放好啊,如果乱动针跑出来还要再扎一次。”结果牛牛高高兴兴地爱上了玩这个游戏,几乎每天睡觉前都要重新玩一次这个游戏,他是在和妈妈一起用行为驱除自己内心的害怕,重新建构内心的安全感。
3~6岁 害怕交往
和小朋友闹别扭
有一天,星星跟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去上幼儿园了。”妈妈很奇怪:“为什么?”星星说:“小宝昨天推了我的胳膊一下。”妈妈大笑:“这才多大一点事儿?你们不是好朋友吗?”可是,星星死活不去上幼儿园,妈妈一点办法都没有。
对交往很敏感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害怕在幼儿园受到来自小伙伴的排斥,和小朋友交往是他们重要的心理需要,如果孩子在这个时期无法顺利得到同伴的支持,有可能让他们产生对幼儿园的害怕,就像星星受到了小朋友的排斥,就对上幼儿园产生了害怕的情绪,更有些孩子在幼儿园被大孩子欺负了之后,更加恐惧幼儿园。
给父母的建议
倾听宝宝的情绪
家长如果能经常鼓励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在幼儿园产生了害怕情绪后,回到家中,家长倾听完宝宝的情绪表达,宝宝获得了情感支持,就能够更好地战胜害怕的情绪,有勇气也有信心去面对和解决自己在幼儿园中产生的人际问题。
根据以往的研究和家长们的经验,下表中总结了宝宝在不同年龄段的害怕源。其实,战胜恐惧的过程也是内心不断成长不断强大的过程,这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要面临的任务,一个人如果能不断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就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在帮助孩子克服害怕的同时,大人也不妨反思自己是否经常有勇气克服内心的恐惧?
年龄 害怕源
0~6个月 巨大的声音(电钻的噪音、雷电声、鞭炮声),失去支撑
6~12个月 深度知觉(高度),陌生人,打针
1~2岁 深度知觉(高度、跌倒等),与亲人分开(送幼儿园等),伤口,
动物(狗、猫等),小丑
2~3岁 鞭炮声,想象中的怪兽,黑暗,大灰狼,死亡
3~6岁 孤独,黑暗,人为的突如其来的恐吓,社交,上学,自然灾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