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文章结合笔者经验提出一些防护策略可供参考。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策略;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1)102-0208-01
据了解在长珠防工程造林、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和石漠化治理等工程造林中,已经出现和将会出现大面积的幼林、纯林,具有“不冒烟森林火灾”之称的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危害的形势已显得越来越严峻。要减少或预防森林病虫害对国家重点工程造林的影响,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应有正确的策略。
1 以预防为重点,实施综合性的预防措施
1)严格森林植物检疫。森林植物检疫是通过立法途径阻止危险性病虫害从一国传入另一国或从一地传入另一地。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它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应加强检疫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优良种子育苗,优质苗木造林,减少病虫害发生。
2)科学营造混交林。营造混交林是防止病虫害大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混交林的枯枝落叶层能形成易分解的腐殖层,并形成多样化的生物种群,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虽然昆虫种类较多,但有些昆虫不会给林木生长造成很大影响或根本算不上有害昆虫,这些昆虫却是一些有害昆虫寄生天敌的补充寄主,能在主要害虫数量少的时候,使天敌不因缺乏寄主而凋落或迁移,能够形成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或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3)加强选种育苗,选择抗性强的树种或适宜的非寄主树种造林。对本地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某类危险性病虫害的地方,在工程造林时应有目的地选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或选择已有和将有的危险性病虫害的非寄主树种造林也是避免病虫害发生的一个重要措施。不仅不同树种有不同的抗病虫害能力,而且同一树种的不同品种间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生化成分都存在差异,具有不同的抗病虫能力,人工造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
4)注重种子和土壤的消毒处理。在育苗过程中对种籽、土壤要进行消毒除害,对用作基肥或追肥的农家肥要让其充分腐熟,然后消毒,以确保出苗率和出苗后的苗木质量。此外,要注意“熟地”造林的病虫害防治。在工程造林过程中,尤其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坡耕地造林,一些造林地因为是“熟地”,经过多次耕作种植农作物,存在着一些以原来种植的作物为寄主的病虫害,如金龟甲幼虫等,造林前不考虑对土壤进行消毒,这些危害原寄主植物的病虫害有可能也会对新造的林木造成危害,幼树可能就会生长不良,所以要加强对熟地造林林木生长情况的监测,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以减少或避免熟地的病虫害给新造林木造成危害。
5)加强抚育和管护。对工程造林的幼林前3年进行每年2次的抚育是必要的,不但能促进林木的生长,加快林木的郁闭,而且由于林木自身的生长旺盛,也有利于增强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采用适当的人工促进或保护措施,护繁结合,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害虫天敌的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害危害的目的。
6)采取合理的造林整地措施,保护害虫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或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生物环境对森林病害的发生也能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因此,在造林整地过程中,应从保护林地生物多样性出发,尽量避免采用全垦、烧山等对生物多样性破坏较大的整地措施,以免土粒养分流失,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7)全面制定造林规划方案,加强工程区造林地林木的病虫害监测预报。按照国家对制定重点工程规划方案的要求,要将森林病虫害的防控措施纳入工程总体方案的范畴,从防止本地已有的危险性病虫害危害和外地有害生物入侵着手,在营造林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和制定预防机制,在重点工程区设立一定的监测调查点,运用科学的测报方法,把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林地生态条件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适时通报。
2 正确运用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和步骤
1)森林病虫害调查。森林病虫害调查在于掌握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密度、危害等级、分布范围及发生发展趋势等,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开展病虫害防治要以搞好病虫害调查为前提和基础。病虫害的调查有线路踏查和样地详查,具体的调查方法和调查时间视病虫害发生的种类不同而有所区别。
2)防治方法的选择及时间确定。经济有效地选择防治方法,应在熟悉掌握《森林昆虫学》、《林木病理学》及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特征及症状,正确鉴定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选择适当的治理措施,确定有利时机进行治理,才能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3)物理器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技术等新技术进行治理称为物理机械治理。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由于工效低、费工多,局限性大,应根据规模及劳力等情况具体掌握。
4)生物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害虫的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益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具有良好的效果,且对一些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林业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5)应用不育昆虫防治法。应用不育昆虫与天然条件下的害虫交配,使其产生不育群體,可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不育昆虫包括:辐射不育、化学不育和遗传不育。此法在我国林业上应用不很广,还有待于发展。
6)化学防治法。农药治理能迅速抑制或杀灭爆发性的多种病虫害,受地区、季节影响不大,可在害虫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应用,具有较好的治理功效。
3 积极探索森林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工作的新路子
1)成立专业森林病虫害防治公司开展承包防治试点。由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技术性强,难度大,对防治设施和设备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从目前一些工程以大户承包造林的形式来看,一旦发生病虫害,大户单独去进行防治是难以及时防治的,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服务体系。现阶段,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服务体系还不很健全,在积极倡导专业承包公司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拓展多种形式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服务体系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森防工作的开展。
3)加强政府引导,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调动林农自觉防治森林病虫害的积极性。①使农户和林权所有者提高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明白要想从造林上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②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办适合当地特点的防治服务体系,从政策、经济上给予支持;③广开渠道吸纳资金,建立病虫害防治基金制度,应付突发事件的发生,保障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参考文献
[1]萧刚柔,等.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北京林学院.森林昆虫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策略;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1)102-0208-01
据了解在长珠防工程造林、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和石漠化治理等工程造林中,已经出现和将会出现大面积的幼林、纯林,具有“不冒烟森林火灾”之称的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危害的形势已显得越来越严峻。要减少或预防森林病虫害对国家重点工程造林的影响,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应有正确的策略。
1 以预防为重点,实施综合性的预防措施
1)严格森林植物检疫。森林植物检疫是通过立法途径阻止危险性病虫害从一国传入另一国或从一地传入另一地。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它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应加强检疫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优良种子育苗,优质苗木造林,减少病虫害发生。
2)科学营造混交林。营造混交林是防止病虫害大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混交林的枯枝落叶层能形成易分解的腐殖层,并形成多样化的生物种群,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虽然昆虫种类较多,但有些昆虫不会给林木生长造成很大影响或根本算不上有害昆虫,这些昆虫却是一些有害昆虫寄生天敌的补充寄主,能在主要害虫数量少的时候,使天敌不因缺乏寄主而凋落或迁移,能够形成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或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3)加强选种育苗,选择抗性强的树种或适宜的非寄主树种造林。对本地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某类危险性病虫害的地方,在工程造林时应有目的地选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或选择已有和将有的危险性病虫害的非寄主树种造林也是避免病虫害发生的一个重要措施。不仅不同树种有不同的抗病虫害能力,而且同一树种的不同品种间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生化成分都存在差异,具有不同的抗病虫能力,人工造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
4)注重种子和土壤的消毒处理。在育苗过程中对种籽、土壤要进行消毒除害,对用作基肥或追肥的农家肥要让其充分腐熟,然后消毒,以确保出苗率和出苗后的苗木质量。此外,要注意“熟地”造林的病虫害防治。在工程造林过程中,尤其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坡耕地造林,一些造林地因为是“熟地”,经过多次耕作种植农作物,存在着一些以原来种植的作物为寄主的病虫害,如金龟甲幼虫等,造林前不考虑对土壤进行消毒,这些危害原寄主植物的病虫害有可能也会对新造的林木造成危害,幼树可能就会生长不良,所以要加强对熟地造林林木生长情况的监测,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以减少或避免熟地的病虫害给新造林木造成危害。
5)加强抚育和管护。对工程造林的幼林前3年进行每年2次的抚育是必要的,不但能促进林木的生长,加快林木的郁闭,而且由于林木自身的生长旺盛,也有利于增强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采用适当的人工促进或保护措施,护繁结合,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害虫天敌的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害危害的目的。
6)采取合理的造林整地措施,保护害虫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或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生物环境对森林病害的发生也能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因此,在造林整地过程中,应从保护林地生物多样性出发,尽量避免采用全垦、烧山等对生物多样性破坏较大的整地措施,以免土粒养分流失,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7)全面制定造林规划方案,加强工程区造林地林木的病虫害监测预报。按照国家对制定重点工程规划方案的要求,要将森林病虫害的防控措施纳入工程总体方案的范畴,从防止本地已有的危险性病虫害危害和外地有害生物入侵着手,在营造林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和制定预防机制,在重点工程区设立一定的监测调查点,运用科学的测报方法,把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林地生态条件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适时通报。
2 正确运用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和步骤
1)森林病虫害调查。森林病虫害调查在于掌握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密度、危害等级、分布范围及发生发展趋势等,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开展病虫害防治要以搞好病虫害调查为前提和基础。病虫害的调查有线路踏查和样地详查,具体的调查方法和调查时间视病虫害发生的种类不同而有所区别。
2)防治方法的选择及时间确定。经济有效地选择防治方法,应在熟悉掌握《森林昆虫学》、《林木病理学》及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特征及症状,正确鉴定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选择适当的治理措施,确定有利时机进行治理,才能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3)物理器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技术等新技术进行治理称为物理机械治理。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由于工效低、费工多,局限性大,应根据规模及劳力等情况具体掌握。
4)生物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害虫的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益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具有良好的效果,且对一些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林业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5)应用不育昆虫防治法。应用不育昆虫与天然条件下的害虫交配,使其产生不育群體,可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不育昆虫包括:辐射不育、化学不育和遗传不育。此法在我国林业上应用不很广,还有待于发展。
6)化学防治法。农药治理能迅速抑制或杀灭爆发性的多种病虫害,受地区、季节影响不大,可在害虫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应用,具有较好的治理功效。
3 积极探索森林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工作的新路子
1)成立专业森林病虫害防治公司开展承包防治试点。由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技术性强,难度大,对防治设施和设备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从目前一些工程以大户承包造林的形式来看,一旦发生病虫害,大户单独去进行防治是难以及时防治的,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服务体系。现阶段,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服务体系还不很健全,在积极倡导专业承包公司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拓展多种形式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服务体系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森防工作的开展。
3)加强政府引导,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调动林农自觉防治森林病虫害的积极性。①使农户和林权所有者提高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明白要想从造林上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②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办适合当地特点的防治服务体系,从政策、经济上给予支持;③广开渠道吸纳资金,建立病虫害防治基金制度,应付突发事件的发生,保障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参考文献
[1]萧刚柔,等.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北京林学院.森林昆虫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